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2016“山西最美村干部”候选人系列报道之王春

发布日期:2016-08-18 11:03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赵德伟

 

    8月16日早上5点半,天刚亮,69岁的段福祥已经起床。他把小院里的花盆浇了一遍,然后出门沿着村里的柏油路散了会儿步。6点整,他掐着时间到灵丘县车河有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签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段福祥的工作就是保持村里小广场的卫生、整洁。“村里像我这个年龄的,(公司)给安排的活都较为轻松。”他通常上午打扫,中午休息两个半小时,下午则以巡视检查为主。这样工作一天,段福祥能挣80元。
    段福祥是大同市灵丘县下车河村村民。村里的大部分人在公司里做着各种工作,给村民带来这一切的就是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春。
  1 绿化村庄种下希望
    要进下车河村,只有一条盘山路,村口有隔离栏,入村需缴纳50元的门票——这是一个已经变成景区的山村。
    一条东西走向的双向柏油路贯穿整个村子,路两旁绿树成荫。北面群山脚下,十来幢灰顶米白色的小洋楼特别醒目。楼房前边的土地被硬化路围成一畦一畦的,层次分明地栽种着糯玉米、西红柿、丝瓜、秋葵、冬瓜等。段福祥负责清扫的广场中央,几株核桃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村民们竟都不知核桃树的具体年岁,称其比村里所有人的年龄都大。南面的群山下是自西向东的引水渠,流水淙淙。好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然而,翻看下车河村四年前的照片,很难让人把它与眼前这个美丽的山庄联系起来。
    “我以前是大同煤矿上的一名工人,看着乡亲们的日子太难过,想着回来带领大家脱贫致富。”1997年,王春回到家乡。那时,下车河村是一个交通闭塞、屋舍破落的穷山村,村里没有任何产业,村民靠天吃饭,有时候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年轻的一代为生活所迫,只能外出打工。
    “刚开始我自己弄了养鸡场,当时从信用社贷了15万元起步,想着自己干好了以后让老百姓跟着学。”王春养的鸡最多时达到7000只,但是乡亲们却很少跟着养。“给他们工资可以,让他们投一点资就不行。”他说,当时村里太穷了,家家户户连1万块钱也拿不出来。
    几年过去,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只剩下老人们经营着山头的薄地。王春的压力越来越大,常常坐在山上苦苦思索。“村里风景这么美,旅游肯定有搞头。”他左思右想,决定把村庄打造成“城里人休闲的农家乐”景区。
    “他当时提出发展旅游后,所有人都不信任他,说他做梦。”村民支玉英说。
    王春虽然被村民反复质疑,但是行动却从未落下。2002年开始,他通过向国家申请绿化工程,积极推进荒山绿植,种下一棵棵绿色的希望。“后来村民们看着我总是义务栽树,也都支持我。”王春说,种树不需要大家投钱,只要付出劳动力就行了,况且植树是好事。没几年,村里景色大变样,群山一片绿意,空气也无比清新。
  2 抓住机会发展有机农业
    2013年正月,灵丘县提出要找试点发展有机农业,原计划在下车河村附近的另一个村子试点。但是,在行经下车河村时,县里的考察组发现这里的植被状况很好,村里的人口也不多,离县城也近,比较适宜发展有机农业。
    王春敏锐地发现县里有心把试点放在下车河,开始为此奔波。他把空气、土壤、水源送往北京、天津等地进行检测,所幸相关指标全部达标——下车河的自然环境适合发展有机农业。
    而后,县里正式派人入驻,开始逐步落实。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开发建设则由山西金地矿业集团灵丘车河有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实施。“最高的那个巍山山头,他带着各个专家前后跑了十几次。当时就怕人家说有啥子问题。”下车河村党支部副书记赵福生提起王春很是心疼。他说,自从开始搞有机农业,从村里头到县城,王春无数次往返,一年时间他的车跑了2万多公里。
    各项工作在稳步推进,王春却有些担心,担心村民的利益受损,也担心村里不同意土地流转导致公司退出。从2013年年底到2014年年初,王春忙于协调村里、县里、公司三者之间的关系,连过年都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家人。“村子现在越来越漂亮了,村民们生活也跟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多干点没事,车河只要一直这样高速发展,我就心满意足了。”王春说,有时候协调时,不是村民不理解,就是公司不满意,好几次他都想罢手不干,但“为了村民过好日子,还得继续坚持”。
