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华夏摇篮 历史厚重

发布日期:2016-06-28 13:55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山西日报
 世纪曙猿化石
西侯度文化遗址的火烧骨
陶寺观象台
侯马盟书
五台山佛光寺
云冈石窟
    历史,忠实记录着人类发展的每一圈轨迹,铭刻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一座都城”临汾襄汾陶寺遗址,树起了5000年中华文明的伟大丰碑;“一堆圣火”运城芮城西侯度文化遗址的火烧骨,把我国范围内发现的人类用火历史前推了100万年;“一缕曙光”运城垣曲的“世纪曙猿”化石,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多万年。
  山西历史脉络清晰,框架完整,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据统计,目前,山西境内已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5万余处。旧石器文化遗址464处,早、中、晚期自成序列,为全国仅有。新石器时期各种文化类型在我省都有发现,全省现存各类古建筑2.8万余处,现存古壁画2.4万余平方米,彩塑1.2万余尊……在山西的版图上,浩如烟海、多似繁星的历史遗存,几乎架构起华夏文明延续的完整脉络。
  千万年史前文明和中国5000年文明史在这里溯源
  山西历史的演进,最远可以追溯到距今4500万年前的世纪曙猿,而最精彩的部分则是联系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运城垣曲的“世纪曙猿”化石,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多万年。199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垣曲寨里村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曙猿化石。中美科学家们把这种曙猿取名为“世纪曙猿”。世纪曙猿的发现,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
  运城芮城西侯度文化遗址的火烧骨,把我国范围内发现的人类用火历史前推了100万年。1961年、1962年,由考古学家王建率领的考古队,在西侯度发掘出一大批古脊椎动物化石和若干石制品,其中就包含有切割痕迹的鹿角、火烧骨。后来据古地磁测定遗址年代为距今180万年。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山西作为中原农耕文明的核心区域,早在人类揖别洪荒之初,神农炎帝就在晋东南高平羊头山一带播五谷、尝百草,实现了从渔猎到农耕、从游牧到定居的重大历史转折,开创了延续几千年灿烂的农耕文明。2015年11月,在高平市羊头山上发现一处仰韶文化遗址。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推测,这处新发现的羊头山遗址属于仰韶时期,与历史记载的“神农城”遗址时间、地点大致相吻合,距今已有5000年左右历史。
  临汾襄汾陶寺遗址,树起了5000年中华文明的伟大丰碑。2015年6月18日,一项重大考古发掘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全世界郑重发布:尧的都城就在临汾陶寺,临汾是最早“中国”。
  不仅如此。资料显示,山西纵贯整个新旧石器时代的大量历史遗存见证着人类在漫长的文明前夜的艰难跋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亦曾先后在晋南建都,即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城(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秦、汉、魏、晋时代,山西一直是屏蔽京畿的战略要地。隋唐五代时期,太原又是唐朝的北都。后唐、后晋、后汉、北汉亦都是从山西开基立业的。北宋时,山西是宋辽争夺的主要地区。明初,明王朝数次组织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使山西人从“洪洞大槐树”下走向全国。到了清代,晋商又以雄厚的商业资本,把山西票号开遍全国各地,开创了中国近代银行业之先河,名震华夏。辛亥革命爆发,山西成为北方唯一响应的省份;“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山西人高君宇与李大钊等一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红军东征,在山西播下了抗日救亡运动的种子;八年抗战,山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及全民族抗战的主战场,山西人民以人力、物力与智慧支持了抗战,支撑了整个游击战争的发展。在灿烂而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山西这块锦绣山河不仅铸就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史诗,也造就了一个个光耀古今的风流人物:春秋时期的晋文公重耳、介子推;战国时的廉颇、荀况;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三国武圣关羽、大将张辽;南北朝佛教净土宗创始人昙鸾、道绰;唐代女皇武则天、名相狄仁杰和诗人王勃、王之涣、王昌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等;宋代司马光、杨继业、穆桂英;金元时期元好问、关汉卿;明清时文学家罗贯中、学者傅山以及对汉字研究和普及产生重大影响的《康熙字典》总编辑陈廷敬……
  中国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史和思想发展史在这里烙印
