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红色兴县 »

用诗筑成的故乡情

发布日期:2019-05-13 14:06    来源:兴县新闻网    作者:胡慧琴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偏爱的地方,魂牵梦绕,血脉相连。
    作为一名资深新闻人,贺彩屏有着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写作视角,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学情怀。她更是一位饱含故乡深情的“游子”,2016年,退休赋闲的她,窖藏了写新闻的笔开始学习诗歌写作,希望用一首柔性的诗致敬故乡。
    涛涛黄河水,延绵黄土地,哪里是最动人的地理,哪里是最悠久的沉埋,贺彩屏叩问自己,更拷问故乡。 
    “兴县“碧村遗址”入围2015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初选名单。”
    职业生涯练就的新闻敏锐性,让贺彩屏从二十多个字的新闻信息里,感知到这将是一片即可触摸又无法触摸的深海,史诗般的无法穷尽。这就是最深最远最梦幻的诗眼!
    贺彩屏欣喜万分,初学诗歌写作的她决定挑战自己,聚焦集龙山文化、黄河文化、黄土高坡文化于一身的碧村遗址,用一首长诗追忆石城遗址,让原始的雄性美从远古的中生界走来,表达女儿的拳拳之心。
    坐落在兴县高家村镇碧村北的碧村遗址,面积75万平方米,自西向东主要包括寨梁上、小玉梁、殿乐梁、城墙圪垛等四个台地,含仰韶、龙山、汉代、辽金、明清等阶段堆积,是近年发现的一处龙山时代晚期石城遗址,遗物主要为陶器,还有玉器。该遗址地处黄河与蔚汾河交汇处,是进出黄河的重要关口之一,战略地位和社会辐射效用显著,为探索黄河两岸地区文化和社会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突破口。 
    考古揭开了碧村遗址的神秘面纱,让尘封许久的碧村散发出异常强大的磁场,回乡,却再也不是一片雪所能阻止得了的脚步,贺彩屏开启了废墟之上的创作之旅。2016年中秋前夕,她走出厨房,暂别家人,远离喧嚣的城市,踏上回乡之路,扎住碧村窑洞。同行的还有她的友人,她们一同住在碧村的一孔简单朴素的窑洞里,一住就是35天。 
    此后,从2016年冬天到2018年秋,贺彩屏独自一人共计16次回到故乡,无数次站上碧村小玉梁台地,一眼千年和沉埋的历史对话。她伫立兴县的母亲河蔚汾河与黄河的交汇处,拥抱一千多年前兴县的曾用名合河县,想象黄河是否从此有了担当。她溯源而上,来到蔚汾河兴县入口处,追述月光下满河槽星星的眼神。她轻轻触摸合河水与黄土烧制的灰陶,问询故乡4000年前的龙山人,当黄土泥巴在一把火中走出合河水时,是否有过惊叹,是否有过哲学的启蒙。她来到碧村玉器收藏者张建军的展台,如痴如醉欣赏拍摄玉琮的天圆地方,玉环的千古思千古恨,玉刀的呓语,请教张建军老师碧村玉的传奇。她用两年的叩问,倾听碧村遗址75万平方米里的空谷足音,更多地,她向考古人学习,向文献讨教。
    古老的石城在贺彩屏心中升起,沉睡着的山墙、厦檐下的柱础石,平桩上的神龛,都在风中述说着千古沧桑。灰陶用风中的腹语致词,废墟里悬浮的尘埃也不忘在石径上候客。“我来,我不是客,是永远泼不尽的那碗水,是女儿回门。” 每一次回门都有新感觉,每一次采风都有灵光一现,每一次驻足都有诗意掠过脑海。
    两年的脚步,是回首,亦是千年的感叹,这些一半落在纸上,一半飘向风中的过往,唯有诗的意境能展现出它的底色,也唯有诗的韵律才能在人们脑海里勾勒出千年石城的轮廓。
    从2016年11月26日写下第一行诗句“最浪漫的事”,到2018年10月完稿,贺彩屏创作出近1200行的长诗《写石之心》,全诗分序幕和六个章节,分别是最浪漫的事、写石之心、走进石城、一只灰陶、我偏爱这百里支流-致蔚汾河我的母亲河、合河及远古的呼唤。看似分组,事实上无论黄河的一级支流蔚汾河还是合河县名,都是碧村石城最关键的元素,密不可分的地理。
    祝福贺彩屏《写石之心》诗集的成功出版。
    约1200行长诗,筑成了兴县后人祭奠过往的又一份珍贵记忆,令人无限遐想,正如贺彩屏在诗中所写:
    石城隐身了
    根基还在
    炊烟远去了
    灰烬还在
    祭坛风化了
    敬畏还在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