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决战贫困 一线人物】——吕梁科协主席王建军扶贫剪影

发布日期:2016-12-05 11:58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赵峻青
 
    开栏语
  脱贫攻坚,脚步铿锵。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成千上万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群众的信念和使命。
  “十三五”期间确保我省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3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对于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农民收入低的山西来说,绝非易事。为了让更多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全省各级干部群众聚心聚力,扑下身子,苦干实干,在帮助群众摆脱贫困的路上出谋划策,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大展身手。本报从今天开始,开设《决战贫困 一线人物》专栏,把镜头对准那些全身心扑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真正把精力和智慧放在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各级驻村包村干部、“第一书记”、基层扶贫工作队员,对准那些身先士卒、殚精竭虑、带领群众拔穷根拓富路的优秀基层干部,对准那些不甘贫困、自力更生甩掉贫困帽子的农村致富典型。从不同侧面记录和写真他们的民生情怀、他们的责任担当、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他们的自强不息作风,以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攻城拔寨,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豪情壮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12月1日上午。吕梁市离石区信义镇严村。
  外面白雪皑皑,但在湿热的大棚里呆了十几分钟,浑身热得直冒汗。李达云脖子上挂的那条白毛巾派上了用场,他兴奋地一边说话,一边给大伙儿摘黄瓜吃,时不时撩起毛巾擦汗。记者下意识地掏口袋,想找点卫生纸啥的。旁边的王主席也从口袋里摸出一条皱巴巴的羊肚毛巾,正要送到汗珠嘀哒的脸上,突然停住了,略带迟疑憨憨地笑笑,递到记者眼前……
  李达云今年46岁,严村的返乡农民,是大棚的主人;“王主席”是吕梁科协主席王建军,再过几个月就退休了,今天专门来看看李达云的蔬菜大棚。这是上周下雪以来第二次来到他家大棚。
  大棚里的蔬菜长势良好。李达云的老婆赵海燕,正忙着给西葫芦打丝。王主席蹲在地垄沟招呼说,“达云你过来。”他伸开拇指量了量株距:“你看,有五寸多了,其实还可以再密一点。”一边说一边掏出那条毛巾擦脸上的汗,有好几次把毛巾伸到领口深处。
  “你估摸一下今年能挣多少钱?”
  李达云狡黠地笑笑:“估计……估计三几万吧。”正在摆弄一苗西葫芦的王主席扭过头来大声说:“达云你就说真话吧,我们又不分你的钱。”闷热的空气里笑声一片。
  李达云告诉记者,今年他们村有七户人家不打工了,回来种大棚。
  “外面打工能挣多少钱呢?”他苦涩地笑笑:“一年刨去花销,一万五六吧。这不,咱现在还是贫困户哩。”
  “是王主席来了吗?”循声望去,雾气腾腾的大棚里有人撩起棉布帘子伸进个脑袋来:“我正想给你打电话了,我家大棚的苗子有点黄叶,不知道是怎么了?”
  王主席一边侍弄苗子也没有抬头:“是虎林吧?我也正要找你呢,你试验的那个树莓长成个东西没有?”
  进来的汉子叫王虎林,今年52岁,也是一个返乡农民。
  此刻,大棚里又来了七八个男女老少,七嘴八舌问这问那,王主席应接不暇。
  趁他们嘈杂的空隙,该介绍一下王主席的来历了。王建军,河曲人,山西农大副教授。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组织选派到石楼县当科技副县长13年,后来又到吕梁市担任科协主席,前后近30年,一直在扶贫一线。至今家还在山西农大,回家一趟,中途要倒好几次车。
  王主席既不是严村的扶贫队长,也不是“第一书记”,帮扶严村纯属“自选动作”,而且一干就是8年。严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村。
  村民告诉记者,王主席三两天就来一趟,在大棚里一蹲就是一整天。说起来是个官儿,但跟一个老农没啥两样。用村党支部书记的话说,村里的狗都跟王主席是好朋友。
  就在11月15日,刚从外地开会回到太原的王主席,一下火车就被一辆小面包车接上直奔河北怀来拉草莓苗子,装车连夜赶回来,颠簸了2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
  从来宝家的大棚出来,已经午后一点多了。记者发现,王建军手里那条脏兮兮的毛巾已经能攥出水来。
  大家的话题集中到老王的羊肚毛巾。老王说这是一辈子的习惯,常年跟泥水打交道,小河沟里顺便洗个脸,大热天擦把汗挺方便……
  看着老王爬满沟壑的脸,记者自问:30年漫长吗?人生有几个30年?

本站编辑:姚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