  山西历史上的社会变革活动波澜壮阔。山西地区有确切史籍记载的历史始于晋国,晋国的前身是古唐国,而古唐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尧时代,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诸侯,叔虞受封唐地。唐叔虞之后,他的儿子燮父继位,改国号为晋,“晋国”的历史从此开始。从叔虞封唐到秦国统一天下的800余年,晋人的活动范围从最初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地方,扩大到拥有山西全部、河南和河北的大半及内蒙古、陕西的一部分。“侯马盟书”的出土,正是晋国国力强盛的见证。
  西周初年,叔虞受封唐地后,推行的治国方略是朝廷要求的“启以夏政”,在政治制度上可以不实行西周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在这一政策的作用之下,晋国前期发生有名的“曲沃代翼”,由晋国公室的旁系小宗取代了执政的大宗。这个转变不仅仅是个人或宗族之间的权力转移,而是晋国政治变革道路上的一次飞跃。此后,晋献公对外开拓疆土,对内剪灭旧公室残余,为晋国的对外称霸和对内改革廓清了道路。到晋文公时代,晋国社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郭偃之法”,从经济领域入手,改革分配体制,进而扩展到用人制度,这些思想不仅指导和促进了晋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也为三晋法家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源泉。
  战国初年,代表新兴政治势力的韩、赵、魏三国,在三晋大地上演了李悝变法、西门豹治邺、张仪纵横天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一幕幕精彩纷呈、声势浩大的社会变革大戏,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秦汉以后,天下一统的局面结束,政治形势纷繁复杂,社会变革的呼声再起。在魏晋南北朝的混乱局面下,影响全国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运动是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冯太后主政时推行的“均田制”,对中国社会影响至深,而孝文帝全面“汉化”的政策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天下政治的格局和发展方向。隋唐之后,影响全国的社会变革通常由朝廷主持进行,但出自晋地的著名改革人物,如柳宗元、司马光、杨深秀等等,也不断参与全国性的社会改革。
  纵观山西的社会变革史,社会变革的步伐与进步思想的涌现一直相伴而生,相辅相成。两汉以降,山西地区在思想文化界屡屡有重要代表人物出现。隋唐之际的王通,是理学思潮的先驱者之一。唐朝后期的柳宗元和白居易,既是进步的文学家,也是重要的思想家。及至宋代,孙复是理学史上有名的“宋初三先生”之一,史学家司马光是宋明理学重要的代表人物。明清之际,思想家傅山结合现实,对宋明理学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批判,推动了实学思潮的发展,影响了清朝以来的思想取向。清朝末年,杨深秀受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义无反顾地参与“戊戌变法”活动,勇敢地站在了时代进步的前列。总之,多种思想学说的共生共存,使山西地区的进步思想源源不断地发生发展,并且总是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引领时代潮流。
  中国灿烂辉煌的建筑史和艺术史在这里浓缩
  从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的吉县柿子滩遗址上,有两处岩画被视为人类最早的艺术珍品。距今四五千年的陶寺遗址中,出土了属于早期夏文化的鼓和磬,太原义井出土的一音孔和二音孔陶埙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乐器。晋国大音乐家师旷以琴技和音律闻名,赵国人荀子则创立了艺术理论。离石的汉画像石,蒲津渡的唐朝黄河铁牛,元代晋南杂剧,都表明山西在人类文明演进中一直位居世界东方艺术苑林的前列。
  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山西古建筑及其依托古建而留存的壁画、雕塑和石窟艺术,古城和民居建筑艺术,成就更突出,特色更鲜明。
  山西现存的古建筑2.8万余处,建筑种类应有尽有。全国仅有的4座唐代木结构建筑都在山西,元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占全国存量的75%左右。宋、辽、金、元时期,山西的建筑艺术最为辉煌。辽、金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大量吸收汉族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留下了许多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的建筑精品,其中的代表性建筑有大同善化寺和华严寺、洪洞广胜寺、芮城永乐宫、临汾牛王庙、霍州署大堂,等等。建于辽代的应县木塔规模宏大,健硕华美,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
  山西的彩塑、壁画和石窟艺术也光彩夺目。山西现存唐朝以来的彩塑作品1.2万余尊。唐朝彩塑主要保存在五台山佛光寺的东大殿、南禅寺大殿以及晋城的青莲寺。山西宋朝彩塑的代表作是晋祠圣母殿的30多尊侍女像。
  山西现存高品质的汉唐至明清的寺观墓葬壁画有2.4万余平方米,再现了中国古代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壁画艺术。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壁画,是国内仅存的唐朝寺观壁画。
  山西的石窟艺术成就非常突出,现存大小石窟石刻1112处,其中的云冈石窟、龙山石窟、天龙山石窟为国家级文物保护石窟、艺术价值极高。
  另外,山西还拥有色彩斑斓的古代城市与民居建筑艺术。山西明清时期的建筑保存有千余处之多,除了传统的寺庙宫观、戏台建筑外,在城市建筑和民居建筑方面的艺术成就最为显著。山西有着众多的古城,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有6处。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