  3 村民变身工人开始领工资
    8月16日上午6时,54岁的王叶正在清理地里糯玉米的秸秆,这块地准备换种白菜。这是她的工作,她不仅是本村村民,也是灵丘县车河有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干活挺轻松的,按出工算每天能挣60元。”王叶伸开手指说,以前上面全都是老茧,成了“上班一族”后,她的手指虽保留着以前干重活导致的轻微变形,但已不见皴口和污泥,较为光滑。
    对于王叶来说,改变最大的不是干活量而是心境。“以前连买化肥的钱都没有,但现在不用种地了。”她家的土地在2014年就已经流转给了灵丘县车河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再将承包经营权转让给灵丘县车河有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同王叶家一样,全村78户182名村民的1213亩耕地、3万亩“四荒”及林地全部流转到公司,用于有机农产品的生产种植。村民们则摇身一变为公司员工,出工领薪酬。
    村民葛福军如今在公司里负责开车,工作一天100元,一个月下来所挣的钱不比外出打工少。他对王春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书记做啥决定咱都相信!他是为了我们好”。“我们的‘四荒’、林地流转的时候,公司把补偿款都如数给了村民。”村民葛福成回忆道,王春特别怕因为有机农业的前期投入过多,导致公司中断对下车河村的开发。村民的利益他始终维护,但是他自己的却主动让了出来。王春把自己的鸡场和羊连同他这十来年的养殖、种植经验都无偿转给灵丘县车河有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冬天的时候,公司养的鸡不下蛋。我说给它喂圆白菜。一星期之后就好了”。王春说。
    2014年年底,60套两层结构、面积130平方米的新型农居顺利完工,村民们旧户换新居,过了个欢喜的新年。后来,村里铺好了天然气管道,建成了污水处理厂,真正实现了美丽宜居的村居建设。“我在公司负责接待,妻子是服务员,俩人工资加起来一年能挣个五六万;去年合作社给村民分红,有二三百;土地流转一亩地给五百,我们家有七八亩,当时签的是3年一次性付清,这又是一万     二;我们在新房里还可以搞农家乐挣点钱。合起来有六七万了,比我在外边赚得多,还能在家陪老婆孩子。”村民曹平原乐呵呵地说,今年年底村里还要修建养老院,以后还要建学校。他相信,未来的生活会更美好!
    本报记者 赵德伟 实习生 郑柏桧
  ○个人简介
    王春,男,53岁,大同市灵丘县红石塄乡下车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曾获得大同市“劳动模范”,灵丘县“优秀共产党员”、“四争一树”先进个人、“农业战线模范个人”。
  ○工作实绩
    在王春的努力下,四年前三成村民没过温饱线、债务累累的村子成功脱贫致富,村民人均年收入连续两年达到6000元。
    在他的带领下两委班子成员外出取经,学技术,引品种,搞起羊、鸡养殖,如今该村的养殖粗具规模。在灵丘县委、县政府做出了 “把灵丘打造成面向京津冀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特色村镇”的发展定位时,王春及时抓住机遇,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使车河村成为了发展有机农业的试点,打开了车河村发展之路。
  ○组织评价
    作为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王春同志长期以来一心想着如何带领村民摆脱贫穷,发家致富。面对山高、地少、人穷等困难,他从不懈怠,与两委班子成员想办法、谋出路,把自然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引进企业资源,提出“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百姓得益”的发展思路,探索实践“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创业新模式,进行有机农业、畜牧养殖、旅游观光综合开发。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把原来人均收入不足800元,负债累累、村貌荒凉、人心涣散的下车河村,建设成了远近闻名的经济富裕村、生态文明村、党建示范村,闯出来一条农村发展的新路子。
    ——灵丘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孙为军
  ○寻美路上
    记者在微信朋友圈中,发了很多采访中的感受与感悟。有图,有文,有真情……
    8月16日,下了一天雨,耽误了工地上的很多活儿,17日只能加快进程。为了不误事,王春和工人们一起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
 
本站编辑:姚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