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山西有国家级传统村落129处 古村落应当怎么“活”下去?

发布日期:2016-06-06 14:58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裴芬芬
保持明清风貌的良户古街巷
    5月27日、28日,第二届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大会在高平良户古村举行,有关古村落的保护问题再次成为焦点。
    中国现有国家级传统村落2555处,其中我省的国家级传统村落129处。
    在众人看来,古村落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之一。然而,在发展古村落旅游业的热潮中,如何让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延续,却是亟待解决的头号难题。
    古村落遍布三晋
    历来重视营造,再加上文化厚重、资源富庶、晋商崛起和巧匠云集,使得我省的村落人居环境营建始终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准,因而也留下了大量反映农耕文化、军事文化、晋商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古村落。
    省住建厅提供的数据显示,我省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0处,位居国内第3,占全国528处的7.6%;国家级传统村落129处,排名全国第4,占全国2555处的5%;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25处,省级传统村落286处。
    山西为何有如此众多的古村落保存至今?“山西周边有高山和大河的阻隔,形成了天然的军事防御屏障,境内也多山地丘陵,所以自古有‘表里河山,四塞之区’之称。”参会的省住建厅一名工作人员说,“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山西在历史上成为独特封闭的区域。元代以后,山西很少遭遇大规模的战争,加上气候的干燥,有利于木构建筑的保存,许多古建筑得以留存下来。”
    我省的古村落主要分布在汾河中下游、沁河流域、黄河沿岸和北部内外长城的“三河一关”地区。这些古村落由于所处地域不同,所代表的文化也各异。“沁河流域古村落以阳城县上庄等村落为代表,以冶炼工业及商贸流通为支撑,体现了晋东南深厚的文化底蕴;汾河流域古村落,以灵石县静升镇等为代表,以晋商经济为支撑,体现了清代晋商的兴盛发达;黄河岸边的临县碛口古镇及周边的古村落群为代表,以古代商贸流通、水陆码头的商品集散为支撑,体现了晋西北黄土高原文化;沿山西内外长城,在重要边关隘口,遗存有体现边塞风情和边关文化的防御性村堡。”
    山西是全国最早开展传统村落普查和申报的省份之一。2005年,在省住建厅组织下,“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碛口国际研讨会”在临县碛口镇,来自国内外50多位古村镇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签署《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碛口宣言》。2012年以来,我省分四批推荐1218处村落申报中国传统村落,命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25处,传统村落286处。
    从总体上看,山西的古村落确实“人丁兴旺”,数量众多。
    一天消失上百个古村落
    地处太行山腹地的晋城,是古村落聚集区。古村落多,与明清时期当地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有关。
    煤铁资源丰富的晋城,明清时期是全国著名的铁货生产基地。泽潞商帮发家后的头等大事,就是修建宅院、祠堂或寺庙。在国家已公布的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晋城有31个传统村落入围,数量位列全省第一。而这些入选的村落也只是晋城古村落的冰山一角。
    然而,古村落的现实状况却并不乐观。
    在晋城的一些古村落内,为改善居住条件,许多村民纷纷另建新居搬迁村外,旧村中数量众多的极具晋东南特色的多层古民居,皆因无人居住而任其坍塌……这些动辄数百年、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由于年久失修、损毁严重。“一些极具价值和特色的空间格局、历史环境遭到破坏,村落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保护修复资金匮乏,国家下达保护资金无法统筹使用、使用效率不高,许多历经百年的传统民居亟待抢救性维修,部分由于年久失修正快速消失。”这位省住建厅人士说,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古村落的消失速度也急剧加速。他呼吁:必须要与古村落衰败、消亡的速度赛跑,留下祖国的传统文化。
    良户古村旅游顾问任国才,是上海景域国际旅游运营集团总裁助理,长期致力于古村落的研究和保护。他拿出的数字令人惊讶:“2000年时,国内有360万个古村落,而到2010年降为270万。”他说:“10年就消失了90万个古村落。目前,古村落正以每天超过上百个的速度加速消亡。”
    旅游业是古村落的“活”路?
