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泽州县古村落7天吸引15万游客

发布日期:2016-10-14 10:38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李吉毅
 
摆摊烙饼的村民李江荣
杜家宅院
国庆期间,西黄石村游人如织
    “古韵乡村游,民俗闹国庆。”10月3日,央视新闻频道对国庆期间晋城市泽州县北义城镇西黄石村的热闹场面进行了报道。
    西黄石村地处泽州、高平、陵川的三地山区交界地带,与晋城市区相距36公里。西黄石村有600户、2000口人。国庆黄金周期间,日均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7天之内,一座偏僻的古村落何以能让15万人蜂拥到此?
   A 一个小山村两个“国”字号
    10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西黄石村看到,各家各户门前,都悬挂着鲜艳的国旗,红色的宫灯挂满了村里的大街小巷。
    仔细看悬挂的宫灯,上书“金玉古村”字样。“西黄石,原来村名叫‘金玉’。”说起村子的历史,一位坐在街头的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西黄石村始建于唐代,相传原名金玉村,明清时期取‘金’为黄、‘玉’为石,于是改名‘黄石’。”
    西黄石原与东黄石同为一村。老人讲,清时因村边的苍沟河夏季常发季节间性洪水,村子被冲得一分为二,河东称东黄石村,河西称西黄石村。
    提起西黄石的建村历史,绕不开成、杜、赵、王四大家族的艰辛创业过程。“四家功成业就之后,置邸建宅,才给村里留下这么多的古宅院。”村里的老人说。
    西黄石的成家祖上是金玉村最早的村民。由于家风严谨,成家后人均有建树,尤其在经商方面,在古泽州府一带小有名气。取得商业成就之后,成家在村中修建宅院,至今保存完好的有成发昌、成满昌等院落。
    明代,村中人口渐多,规模渐大。明末清初,祖籍河南辉县的杜家迁入村中。凭借与官府的特殊关系,杜家经营盐务生意,生意十分兴隆。清朝初年,杜家实力最为雄厚,大兴土木,修建住宅、祠堂、寺庙,光宗耀祖。康熙年间,先后建造大院宅舍,亭、台、楼、阁共64处。历经几代,杜家超越成家,成为名噪一时的泽潞商家大户。从那时起,西黄石村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如今,西黄石村民仍以成、杜两姓居多。
    赵家是村中资格较老的一个家族,赵家真正兴隆是在清初赵锦堂考中举人,官拜六品之后。义和堂、簸箕院等都是赵家修建起来的。
    最后兴盛的一个家族是王家,清晚期,王家在生意上取得了成功。也就在这个时期,成、杜、赵家的子弟却身陷吸食鸦片之中。为偿还债务,三大家族将众多豪宅卖给王家,王家成为当地最大的财主。
    “黄石壮豪宅,金玉堆满堂。一睹杜家邸,方知古荣光。”西黄石村现存古院落达250余幢,占地面积达4公顷,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古建筑绝大部分保存完好。建筑类型以居住院落为主,为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杜家大院建筑群。
    相形之下,成家院落中的兄弟大院和侍郎院最具代表性。兄弟院分东西两院,现存五座院落。其中以西院也称成发荣院最为精华,其清代工艺的木制雕刻檐廊、斗拱、额枋、雀替、门窗等最为精华;龙、凤、狮子、仙鹤、云鹿灵芝、鹿衔梅花等雕刻工艺精湛,惟妙惟肖。
    侍郎院也叫成澄洲院,其院门楼外廊下的柱础为圆弧四方形,弧线优美圆润,四面刻有浅浮雕山水、竹石、人物、诗词图案,映衬着当年主人不凡的品位。门楼一层上悬的木制匾额上刻“皇清敕封登州侍郎澄洲成公妻丁孺人节孝坊”字样,二层栏杆间以卷草、几何图案等镂空雕刻。门楼上方斗拱层叠,屋脊装饰精美。
    在星罗棋布的古民居建筑群中,还有三官庙、玉皇庙、祖师庙点缀其中。村里的老人称玉皇庙为西庙,始建于金贞祐年间(1214年—1216年),最初为佛堂,是村中最古老的寺庙。明正德七年(1512年)改成玉皇庙,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庙内正殿内东西墙壁上的彩绘壁画精美,大梁上的木雕贴金飞龙,栩栩如生。
    由于地处偏僻山区,交通闭塞,西黄石村现存的古建筑有很长一段时间不为人所知。2010年、2012年,随着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西黄石村才被外界所关注。
    B 每天摊馍就卖500多张
    10月1日,“太行神韵·人文义城”第五届泽州乡村摄影展暨走进历史文化名村——西黄石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拉开帷幕。
