-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大力弘扬吕梁精神(06月21日)
- 悼念王军大哥(06月11日)
- “土窑泥坯”到军博(05月28日)
- 晋绥情怀和“智慧乡村”(05月23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二)(05月14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一)(05月09日)
- 贺大姐和红军后代到卢氏(05月08日)
- 军刀的故事(05月06日)
- 一位海军将军的期盼……(04月23日)
- 祭奠归来随想!(04月18日)
绿了城乡 富了百姓
发布日期:2017-10-16 10:57 来源:吕梁日报 作者:康侯瑞
翻开吕梁扶贫攻坚的地图,不难看出,兴县不仅深度贫困,也是生态敏感区,全县贫困人口占比全省第三,全市第二。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富民,走绿色脱贫之路,是必然选择。
近年来,兴县以绿色发展为支点,按照“生态为本、产业富民、景观增色、绿色宜居”的思路,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生态生计统一、增绿增收同步、发展和环境双赢。
此时正当秋季,岢临高速两侧的山上依然一片春意盎然,该绿的依然绿,该黄的还未黄,目及之处绿色延绵,一改往日的荒芜。尤其是道路两侧的景观带,内增常绿树和彩叶树种,加上花草点缀,达到了“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的效果。
据了解,2017年兴县规划造林任务22.8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7.5万亩、荒山造林5.38万亩。
针对生态环境实际状况和造林绿化工作实际,将造林任务规划为“一圈、三线、十七片点”,即以县城南北两山为核心的环城绿化循环圈,省道218、313、岢临高速兴县段的荒山绿化,全县17个乡镇的退耕还林工程片点,每个乡镇重点打造一至二个退耕还林重点工程,力争实现山体绿化覆盖,给兴县的黄土地真正穿上“绿衣”。
作为全省林业生态建设试点县,兴县依靠3168平方公里,山西版图最大县的特点,积极探索把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结合,全县共组建271支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通过购买式、合作式等多种造林模式,参与合作社成员6233人,涉及贫困人口4720人,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生态治理与脱贫致富相结合的新路子。
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权衡中,人们的意识越来越清晰:绿色,是大自然的本色,也是发展的底色。放宽林业发展思路,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结合,林业扶贫趟出了新路子。
“要想富,多种树。”这句耳熟能详的俗语,时下已成为兴县无数农民的口头禅。
4月里正是栽植黑枸杞苗的最佳时期,在蔚汾镇阴塔村、宋家塔村、贺家圪台村退耕还林现场,分发完苗木后,村民们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照技术要求分工合作,拉线定距、挖坑、放苗、覆土、踩紧压实,有条不紊,热火朝天,不多时,一片整齐的黑枸杞地便映入眼帘,蔚汾镇阴塔村的老王说:“今年不外出打工了,现在就有活干了,而且收益很好。”
这只是兴县生态扶贫的一个缩影。春季全县17.5万亩退耕还林任务全部落实到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参与造林的贫困人口人均可增收7200余元。种树之余还要加大管护力度,目前,兴县工程区的管护人员共有904人,聘请建档立卡贫困护林员731名,按照护林面积、管护难易程度的不同,护林员年平均管护工资可达6000元。其中国家生态护林员岗位466人,全部聘用贫困户担任,每人每年的工资性收入为6000元。
在做大林业板块同时,兴县创新造林模式,耕地上优先设计栽植传统核桃经济林,同时注重发展文冠果、连翘、沙棘等其它特色经济林,做好群众增收致富的后续产业。
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兴县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撑,将搬迁村宜林荒山、退耕还林全部纳入2018年造林计划,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荒山绿化、森林管护、经济林提质增效和特色林业产业五大项目,以脱贫攻坚支持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脱贫攻坚,实现贫困户增收与生态增绿双赢。
本站编辑:杜瑞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