    第二届古村落保护发展大会的主题是“古村落的活化之路与发展模式”。尽管发言者的侧重角度不同,话题很多,但却都在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如何让古村落“活”下去?
    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课题。多年来,古村落的开发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修复破损严重的古民居需要大量资金;每户村民的意愿各异;建设性破坏严重,有的翻修房屋,大量使用现代的瓷砖、水泥等建筑材料,更头疼的是在村内或周边修建楼房,导致古村落环境氛围的破坏。“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保护古村落,就是留住中华民族的根。”作为大会主办方之一的《小康》杂志社副总编张凡建议,将古村落保护发展与现代休闲产业相结合,与旅游业、服务业相融合,真正走出一条古村落的“活化之路”。
    如今,随着城镇化规模的扩大,出现大量的“空壳村”,导致古村落在逐渐消亡。“如果村子里没了原住民,其非物质文化形态,即原住民生活方式,是谁也无法挽留的。”在城镇化、商业化大潮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田园风光不难找到,但“留得住乡愁”却十分不易。为避免或滞迟“空壳村”的出现,省旅游局规划财务处副处长师振亚希望全社会能正确看待古村落发展和变化。
    游客对古村落的关注主要着眼于建筑风貌和生活方式两方面,都希望传统的形态能够永远留存。但现实无法将某个时期形态完全原封不动地定格或固定下来供人观赏。村落是活态的传承,传承中有遗传也有变异,在当今时代,变异较为明显。“我们不能自己住在水电气暖齐全的楼房里,却期望古村落中的村民永远点着煤油灯、使用旱厕和烧柴的灶台;我们也不能期望村里的老大娘热情地给你倒着水喝,做着农家饭吃,当按价收费时,内心又生‘世风日下’之感。”师振亚说。
目前,国内有将“空壳村”建成封闭景区的现象。虽然这种博物馆式的保护有其存在的必要,但这种旅游产品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这种保护方式仅单方面保存了建筑,而遗失了传统生活形态。”师振亚说,“古今风貌并存、古今生活并存、旅游业与其他业态并存,这是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理想状态。”
    古村落保护标本——“良户模式”
    师振亚眼中“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最佳理想状态”,其实在省内早有范本。其中晋城的“良户模式”“上庄模式”尤为引人注目。
    5月27日,在高平良户文化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杨建新的带领下,参会的100多位专家学者畅游良户古村。全村现存明清民居30余处400间。2007年,被誉为“中国现存明清两代最杰出的太行古村落之一”。村内民居古朴的石雕、精致的砖雕、雍容的木雕随时映入眼帘,还有建于金元时期的道教宫观——玉虚观,无不令众人惊叹叫绝。
    3年前,杨建新把家搬到了良户。他来之前,良户的古宅多是无人居住,许多明清院落在风雨中坍塌损毁。“尤其无法忍受的是旱厕遍布村内各个角落,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杨建新和良户村委合资成立高平市良户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由该公司50年全权负责良户村文化旅游开发,随之确立了“艺术良户”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的定位。“游客来古村落旅游是来体验传统的生活方式,而非体验原始的脏乱差。”杨建新着手对村里基础设施进行改造。3年过后,良户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改善、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和对外广告宣传取得明显进展。杨建新如今是山西古村落保护协会副会长。
    良户为敞开式不收门票的农家乐型古村落,主要吸引周边大城市居民到村内游玩,通过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等来获得收益。
    对于古村落的保护,从中央到地方已成为共识。在拨付专项资金的情况下,国家鼓励地方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捐赠、投资、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保护。就山西而言,2012年,省住建厅编制了《沁河流域古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解决了该流域古村落群整体协调发展问题。截至目前,我省下达补助资金1500余万元,编制完成132项保护规划。2014年以来,我省有70处中国传统村落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