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这里最早叫“中国”】追溯德政文化之源

发布日期:2016-05-18 15:15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作者:孟小博
图为世称“神林”尧陵。   本报记者李宏伟摄
    帝尧开启了中华文明之门。
    去年6月18日,一项重大考古发掘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全世界郑重发布:尧的都城就在临汾陶寺,临汾是最早“中国”。陶寺文化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主脉,是实证5000年中华文明历程的重要支点和基石,比河南二里头发掘的夏商遗址还要早500-600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省委书记王儒林接受中外媒体采访时,滔滔不绝地介绍了山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别提到了山西历史文化“三个一”,其中“一座都城”就是陶寺遗址。
    帝尧是中华文明的始祖。博大精深的尧文化,像一座巨大的迷宫,闪耀着文明之光,散发着神奇魅力。
    帝尧所创造的陶寺文化构筑起伟大的历史丰碑
    尧都平阳,时空上那么遥远,地域上又这么亲近。
    从襄汾县城向东北行约7.5公里,便到了襄汾陶寺遗址考古成果展厅,沙盘和一大批珍贵出土文物映入眼帘。
    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薪火相传,几代学人对陶寺遗址进行了长达38年的考古发掘研究,千余座墓葬展现在世人面前,一大批包括陶器、彩绘木器、玉石礼器、铜铃、朱书文字等珍贵文物相继出土,成为中华文明探源的新成果,早期文明形成的新证据,将陶寺遗址锁定在了帝尧时期,震惊了世界。
    陶寺考古发现的八大之“最”,像一封远古传来的书信,语气恳切,信息确凿:最早“中国”在临汾、在陶寺、在这里!
    襄汾丁村博物馆原馆长、文博研究员、82岁的陶富海老人谈起陶寺考古如数家珍:陶寺城址面积280万平方米,相当于4个紫禁城,标示着当时不仅出现了城市,而且很发达;出土扁壶上朱书“文”“尧”二字,证明了汉字的使用;出土的彩绘蟠龙纹陶盘是帝尧邦国的“国徽”,也是中国最早的龙图腾,与《竹书纪年》记载的“赤龙生尧”相吻合,说明在陶寺文化早期,龙已和帝王联系在了一起,使中华民族“龙的传人”言之有据。出土的铜铃、铜环证明了当时的冶炼浇注技术;礼乐器、玉器、彩绘木器、彩绘陶器证明礼乐制度的形成;仓储区以及“仓形器”和耒耜的出现,间接提示了农业的发展情况;祭祀观象遗迹的发现,象征着国家权力的存在;“金字塔”形墓葬格局,反映了当时已经有了“王者”和臣僚,体现了国家管理职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说:陶寺具备城池、冶炼术、文字三大要素,不论国内还是国外,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地拥有所有的文明要素和标志。
    证实“尧都平阳”的关键证据之一还有陶寺观象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观象台,比英国的“巨石阵”还要早400多年。
    我们站在复原的陶寺观象台前,感叹先人的聪明才智。台基上立有13根柱子,形成12道缝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西工作队队长何驽介绍说,站在观测点上,透过缝隙,通过观测正东方向塔儿山山脊线上日出,当时可将一个太阳年365天或366天分为20个节令,除了包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之外,还有粟黍、稻、豆的农时,当地四季冷暖气候变化节点以及宗教节日等,证明了《尚书·尧典》记载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真实。
    在观象台附近,考古工作者还在一座中期大墓中发现了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圭表,不仅可以确定农时节令,更重要的是确定“地中”,进行大地测量。专家学者们以陶寺城址中表为测量十字基点,推测出了陶寺文化四表地,印证了《尧典》中“光披四表”的记载。
    何驽说,“中国”的最初含义是“在由圭表测定的地中或中土所建之都、所立之国”。陶寺遗址是我国、最起码是黄河中游地区能够确定进入早期文明的一个最早的都邑性遗址,已进入国家社会,因此,是迄今为止最符合“中国”本初概念的政体地中之都,中土之国。
    对陶寺文化的密码破译,确定中国的年轮在临汾,陶寺为最早“中国”,使人们看到了华夏文明进入了第一个高峰。
    帝尧的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基因
    尧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为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他启蒙先民,钦定立法;广凿水井,教民稼穑;设立谤木,广纳谏言;实行禅让,倡导仁德;划定九州,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记载了尧的治世之道,即“克明俊德”的德治思想、“尧戒”的廉洁思想、“纳谏”“禅让”的民主思想。其中,“克明俊德、以亲九族”的“和合思想”是尧文化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以“和”文化的“和合思想”,倡导和平发展、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国际观。他说:“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
