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绝”处揽胜

发布日期:2016-07-22 10:47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山西日报
   汉传佛教应该是兴盛于十六国时期。
  那时,北方诸国群起,战乱频仍,但在推崇佛学上却惊人的相似,诸国君主皆笃信佛教。据考,天竺高僧佛图澄结缘于后赵开国之君石勒,入晋兴法。一时间晋地寺庙高筑,位于长子县慈林山的法兴寺就是其中之一。
  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北魏先后在它的两个都城平城(大同)和洛阳分别营建了两大石窟,成就了“东方雕塑馆”的美誉。
  法兴寺、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三个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关联的地方,却被框定在一条汉传佛教传法之路上。缘起于北魏对佛法的推崇,兴盛于北魏孝文帝政权南移、统一中原的政治需求。
  由此,这座千年古刹一直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每逢盛世都会迎来敕封、修缮和整饬。
  法兴寺久负盛名,不止于历史与见证,更有三绝藏于寺内。于是,一年四季几乎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前来寻“绝”。
  现在法兴寺不在原址慈林山腰,而座落于和慈林山相对的翠云山,澄澈潺湲的丹河徜徉于山脚,松涛阵阵,白云悠悠。历时13载完成整体搬迁的法兴寺如今隐身于闹市之中,驱车可直达山门。
  九十九个台阶仿佛是佛与凡之间的界别:阶下人声鼎沸,各种小吃馆、旅馆客栈纷纷攘攘;登上台阶站在山门前,门里是一片静谧,连山门推开都是轻轻的一声吱哑。
  山门不深,跨过高高的门槛,似乎一步就到了寺里。两排翠柏侧立两旁,沐浴在阳光里,仲夏山色幽深下,显得寺院格外地清凉。
  法兴寺的所有都像和世俗开发唱着反调。一般的旅游区都在拉长景深,以期留住游人的脚步,而法兴寺却在进门后十步之内就是寺内第
  一绝——石舍利塔。
  该塔通体取材仅最普通的砂石,却以其别致的造型、奇异的结构解读了佛法要义而独冠于世。
  据载,唐咸亨四年(673年)高祖十三子郑惠王任潞州别驾时,经由太洛故道,专程至法兴寺赐舍利三七粒和藏经三千卷,并亲自督造石舍利塔一座,以彰帝王之恩德,以资法兴寺之显名。
  一旁的舍利塔瘦而挺,尖而高,体现着人们对象征着个人戒定慧修行成就的结晶——“舍利子”的崇仰和礼敬;而石舍利塔承载着21粒佛舍利,却以宽而厚、矮而矬外型示人,上加一层阁楼,似楼非楼,内藏石经三千卷,似塔非塔。恰是寓意着佛法之中世事无常、万事更迭,以及《金刚经》中所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之无相的深刻哲理。
  在塔外看世事无常,从石门进入塔内,低头则会发现:内外两层呈回
  字型,蕴藏着轮回之意:内外轮回,上下轮回,时间
  轮回,空间
  轮回……
  抬头仰望塔顶,顶有六层,以重檐歇山顶式构造暗合“六道”,于是在舍利塔内以建筑形态精准地诠释了佛学要义“六道轮回”。而六道不仅是快乐神道,从容人道,难舍欲道,本能禽兽道,痛苦地狱道,堕落无间道。更重要的是它在无声地教导人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己来之不易的人生。
  若你如婴如神般看待世间万物,对待人与事,你就会得到神样的快乐;若你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以自持、理智应对顺逆,你就能体会到为人的从容;若你在欲望的支配下不断地追逐、更求,那么取舍的煎熬将会时刻地伴随着你,切割着你;但当欲望超越底限时,本能地掠夺则会坠入禽兽道;在地狱里饱尝惩罚时或许才能回望到自己种因的善恶;若地狱尚有轮回通道,那无间道即是邪恶者无望地堕落,没有解脱。但佛法广大还是给邪恶留下一线生机,就是每逢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萨成道日,还有被渡的可能。
  轮回一切的根,原在自己的选择。种因起缘,结果得报,恰是佛学至理。这或许才是建塔人的初衷,也是对我们为人处世的祝愿。
  超脱轮回即为佛,明心见性即为佛。一尊秀骨清相的石佛照像正慈眉垂视,端坐在莲台上,似若等着千年后的开悟者——无相、有相、佛相,舍利塔内一观似过三生。
  抛开佛法寓意,扔过人生感悟,仅看石舍利塔的建筑,依然令人叹为观止:通体皆由大大小小的石材垒砌,却没有做一根支柱的梁,所以又被称作无梁殿。
  大道至简。惟此可评,惟此塔可当此语。一绝!