    听村里人讲,摄影展期间,除了晋城电视台的拳头栏目《我爱上党戏》到村里,这里还举行了泽州八音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行为艺术、民间文化产品展、民俗故事表演、双子星秀(双胞胎走秀)、美食节、泽州农产品展系列文化活动。众多的特色活动,展示泽州传统古村落风土人情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将众多游客吸引到西黄石村。“我就没见过村里有这么多人!”在西黄石村成春令的“儒商敦厚院”,院子主人说,“来院子里的人接连不断,都是问这问那的。”这座大院的南房修于清道光29年(1849年),距今已有167年历史。
     在村口成家大院广场,52岁的村民李江荣摆着饭摊,叫卖着丸子汤、小米粥,同时还不停地在两个煎饼鏊子前来回忙活。晋城人称煎饼为“摊馍”,是用小米面或玉米面制作而成,是当地人很爱吃的特色食品。“小米、核桃……卖什么的都有。”国庆节期间,李江荣摊子前的广场上人头攒动、川流不息。来村里看热闹的人多,吃东西的也不少。“不说别的,就说摊馍,每天都能卖500多张。”由于品尝摊馍的人多,李江荣每天都用4个鏊子烙摊馍,“许多人当场吃了,临了还要拿上走。鏊子少了,可供应不上。”李江荣算了算,每天摊馍用面就得四五十斤。黄金周期间,他每天的收入近千元。
    活动期间的地方特色小吃展,都是临时调用正好放假的村内小学校的课桌,而每天小吃展的街巷内,都坐满了从各地来的食客;地方特色农产品展的成果更是惊人,靠销售小米、核桃、红薯等农副产品,7天的营业收入突破了200万元。
    西黄石活动的盛况,经中央电视台2、4、13频道及各大网站媒体相继播出后,西黄石村顿时蹿红,为众人所关注。
    国庆黄金周期间,泽州县共吸引了100.4万人次游客慕名而来,同比增长102.1%;旅游总收入4.02亿元,同比增长310%。单从15万人次旅游人数在全县所占比例分析,西黄石村取得的成绩,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C 淳朴民风吸引游客前来
    近两年来,为促进全域旅游,泽州县先后在周村镇石淙头村、大阳古镇举行摄影展活动。相形之下,西黄石村似乎更被外界所青睐。
    作为一个敞开式的古村落,不收门票无疑是吸引游客前往的“杀手锏”,而泽州县事先在细节上对整个活动的周密安排,又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10月1日,活动开始后,在西黄石村,游客们总能看到一群身穿红色上衣、黑色裙子女子忙碌的身影:她们手拿小红旗,身带扩音器,穿梭在大街上。她们就是西黄石村的14名全程解说员、23名景点解说员,专门为来自各地的团队游客进行引路解说;每个景点都有1—2名解说员现场为散客讲解金玉古村的历史和文化。
    讲解是免费的,这些导游和解说是北义城镇两个月前从机关、学校抽调的。两个月内,她们走进西黄石村,搜集资料,走访村民,实地演练。通过她们的讲解,许多游客加深了对古村的认识和了解。
    每天近2万人次的客流量,从上午8时上岗一直工作到下午6时,游客一拨接着一拨,每个解说员一遍又一遍地为游客详细述说着古村的沧桑与传奇。有的解说员中午1点了,还在接待游客,顾不上吃饭。“由于准备时间短,也没经过专业训练,她们的普通话并不太标准,但从略带嘶哑的嗓音中可以看出,大家都尽力了!”一位泽州县委宣传部人士说。
    不能忽略的是,西黄石村淳朴厚实的民风,也是吸引游客前往的一大因素。
    国庆黄金周期间,尽管前来的游客众多,可是村内开设的农家乐全部打出了“10元随意吃饱”的招牌。玉米串、葫芦……记者在一家名为“香雨”的农家乐看到,院子的墙上被店主装扮得农家味儿十足。手巧的店主媳妇拿出当地特色的面食“黑圪条”“酸菜饸饹”等招待游客。“十块钱,想吃几碗吃几碗,吃饱为止。”看到记者对摆放在窗户台上的南瓜、金瓜感兴趣,店主媳妇笑着说:“喜欢吃,就拿去,不要钱!”“一盘吃不饱,就再给你炒一盘。”淳朴的性格在李江荣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当记者花8块钱吃了一盘土豆丝炒煎饼后,他不停地催着媳妇再去给盛碗花生豆小米粥。
    李江荣去年在晋城市区摆设饭摊,也是靠摊馍吸引顾客。一张摊馍两块钱,而类似的摊馍,在其他景区要卖到5元一张。“在村里,最不愁的就是吃饭,谷子、玉米是自己种的,小米面是自己磨的,我们开销小,少挣点也没关系,总得让人吃饱了再走。坐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我知足。”记者用零钱买了14张摊馍,李江荣非要又往袋子里多放了两张:“凑个16张,图个吉利!”
    李江荣们的善良举动,难道不是吸引众游客再次前往的“招牌”?
   
本报记者李吉毅 通讯员马振波
 

本站编辑:姚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