    让我们拜谒尧庙和尧陵,感受帝尧治国理政伟大的“和合思想”。
    尧庙内高大雄伟的五凤楼,令人遐想沉思。此楼建于唐代。据讲解员介绍,远古时期,帝尧和他的四位大臣经常共同出行,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民主议政,被人们喻为“五凤”。民主政治,最主要的标志是任人唯贤。帝尧认为,禅让于舜是天下得利而一人无利,传位于儿子是一人得利而天下无利。如此天下为公的思想,成为中国最早民主政治佳话。
    矗立于尧庙广场的华表,汉白玉雕刻而成,高21米,2001年建成,为中国华表之最。据说帝尧为了博纳众谏,特设立诽谤木,让人们把意见写在上面或者敲击出声,他出宫当面听取,以便改进政务。可以说,诽谤木是帝尧民主政治的实证。
    5月16日,在临汾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尧文化研究与开发委员会主任刘合心带领下,我们驱车到达尧陵,一种羽化般的空灵感顿时浸透身心。
    尧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尧都区涝河北岸,距市区35公里。
    尧陵为三皇五帝中最大的陵墓,墓高50余米,周长300余米。陵墓由黄土堆积而成,古柏葱郁覆盖,清流环绕而过,景色秀丽壮观。祠宇依山布局,为唐初所建,历代修葺。祠内10余通碑碣,记载帝尧丰功伟绩以及尧陵历史沿革,陵前祠宇后殿正中立石碑一块,上书“古帝尧陵”。
    相传帝尧驾崩,万民悲悼,临穴掬土,遂成陵丘。祭尧活动历代被奉为国祭,明清时期设春秋二祭。祭祀时节,游人如织,商贾云集,百艺献技,香火鼎盛。
    帝尧得到世世代代华夏子孙的尊崇和敬仰,被尊为“文明始祖”“民师帝范”。孔子称赞:“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司马迁称赞:“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尧陵,成为高耸在华夏儿女心中的一座精神峰峦。
    弘扬尧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几千年来,“尧天舜日”被人们喻为理想中的太平盛世。而脍炙人口的诗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则表达了集领袖与诗人为一身的毛泽东主席对人民的歌颂。
    帝尧的德政以及尧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的形成都产生了奠基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唐尧遗风在临汾的传承,主要体现在文献记载、古迹遗址、民间传说和考古发现等方面,形成了活化石般的尧文化积淀层。
    徜徉平阳大地,有关尧的地名、故事俯拾皆是,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文明的汁液。
    在尧都区,有伊村、杜村、康村、尧庙村等,康庄是《击壤歌》《康衢谣》等帝尧时的民谣诞生地;襄汾县有尧王访席、洗耳河、娥英泉等传说,今大运公路共青桥东曾有“巢父洗耳处”石碑一通;霍州市陶唐峪为帝尧避暑地;翼城县有尧都村、康城村、陵下村、朱村、龙康村、丹山等;安泽县有康城村;浮山县有天坛山、尧山等,为帝尧避暑地;蒲县蒲子山,相传为帝尧访蒲伊子处,蒲县也因此得名……
    延续至今4000多年的洪洞县甘亭镇羊獬村“接姑姑、迎娘娘”大型民俗活动,堪称世界上最古老、最生动的走亲民俗“活化石”。
    传说舜耕历山,至贤至孝,深受人们爱戴,尧王便将二女娥皇、女英妻舜,在行宫羊獬村嫁二女。羊獬村与历山相距35公里。从此,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羊獬人从历山上“接姑姑”回娘家省亲;农历四月廿八为尧王生日,历山人前来给尧王拜寿,并“迎娘娘”回家。每次迎送,两地百姓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各家各户提前拆洗被褥,蒸馍备饭,沿途各村洒水扫路,招待迎亲队伍。此风俗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汾还是围棋的发源地。史书有“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记载。近年来,尧都区多次举办“围棋之源”国际大师邀请赛,业界泰斗对弈尧都,一展风采。
    考古、旅游、寻根、追梦……
    “十三五”期间,临汾市以文化旅游业为发展突破口,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打造世界一流的帝尧之都。规划建设投资65亿元的霍州——侯马城际旅游轻轨,投资39亿元新建改建旅游专线公路655公里,打造古文明旅游圈。打响“华夏之根、文明之旅”品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
    踏上探秘最早“中国”之旅吧!感受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伟大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沐浴中国早期文明的第一轮朝阳。
本报记者李宏伟 本报通讯员段碧蓉 刘静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