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山西离全域旅游有多远?

发布日期:2016-04-28 11:59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全域旅游,这是今年3月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的新概念,由过去的“景点旅游”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与过去的专注打造景点相比,全域旅游,旨在系统全面地规划景点景区内外协调发展,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构建新的发展载体。不久前,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特别强调,旅游业,正在成为融合一二三产业的综合产业,成为下一步中国经济的新动力。省委、省政府也把旅游文化发展当作山西经济转型中非煤产业的第一产业,倾全省之力发展旅游,使之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抓手,可谓牵住了“牛鼻子”、把住了“钱袋子”、找到了“快路子”。
  作为增速最快的行业,山西旅游发展近些年可圈可点。单从每年两位数的增速,从省市县三级政府大力推动,从资本市场全神贯注并踊跃投向旅游看,大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有了这一大前提,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若干年,山西旅游一定会出现井喷,其强有力的示范带动作用,一定会成为山西经济摆脱低迷、走出低谷的新的产业。
  但是,提出全域旅游,提出全神贯注,并不意味着旅游业一定可以成为优质和优势产业,相反,对山西特殊的经济生态省而言,要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执行到位,把全域旅游全面推进并开花结果,我们还有一截不短的路要走。
  一是政策引导力。纵观前35年山西经济形态,政府主导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让山西尝到很大的甜头。除了大资金投入,政策方面的推动也起到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在这种形态下,不少人养成了“做大”“做强”的习惯,丢掉了“做细”“做小”的商业本质,尤其在煤炭钢铁价格高企的那些年,无数“煤老板”横空出世,把锱铢必争的晋商精神毁灭殆尽,不少人习惯于一夜暴富,不愿意放低身段去做旅游业这个“伺候人”的营生,尤其受不了微利业态。所以,旅游发展政策的制定,必须首先从观念上予以突破,引导全省进行观念转型,以扎实精细的工匠精神、稳扎稳打的求真意志,以夙夜在公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责任心,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认真补上旅游事业发展中服务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败这些基本的功课。
  二是资本推动力。打造全域旅游,投入巨大。单单靠传统的银行贷款和民间资本,显然无法支撑这项工程。在资本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要学会并善于利用非标金融,借助招商引资,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包括各类上市公司、众筹、混合所有制等融资渠道,大量吸引境内外资本进入旅游业。这方面,晋商汇通天下,已经给我们开了个好头,作为晋商后裔,一代新晋商,完全有理由、有责任、有能力把资本用好用活。
  三是知识吸纳力。旅游业进入门槛低,但要做好,门道却不少。我们错失了之前35年很好的发展机遇,把得天独厚、物华天宝的山西历史文化丢掉,专注于非文化旅游事业发展,造成今天经济形态的畸重畸轻,关于旅游文化服务业的知识储备与使用,与发达省市和国家比较,明显落伍了。今天,我们需要从上到下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向先进看齐,向模范看齐,学习已在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景区景点的操作办法,学习他们打造智慧旅游城市的做法,学习打造旅游品牌的经验做法,潜心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一个个活生生的文化旅游产品,并通过线上线下的整合销售,催生几家、几十家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文化旅游类上市公司,实现山西全域旅游的突飞猛进。
  知耻而后勇。机遇在前,机遇难得。我们有这个条件,我们有这个志气,同样,我们也应该有这个能力。(本站编辑: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