  出塔。塔外阳光和煦,草香切切,真实的人生还在继续。围着石舍利塔再看一圈,不料在背后却被一座罩在琉璃罩里的燃灯塔吸引住了。这是法兴寺的第二绝。
  雕造于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据传该灯设立于慈林山法兴寺,无遮无挡,在塔中点燃蜡烛,无论山中何时起风,风向如何,烛火都不会熄灭,故又名长明灯。
  神奇何源?想必,当年的大和尚应该是一位地理和空气动力方面的探究者。他巧妙地利用了法兴寺的地理位置,处于慈林山的半山腰,三面来风,一面背风,寺内常受西北风的实际,将塔立于石舍利塔与圆觉殿之间。这样一来,燃灯塔仅一面受风。
  于是,他研究出了四门相对、微错,南门略高的构造。以灯塔所受风力的西南方向来观察,西门与北门相视而通透,风可穿门而过,只要蜡烛不放在中心,而略偏于东南,即可实现风穿塔过,而烛火依然。怎个高明了得!
  当你被千年的建筑智慧惊得瞠目结舌时,却还有一颗“深水炸弹”藏在燃灯塔的外面——从下自上,层层不同,却是“古今中外、佛儒道俗”共享一尊。
  燃灯塔的底座上有十二种奇型怪状的走兽,如鱼头虎身、狮脑蛇像……这些仅见于《山海经》之中,是上古先民的图腾崇拜。须弥座束腰刻有六尊伎乐,展现唐代宫廷乐舞,衣带当风,线条舒朗有致,尽显恣意。莲座上覆莲瓣上的图案,倘若倒着看则极似罗马柱。正解古今中外。
  再往上看,众生所愿:垂垂菊花卷长寿、多子石榴盼嗣旺、郁金香开期财源、绣球花圆祝幸福等等;莲花朵朵即花开见佛;四门四窗,窗上四棱再现儒家祭祀仪礼;八角攒尖顶上八脊八角挂64个灯笼,扣合道家八八六十四卦。契合佛儒道俗。
  一座灯塔点燃了古今中外、佛儒道俗心中不灭之愿火。怎能不“绝”?
  拾阶再进圆觉殿,这里是重现了《华严经》中佛祖讲法的场景,即第三绝。
  圆觉殿为六架椽悬山顶,五脊六兽,石门框,木板门,青石小八角柱上刻缠枝花纹,前檐石墙上雕有动物莲花图案,刻工细致、生动;明间通檐用三柱,其上斗拱六铺作偷心造,殿内梁架都用彻上明造。整座建筑结构疏朗,用材规整,出檐舒展,造型简约大气,为少有的木构遗存体量大的宋代建筑。
  殿内佛坛宽大,呈半环状。坛上佛祖结跏而坐,二弟子躬身相侍,文殊、普贤分驾狮、象位于两侧,护法金刚两尊位于台上前角。背面为观自在菩萨像及二胁侍菩萨像,周围环列十二圆觉菩萨像。整组造像上承唐塑余绪,丰润饱满,雍容典雅,下传宋塑神意,内敛含蓄,气韵生动。被美术史学界誉为“宋塑菩萨之冠”和“东方维纳斯”。
  佛祖授法始于《华严经》,在佛法的起点上浓墨重彩。二合一,当然一绝。
  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探绝法兴寺,一日三叹,感慨万千:文化在交流中触发博滋,演绎盛唐。如今的中国,如今的中华民族,走在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开放胸怀拥抱世界,可见的畅畅通途就在眼前,未来也将是胜境绝绝。本报记者 李 楠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