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稷山大佛寺大佛像为“弥勒佛”

发布日期:2016-05-28 13:29    来源:运城新闻网    作者:运城新闻网

    到过稷山大佛寺的人都会被那尊高六丈的大佛所吸引,在惊叹其高大庄严、在敬仰其右手高举“说法印”静坐说法时,不知道有没有了解到这是哪位佛祖呢?笔者听许多游人及文化学者说是佛祖释迦牟尼,但也有不少人说是弥勒佛,大家各执己见,莫衷一是。那么到底是释迦牟尼还是弥勒?笔者认为是弥勒佛。
寺内实物依据当时的记载,翔实可信
     大佛寺内保存的古碑不少,最早的两块碑是元朝至正年间和大德年间的。而据元朝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碑文记载:“初有,太原文水县师徒三人,立场行缘,纠化檀那,鸠聚水植,修建巍峨之阁,内塑弥勒大像一尊。”这篇碑文由当时离大佛寺不远的该县陶梁村另一佛寺“显明院”住持雄辩大师撰。细读碑文,我们能了解到,从金朝到元朝,包括佛门高僧在内,就都确定大佛寺供奉的是“弥勒佛”。
      而元大德十一年,距大佛寺所创建的金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不过166年,那时寺里僧人与方圆各寺以及香客都说大佛寺的大佛是“弥勒佛”,并明确指出“初有”两字,“初有”指的是刚开始时,这也就透露出,金朝建佛寺时就是按“弥勒佛”而塑的,并一代代口传下来。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这篇给我们提供了实物证据的碑文,我们可以明确认定大佛寺供奉的是“弥勒”而非“释迦”。
     另外,寺里还有一通清康熙二十年七月二十日立的碑文记载:“高梁不数里许,艮阜有佛阁居焉,阁中大佛金身六丈有余,世之以为希有此报身也。若论法身大矣哉,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寺碑以弥勒报身称之矣”。此碑文由当时古绛汾南洪济寺具戒沙门妙华拜撰并书丹,他也是一位高僧,而且也认为佛像为弥勒佛。碑文中“高梁”是稷山的古称,这块碑记载的是清顺治壬辰九年(公元1652年)修理佛寺之事。而据同治版《稷山县志》记载:“顺治壬辰年,僧官玹峰禅师担任住持,历经27年努力,创建钟楼,重修殿宇。”笔者认为这篇碑文中最关键的字眼是“寺碑以弥勒报身称之矣”。这“寺碑”无疑是指明朝时的碑。因为顺治壬辰九年距离1644年明朝灭亡不到10年时间,立在寺里的碑只能是元明时期的碑。而元朝仅有的两块碑只有大德那块记载“内塑弥勒大像一尊”而无“弥勒报身”之说,是以笔者认为只能是明朝时的碑文有此记载。
      通过这块清朝早期记载翔实的碑文,我们又能了解到至少在元明清时,佛门中和群众还认为佛像是弥勒佛而非释迦牟尼,并立碑为记,而这些也为笔者认为大佛是弥勒佛提供了最为有力的历史依据。
     弥勒佛的象征精神和代表理念符合当时群众的心理
     其实,中国人最早首选的信仰对象,不是观世音菩萨,也不是阿弥陀佛,更不是佛祖释迦牟尼,而是在佛教诸佛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弥勒。由此可知,弥勒佛是在印度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较早对人们产生广泛影响的佛。
     特别是在战乱年代,弥勒佛所象征的慈悲、忍辱、宽容、乐观的精神;所代表的仁慈、至善、幽默、达观、安闲的意义,更是对那些饱经战乱、屡遭烽火、生活不宁的人们心里最便捷有效的精神慰藉。也彰显了群众通过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寄托了人们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希望,更有力地助推了群众对弥勒佛的信仰。同时,朝廷又希望通过弥勒所象征代表的精神意义,来教化群众能安分守己,忠君爱国、以仁善为本,这也是佛教在战乱年代受到朝野普遍推崇的主要原因。
      而大佛寺创建时的金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其自建立到灭亡的一百年间,战争就未曾停止过。人们只好期盼弥勒佛能给未来世界带来祥和安定的生活、幸福美满的家业。也正因为弥勒佛的象征精神和代表理念确切地契合了当时群众的心理,所以当时寺庙普遍供奉弥勒佛也是人心之所盼,希望之所向。
大佛寺高僧信仰尊崇弥勒佛是最为关键的要素
      根据南朝梁代僧佑编写的中国早期佛教著作《出大藏几记》中的记载,在晋代僧人竺法护翻译的诸经中,已经具有《弥勒成佛经》一卷,《弥勒本愿经》一卷。
      在此以后,在佛教经典翻译史上同样具有重要地位的鸠摩罗什,也翻译了弥勒经典。《出三藏经》中称:“晋安帝时,天竺沙门鸠摩罗什以伪秦姚兴弘始三年至长安,于大寺及逍遥园译出(佛经)。三十五部,凡二百九十四卷。”其中包括:“《弥勒下生经》一卷,《弥勒成佛经》一卷。随着弥勒经典的翻译,在中国僧人中对于弥勒的尊崇越来越显著。《高僧传》卷五、《释道安传》记载:“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
      这些翔实的记载表明到了晋代,僧人们已经十分重视尊崇弥勒经典的作用。为此可得出结论,僧人们对弥勒佛的尊崇信仰是十分广泛甚至是最看重的。而通过大佛寺内现存的元德十一年,由显明院高僧写的《佛阁清凉院碑铭》和清康熙二十年,由古绛汾南洪济寺高僧妙华拜撰并书丹的《重葺大佛阁并殿廊僧房庄严相好功德碑》两块碑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代大佛寺及周边寺院名刹的僧人们都很尊崇弥勒,并十分肯定地表明大佛寺的大佛为弥勒佛。
      通过以上分析,大佛寺的大佛应为弥勒佛无疑。至于为什么大佛像不是大肚、宽腹、笑口常开的形态,而是庄严肃穆,呈说法印的样子,这跟佛教进入中国后弥勒佛形象演变有关系,因篇幅所限,以后会专文而论。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