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的牵挂 共同的情怀(04月06日)
- 关向应图书馆建馆80周年纪念活动在山西兴县举行(04月06日)
- 在延安精神的旗帜下(03月29日)
- 林炎志: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03月03日)
- 老区孩子们的一份承诺(02月24日)
- 北京汇文中学“贺龙班”成立 全国招生贯通化、一体化培养田径人(02月23日)
- 怀念一位百岁晋绥老前辈(01月27日)
- 家中吊唁蹇阿姨……(01月03日)
- 他是最后一位亲历者(11月28日)
- 永远和老区人民在一起(09月09日)
汾西县师家沟 北方民居的稀世典范
发布日期:2016-10-14 12:37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郭玉琴
布局独特的师家大院 张立祥摄
汾西县的师家大院如同深藏在吕梁山中的一处世外桃源,静静地等待远方的客人。这里一大片民居建筑与山势融为一体,大小院落布满了整整一面坡。
轻轻叩响锈迹斑斑的铁门环,推开吱呀作响的大木门,摸摸门两旁的石狮,穿过幽长狭窄的过道……走进这里,一幅清代师氏家族的历史画卷徐徐打开。
僧念镇副镇长孟利斌是我们的“向导”,他对师家大院的故事如数家珍。师家曾是享誉全国的晋商,从始祖师文炳定居师家沟开始创业,到第三代师法泽才发展壮大起来,鼎盛时师家的店铺、钱庄开到北京、河南、湖南、陕西等地。经商同时,师家注重文化教育,在第五代、六代同门的28人中,获监生、贡生、增生、武生等功名者多达11人。师法泽之孙师鸣凤是师家在官场上最显赫的人物,当年在湖南任知县时与曾国藩兄弟交情深厚,曾国荃亲书“大夫第”匾额,师家一度成为山西中南部的名门望族。
“北观乔家堡,南游师家沟”是山西流传的一句民谣,说明当时的汾西师家与我们今天熟知的祁县乔家一样辉煌。
师家沟清代民居又叫师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几朝扩建,占地面积10多公顷,31个砖构窑洞式宅院依山势而建,窑上登楼,错落有致,形成集群型、家族式的综合体,历经200多年风雨洗礼,依然保存原有风貌,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入村必经一座“节孝牌坊”,四柱三门式,石狮镇守,抱鼓映衬,斗拱巍峨,代表了家族荣耀。“这里是一个小山城,又像是一个城堡式的迷宫。”孟利斌说。
师家大院布局独特,有“楼上楼,院中院”之称。村中有一条不规则的环道,将村落分成了内外两部分:环道里头是民居,大多数是以窑洞为主的四合院,环道外头是作坊、寺庙等设施。十余组不同院落相通,院中有院,院上有院,院落之间用圆门、偏门、耳门、暗门连在一起,有“关好八大门,锁好十小门,行人难出村”之说。最为奇妙的是三合院、四合院有机地叠合在一起,形成风貌独异的高合院,被称作北方民居的稀世典范。
师家沟民居的另一个特点是家家有地道、户户相连通,既可防御土匪又能排泄洪水。石铺环道和陶管组成完善的排水体系,是师家沟民居至今保存完整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也使此处有了“下雨半月不湿鞋”的说法。
师家大院建筑雕刻艺术可以说是清代乡风民俗的集中体现。门楼、栏杆、窗棂、梁脊上保存完好的各类雕刻,活灵活现,技艺精湛。匾额、楹联书风大气,神韵非凡,细细品味,从中仍可领略当年大院主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品位。
师家沟村现有一百多户人家五百余人,很多家户已陆续搬离老宅,只有师家第八代传人、85岁的师汉珍老人和子孙还守护在老屋,成为这座大院的见证人。
国家及省文物部门非常重视师家沟保护修缮工作,目前已修缮了9号、10号大院。当地政府也对师家大院旅游发展做出了规划,全力打造民俗文化旅游村。近年来,师家大院已被中国油画学院作为长期写生基地,还曾拍摄过《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一九四二》等影视片。
保持原始、优美建筑形态的师家大院,散发着古老、幽静的神秘气息,正成为回望晋商文化之旅的又一好去处。
■小贴士
■小贴士
怎么去:走大运高速,距离大运高速汾西出口12公里。
吃什么:以面食为主,杂粮细做,有擦圪斗、抿尖、年馍等。
住什么:当地农家或是汾西县城宾馆。
玩什么:摄影、画画,漫游古建,品味人生。
本站编辑:姚文君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