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红色兴县 »

第一书记在行动--强党建促脱贫 真情倾注致富路

发布日期:2017-11-30 16:06    来源:兴县新闻网    作者:兴县下派办
                  —兴县罗峪口镇史家山村第一书记 闫艳兵 
    常记得那是个风雪交加的寒冬时节,我来到了兴县罗峪口镇史家山村任第一书记。从进村的第一天起,我就本着坚决履行好党组织交给我任务的决心,扑下身子、走村串户,了解村情民情,帮贫济困,把真情倾注在脱贫之路上。
  一年多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我紧紧依靠支村“两委”主干和党员干部,充分激发村民自身发展动力,形成了以“抓党建促脱贫,壮大集体经济奔小康”为目标的发展思路,聚人心、促发展,攻坚克难,全村经济和人居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转变思想,与时俱进,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史家山村党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由于历史的原因,支部建设相对滞后,突出表现在党员结构老龄化、党员文化程度偏低,党员思想僵化、入党程序不规范、党组织生活不正常等方面。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契机,狠抓“三会一课”制度的落实,按时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党员干部自我剖析检查,查找思想问题,真正地提高党性修养,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
第一书记闫艳兵主题党日讲党课
  针对村级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我与村委会先后制定了村委会村民自治制度、村务公开制度、“两委”干部工作制度、村民评议干部制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等。对于村民反映村级事务运行不公开、不透明的情况,我们严格落实村民自治条例要求,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充分发挥党支部堡垒作用,做到阳光作业、公开透明,杜绝暗箱操作。一年来,史家山村党支部工作得到了村民和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被县委评为了“县级五好支部”。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史家山党支部也与时俱进,根据外出党员多的现实情况,结合党建需要,建立了“史家山村党员微信群”,及时转发党的基本知识,宣传党的政策,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两线宣传的格局,逐步推动党组织建设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在开展“两学一做”微信答题活动中,我们利用党员微信群动员每位党员答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兴县新闻网对此做了报道。
进村入户开展“两学一做”答题活动
  对于基层党组织入党程序不规范、党员无视党组织的严肃性、后备干部培养乏力等情况,我坚决要求党支部书记严格按照发展党员程序纳新,对于那些思想上轻视党组织,态度不端正,甚至动机不良的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坚决拒之门外,不会因个人感情或其他原因蒙混过关,尽最大努力把好吸收党员的第一关。尤其党员纳新工作方面,我和党支部书记史瑞平同志一致认为:纳新的入党积极分子一定要年轻、文化程度高,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化办公技能,做为后备干部精心培养,成为史家山村新时代的领头人。
  强化党支部领导核心,汇聚各方力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支部作为统领村级经济发展的基层组织,在推动村级事务决策上起着引领性作用。史家山党支部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以党支部牵头,村委实施,大力推进农户改厕173户,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窄路拓宽工程,硬化乡村道路21.6公里,极大地改善了我村联系乡道的交通条件;实施白家塔、常申条两个自然村的人畜饮水工程,保证饮水安全;危房改造全覆盖,确保人居安全,截止目前,危房改造完成了95%的既定目标任务。我们在落实推进实施各项惠民工程的过程中,既强化了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又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为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奠定了组织基础。
深夜进村核实低保人员名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要求。史家山村党支部在推进村级事务的同时,从未忽略过精神文明建设。今年4月份,村党支部根据县委、镇党委政府开展“传承好家风,争当文明户”精神,我们在全村开展了“诚实守信”等六个类型的评选活动,共评选出史利红等6户文明户。在镇“科技示范户”评选活动中,我村共评选出了史利平等5户科技示范户。
  今年,史家山村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受灾面积为4600亩,受灾人口达500多人。史家山党支部努力寻求社会济困,积极与广州狮子会天亮服务队联系,反映旱情,争取到价值17万元的白面、大米等捐赠物资,给村民们送来了党的温暖,保证了村民的吃喝问题,提振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发放捐赠物资
  以精准产业扶贫为主线,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史家山位于黄河沿岸,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质地貌,尤其是靠近黄河大峡谷,独特的光热水土条件和地域环境造就了小米、红豆等杂粮的优良品质。根据史家山村产业结构实际情况,与支村“两委”主干、驻村工作队和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共同探讨和商议,初步形成了以小杂粮加工、网络销售为依托,发展种养植业、壮大光伏发电的发展思路,探索集生态游、新型能源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为一体的农村新型发展模式。
与村支书、扶贫工作队研究产业扶贫资金的使用
  一是集体经济和家庭式经济相结合,实现稳定脱贫。今年,我们投资40余万元开工建设占地150平方米、年产50吨的小杂粮加工厂作为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载体,带动全村的小米、玉米、豇豆的种植,并将有机食品认证的技术规程贯穿于小杂粮加工的各个环节,实行“十统一”的模式进行管理,即:统一提供种子、统一提供农机具、统一提供技术培训、统一肥料配方、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割、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从而使小杂粮种植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最大可能地推动农村农业向准工业化的转变,实现1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稳定脱贫。在家庭式经济方面,党支部研究决定积极参与本镇实施的2017年精准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将10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269口人纳入到家庭式经济发展内,初步壮大了我村的养殖业发展规模。对于老弱病残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我们以个人自愿的形式最广泛地加入到本村养殖大户中,形成能人带动精准脱贫,家庭产业发展累计投资达27万元。
  二是挖掘优势资源,形成传统种植与特色种植共同发展格局。4月份,我村对特色农业种植进行了初步尝试,完成了十几亩地的花椒树示范种植,带动了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增收脱贫,初步实现了人均补贴1000元的目标任务。传统种植业我们稳定在3000亩规模,在确保自给自足的基础上把剩余部分商品化。
  三是金融贷款扶贫和光伏发电扶贫方兴未艾。截止目前,我们推动了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金融扶贫贷款工作,累计贷款200万元,实现了人均最少1000元的经济收入。目前,我们正在着力推动农行与我村养殖大户的金融扶贫贷款事宜,截止目前,初步审核可放贷资金达100万元。
  光伏发电扶贫项目计划纳入了10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覆盖率达到90%以上。能够确保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稳定收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推动精准扶贫,实现稳定脱贫奔小康任重而道远,我一定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地为史家山村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工作,把一片真情倾注在扶贫之路上,为兴县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努力奋斗!(下派办供稿)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