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三位烈士埋骨他乡70余载 社会各界人士接力帮助寻亲

发布日期:2016-03-30 10:41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王五子烈士的墓碑

埋葬着烈士的3座墓冢 李大斌供图
  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工人武装工卫旅,在交城、文水、汾阳一带,与日寇进行了数年激烈的战斗,不少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由于战争年代环境严酷,许多烈士只能就地零散安葬,埋骨他乡。
  70多年来,随着时光流逝,众多烈士墓前记录着姓名、籍贯等信息的墓碑,或遗失或腐烂,连同墓堆一起被岁月封尘。但是,在这一座座消失的墓碑背后,都铭记着一个个英烈的忠魂,也承载着家族亲人的牵挂。
  70多年后,交城县史志办主任李大斌无意间在交城山发现了3座“有名有姓”的烈士墓碑,社会各界人士接力为3位烈士寻找亲属的故事由此徐徐展开。
  1.交城山中埋葬着3位抗日烈士
2013年5月1日,李大斌在交城县野则河村,探寻当年工卫旅与日寇战斗的痕迹时,无意间听村里的老支书张林中说起,村外的交城山中埋葬着3位工卫旅的抗日烈士。
  “老支书说,他小时候,这3位烈士生前就在他家住着。有一天凌晨,他们跟着部队去文水县与日军作战,晚上被战友抬回来的时候,都牺牲了。至于是哪场战斗,他就不清楚了。”当天,张林中一边介绍着烈士的情况,一边作为向导,引着李大斌向墓地走去。
   离村子不远的一处山坡上,埋葬着烈士的3座墓冢都只剩下个小土堆,所幸的是,依山势整齐排列着的3座石质墓碑,依然完好。“每一座墓碑大约50厘米高、30厘米宽,看上去虽然简朴,但碑上的字迹清晰可见。”李大斌第一次看到墓碑时,着实惊讶了一番。
   墓碑上明确记载了3位烈士的相关信息:任来福,35岁,通讯员,山西汾阳董家庄村人;王树春,30岁,中士,山西万泉(今万荣县)杨郭村人;王五子,24岁,下士,陕西耀县(今铜川市耀州区)东庄村人。3座墓碑均是他们生前所在部队“工卫旅第八中队”于1939年1月29日所立。
   工卫旅是1937年9月,由山西省总工会创建的一支工人武装,后来编入了山西新军。太原陷落前夕,工卫旅进入了晋绥第八分区最前沿的交城、文水、汾阳一带,与日寇进行了8年激烈的战斗。
   “这是到目前为止,在交城发现的,确切有碑记的3座抗日烈士墓。”李大斌对交城县的抗战历史颇有研究,根据他掌握的资料,按照当时的条件,许多牺牲的烈士只能就地零散安葬,然后在墓前立一块木板,写上烈士的姓名、籍贯等信息作为临时墓碑。但由于年代久远,这些临时墓碑或遗失或腐烂,很难保存到现在。
   “老支书年轻的时候,经常组织村民和学生为这3位烈士扫墓。但那么多年过去了,他从来没有见过一位烈士的亲属。”李大斌当时推测,3位烈士的亲属可能还不知道他们埋葬在这里,也许还在四处寻找他们的下落。
   回到县城后,李大斌立刻联系上了一直在寻找、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孟全福,两人“一拍即合”,为3位烈士“寻亲”的想法很快成了行动。
   在寻找的过程中,李大斌和孟全福根据3位烈士的基本情况,查阅了各地的地方志、英烈名录等文史资料,还与各地民政部门联系,共同设法查找相关信息。但时间过去太久,一时难以找到烈士亲属,寻找计划陷入了困境。
  2.几经周折找到汾阳籍烈士的亲属
即便墓碑上有详细的信息,但过去了70多年,现在寻找起来,犹如大海捞针。“3位烈士有名有姓,还有家庭地址,只要他们的亲人还在,就一定能找到。”李大斌和孟全福为了扩大寻找范围,他们把“寻找烈士亲属”的帖子发到了网上,希望烈士的亲属可以看到,也希望更多的人一同帮助寻找。
