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文化风韵润山乡

发布日期:2016-04-14 12:34    来源:《吕梁日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每晚7点,离石区吴城镇上王营庄村村民,都会自觉地聚集到村委会院子里的活动室,换上颜色鲜艳的演出服,拿着扇子,伴着锣鼓的节奏声,灵活的扭动着,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构成了一幅祥和的画面。在上王营庄村,像这样接地气、具有传统情怀的文化活动很多,不仅让农民在家门口"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更走出了一条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鲜明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之路。
  从台下“观众”变参演“主角”
  今年春节刚过,上王营庄村就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和欢乐气氛。
  去年7月份刚成立的业余文化宣传队,已由50人壮大到130人的队伍。为了展示近半年来的活动成果,与邻村切磋表演,宣传队在吴城镇16个村开始了“巡演”,表演旱船秧歌、佳木斯、小品、快板、舞蹈等40多个种类多彩的节目,舞蹈“开门红”成了“招牌戏”,威风锣鼓做配合,舞出了十三五该村蓬勃发展的精气神,红色的大绸缎子,随风飘扬,煞是好看。每到一个村演出,村民们都说,平日在外的乡亲们春节前都回来了,大家一起热闹热闹,看我们自己的“明星”。
  近年来,随着“钱袋子”越来越鼓,农民希望有越来越宽从台下“观众”变参演“主角”广的“戏台子”,唱响文化大戏,享受适合农民特点的精神文化生活。
  去年重阳节,村里10位60岁以上的老人,就主动要求表演了扇子舞,引得城里人都专门到村里观看。“以前只是看演出,现在自己表演,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于莲莲老人讲出来自己参加演出的真实感受。
  而“五好婆婆”、“五好媳妇”的评选活动更激发起农民参与活动的热情,评选标准由村民自定,去年共选出了各5名。50多岁的付巧珍毫无怨言的主动照顾因脑梗塞瘫痪的公公,还要承担起养家的重担,顺利入选“五好媳妇”,当上台领牌匾时,付巧珍激动的流下了眼泪:“没想到自己也能站到台上领奖,俺以后一定会越做越好”。
  从接受“送文化”变主动“种文化”
  25岁的张星星去年才嫁到该村,今年就自编自演了秧歌《好干部》:“一个村子富与贫,关键在于村干部……”,唱出了群众的心里话,博得了阵阵喝彩声,而她自己也倍感骄傲。
  上王营庄村下乡包村干部李小伟如是说:“每年都有‘文化大篷车’送文化下乡。但毕竟不能天天‘送’,必须把文化的种子植入乡村泥土,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农民真正成为文化的主人。”该村把引导农民自办文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通过组织艺人下乡传授、集中培训、组织文艺汇演、交流学习等方式,为农村培养文化人才队伍。
  鼓励村民创作,发掘和培育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乡土文化,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上王营庄村文化建设的又一特色。
  纳鞋垫、手工编织、种葫芦等传统手艺原来只是个记忆,如今上了年纪的老人重新拾起来,在村里又红火起来,许多年轻人也加入了学习传统手艺的队伍,纳了60多双图案精美的鞋垫、上百个手工编织品、2000多个大小相间的葫芦。
  同时,准备投资修建40多平方米的石磨坊,纯手工推磨,带动村民将自家种植的粮食制作豆面、豌豆面、莜面等纯天然面,打造绿色粗粮美食文化。
  “今年8月,村里准备举办个文化、美食节,将所有村民自己亲手做的东西全部展出,形成上王营庄村自己的一道道靓丽的乡村风景线。”村支书于春平说出了今年的打算。
  “种文化”给村里带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种文化”异彩纷呈,却有着共同点——倡导和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从看"颜值"变重"气质"
  如今,走进上王营庄村,不仅道路整齐通畅,建筑墙色统一、高低错落有致,诸如“文明是我们的信念”、“卫生关系你我他”这些标语更是随处可见,村民满面幸福笑靥。
  借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该村不仅“颜值”高了,“气质”更好。
  为让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该村将传统旱厕改为冲水式,目前130户已入户,修建了一个标准的公厕,全村下水管网全通;同时安装天眼,提高群众安全感。
  建设美丽乡村,更重内在“气质”。该村重视村民道德建设,通过评选20户卫生示范户,激励群众树立自觉地环境卫生意识。50多岁的老党员冯玲玲带头,每天拎着水桶擦洗墙壁上的小广告,很多村民也逐渐成为其中一员,“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已成为全村群众的一种自觉行动。
  同时坚持“文化富民,科教强村”的科学理念,修建一所标准的从幼儿园到初中寄宿制学校,让孩子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实现农村由内而外的美丽。(本站编辑: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