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浮山宋海龙:“第一书记”的小幸福

发布日期:2016-05-13 16:0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作者:张茜
        临汾新闻网讯 “条件差一点不要紧,累点苦点不要紧,身为‘第一书记’就是要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这其中让我感到最幸福的莫过于老百姓那朴实真挚的笑容,这也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浮山县东张乡南卫村“第一书记”宋海龙如是说。
  宋海龙是临汾市国家税务局监察室一名80后科员。外表清瘦的他,本该享受年轻人的时尚生活,但他却扎根农村,爱上了扶贫工作。2013年他加入了单位定点扶贫工作队,开始农村历练,2015年8月担任浮山县东张乡南卫村“第一书记”。
  南卫村距离东张乡4公里,距浮山县城18公里,全村目前共有215户,人口846人,耕地面积1200余亩,村民主要收入不是种田,就是外出打工。随着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村内留守人员不足二分之一,村集体经济十分落后,各方面也落后于其他村庄。
  刚到村里的时候,正是村民收玉米的时候,宋海龙便挨家挨户去帮忙,换上一身村里干农活的褂子,蹬上常年在村里穿的千层底,干活一点也不输村里的好把式,边干活,边聊天,对村里的情况也就越来越清楚了。白天和老百姓一起干完活,晚上空余时间他便召开村民小组会、两委班子会、党员代表会、村民代表会,坐在老百姓中间,听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一边鼓励大家提看法、想办法、出点子,一边认认真真记下村民们的想法和需求,在相互交流中拉近关系,增进感情,凝聚共识。通过走访、座谈搜集了很多意见建议,他将村民的这些需求都认真的记在了工作日志里。
  出身农村的他,适应农村生活自然是不在话下,早上起来去村里走一走、看一看,和老百姓打声招呼。有时候到农户家里聊一聊,晚上和他们一起拉拉家常。半年多下来,他与村民打交道已经变得娴熟。
  宋海龙深知,当第一书记,最难的就是取得群众的信任,群众不管你怎么说,只看你怎么做,想获得群众的认可,就要干实事!
  他总是把老百姓的事牢牢放在心上,不管是不是自己分内之责,他总是要“插上一手”。了解到有病需要医治的村民,他便主动帮忙联系大夫,村民陈建国患有哮喘两年,村民卫银英患风湿骨病,他便立即联系老家翼城的中医大夫帮忙诊治;村里有位88岁的孤寡老人,只有一只胳膊,独自居住在村下老窑洞,他便隔三差五下去瞅瞅,打扫院落,提水抱柴,每次去老人总是喜上眉梢,拿出自家的核桃、枣来招待他。
  孩子是花朵,是希望。看到村里的幼儿园条件比较差,他三番五次去村里幼儿园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和老师的交谈过程中,他得知学生每次考试试卷没法排版印制,他随即便答应以后的试卷都由他来排版、打印。他还反复嘱咐老师,有什么困难就要及时跟他沟通,尽量想办法解决。
  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他也从没有放弃过,积极奔走于各个部门,沟通协调,想办法办好。当他得知村里92岁老红军卫国英家庭困难,便立刻向乡政府申请资助,并到民政局核实其工资待遇问题,他逢年过节不仅去看看老人,而且还组织同学一起去老人家中看望慰问,看着老人脸上露出感激的笑容,他说:“再苦再累,一切都值了!”也正是这种钻牛角尖的脾气,让他慢慢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2015年冬天,他发现村里的特困户缺少御寒衣物,便立马回到单位,发起“依旧情深、爱心暖冬”旧衣物捐赠活动,倡议单位每个同事伸出友爱之手,很快得到了同事们的积极响应,共获得捐赠衣物300余件。回到南卫村,他将村里的特困户召集到村委挑选衣物,看到乡亲们满脸的感动、孩子们开心的笑容,他觉得困难再多,那都不是事儿!
  宋海龙懂得,扶贫帮困不仅解决眼前问题,也要带领老百姓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闯出一条长期有效的致富路。南卫村春秋大棚建设已有了一定的基础,2014年他作为扶贫工作队员,便和村委书记、主任积极争取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30万元,县配套3万元,用于发展村小型水利建设项目。但是,由于2014年村两委班子换届,项目由发改委批复后便没有再进行,2015年8月他到村任职后,重新启动了这个项目,多方协调,很快便通过了乡政府向县财政局申请预算评审。接着,他又和村委主任到项目所涉及的乡政府、财政局、发改委、县农委等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来回奔波一个多月,终于完成项目前期的预算评审工作。
  为了让工程尽快开工,他一方面紧锣密鼓的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议水塔、蓄水池的选址,管道的铺设;另一方面,与村委书记、主任进行项目公示,与中标单位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同时,他还组织成立了村小型水利建设项目监督小组,让群众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如今,80立方水塔已经封顶,300立方蓄水池主体已建成,2000米的管道铺设已完工。
  为了发展南卫村春秋大棚和特色种植业,他还积极和农业局、水利局等多部门协调沟通。2015年新增春秋大棚20亩,获得帮扶资金5万元,蔬菜种植逐步向规模化和品种化发展,彻底改变了农民靠天吃饭、靠地打粮的粗放农业面貌,也给村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2016年面对玉米价格滑坡,农民种粮收益锐减的形势,他引导村民种植白皮松、塔松、国槐等经济林作物15亩;为12亩“桃王99”桃树苗申请资金补助。宋海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个一个解决着村民的实际问题。
  在大力发展村经济的同时,他还不忘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2015年,他邀请到县文化馆老年体协去村里进行表演,并组织了村舞蹈队积极参与。此外,每天早上7点-9点他都在村喇叭播放“中国之声”广播,活跃了村里气氛,也让村民了解了国家大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成绩也得到了上级的认可。连续两年被省委干部下乡领导组评为“先进个人”,2015年他被临汾市委干部下乡领导组评为“干部驻村帮扶先进个人”;同时也被单位评为“优秀公务员”。现在,村民都亲切地称他“小书记”,每每听到大家热情的招呼,他的心总是幸福满满。(冯勋功)
   (本站编辑:杜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