   2014年3月,在网帖发出后的半年时间里,已收到了数不清的线索,但一直没有准确的信息。“当时想着,如果能在清明节前找到烈士的亲人,或许他们就能前来祭拜。”孟全福说,在3位烈士中,任来福烈士所在的汾阳董家庄村,距离交城最近。于是,他与李大斌及数位热心人士商量后,决定前去寻找。“董家庄村很大,而且知道任来福烈士的人,很多已经不在世了,找起来非常困难。”那段时间,李大斌和孟全福等人,三番五次来到董家庄村,向上了岁数的老人们打听,可惜的是,大家都没有印象。“3月底的时候,听村里的老支书说,从外村迁来的一户人家姓任,如果还不是他家,恐怕就不好找了。”在老支书儿子的带领下,李大斌和孟全福等人见到了年近七旬的任新全。
   当询问起家中是否有一位叫“任来福”的亲人时,任新全激动不已。“我父亲叫任来庆,有一个比他大2岁的亲哥哥,就叫任来福。如果活到现在,应该有100多岁了。”任新全曾听父亲说,他家以前住在附近的北辛庄村,由于当时家庭贫困,在爷爷去世后,大伯和父亲就带着奶奶到了董家庄村,给地主家打长工。“来了没多久,大伯就当兵走了,所以村里知道他的人很少”。任新全说,大伯离家前没结过婚,走了之后就音信全无。
   在任新全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奶奶对大伯的牵挂。“我出生的时候,奶奶已经去世了,但常听父亲说,奶奶一想到大伯就流泪,眼睛都哭瞎了。”任新全说。父亲在世时,曾多方打探大伯的消息,但一直也没有找到,临终前还特意叮嘱他,要想办法去找大伯。
   “年代、岁数、姓名、地址都符合,与我们之前掌握的资料一致。”通过各种线索和细节的认定,李大斌和孟全福确认,任新全就是任来福烈士的亲属。
   2014年4月3日,任新全带着一家老小,拿着祭品、鲜花,在李大斌和孟全福的陪伴下,来到了交城县野则河村的3位烈士墓前,为他们扫墓填土。回到汾阳后,任新全又到自家祖坟前,将这一消息禀告给了已作古的亲人。
  3.借助媒体力量万荣籍烈士亲属有了线索
在此之后,寻找其他两位烈士的亲属,成了李大斌和孟全福最大的“心病”。
   “万荣和耀县离交城比较远,我们对这两个地方也不熟悉,只好通过民政部门帮忙寻找。”孟全福介绍说,王五子烈士墓碑上的“陕西耀县东庄村”这个地址已经不复存在,耀县如今改为“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但“东庄村”却无迹可寻。
   于是,孟全福只好想办法,先寻找万荣县王树春烈士的亲属。今年3月中旬,孟全福与万荣县电视台联系,希望借助当地媒体的力量,引起社会上更多人的关注。
   起初,由于王树春烈士墓碑已经风化,孟全福将他的家乡地址,辨认为“万泉县杨庄村”。“万泉县与荣河县在1958年合并成了万荣县,而之前的这两个县各有一个杨庄村,但这两个村姓王的很少。”万荣电视台记者黄晓丽觉得信息可能有误,便将这一情况告知了孟全福。之后,孟全福经过认真比对碑文,并和黄晓丽一一印证,最终确认了王树春烈士的籍贯是“万荣县杨郭村”。
   3月25日,黄晓丽在名为“万荣新闻”的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了一条题为《王树春烈士的亲人,你们在哪?》的消息后,立即引发了强烈反响,当地各界热心人士纷纷行动起来,有了解情况的,有提供线索的,还有实地走访的……一时间,寻找的方向明朗了许多。
   在万荣文联工作的陈永安看到这条信息后,也加入到了寻找的队伍中。“听杨郭村里一位94岁的王凤莲老人说,她小的时候,经常跟着一个叫王树春的哥哥玩耍。”陈永安走访得知,老人所说的王树春,年轻时离开家乡,去了太原的一家工厂做工,之后就一直没有回来。“王树春没有后代,在村里有个叔伯兄弟叫王占春,他们都是‘春’字辈的人。”陈永安由此推断,王占春的儿子王文奎,极有可能是王树春烈士的亲属。
   尽管陈永安的推测得到了孟全福的认同,但还需要经过进一步核实,才可以确认。“清明快到了,王树春烈士的亲属已经有了线索,现在就希望能够早日找到王五子烈士的亲属,好让他们寄托哀思。”孟全福说,如果有人获悉王五子烈士或其亲属的信息,请拨打13503588508与他联系,或拨打本报热线电话0351—4286666。(本站编辑: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