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杏花村外贾家庄

发布日期:2017-02-27 10:57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三晋都市报
 贾家庄村口牌楼。(贾家庄档案室供图)
  春寒料峭。2月21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把大地装扮得银装素裹,再现了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
  一大早,天还未亮,汾阳市贾家庄镇贾家庄村的广播里响起了《腾飞之歌》。这是村民集体扫雪的集结号,因为平日里,村里的广播在7时才会响。数十年来,这已经成了贾家庄雷打不动的作息。也因此,但凡遇到下雪天气,村民便会习惯地扛起扫帚去扫雪,这成了村里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大雪纷飞的路面上,涌动着一股热潮。赶在上班前,村里主要道路的积雪已经清扫干净。这一天,有超过1500名村民参加了扫雪劳动。
  这与当下很多地方的空巢村、空心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贾家庄村位于吕梁山东麓、汾河水西畔,距汾阳城区5公里,全村有居民800多户,近3000人。身在这个村,有一股氛围,那就是集体主义。村民不单集体扫雪,还参加集体文化活动,耕地也交给了集体,劳动力都在村里就业。人们住着明亮的楼房,宽阔的街道绿树成荫,规划整齐的田地,有潺潺的小溪环绕,宛如江南水乡。这里的城镇化水平高,村民都不愿外出,流失人口也就极少了。
  从上世纪50年代的“百把镢头闹革命”,发展到如今以建材、白酒、绿色农业、旅游为四大支柱产业的经济模式,贾家庄用滚雪球的方式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道路,实现了就地城镇化。2016年底,村集体固定资产突破6个亿,全村经济总收入2.5亿余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贾家庄村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5中国最美生态旅游村镇”“2016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荣誉。
名副其实的全国文明村
  窗外,鹅毛般的雪花飘飘洒洒。张果兰担心地说道:“路上又积雪了,不行下午再出去扫一次。”她与爱人早上也去扫雪了,数十年来,只要下雪,他们都会第一个到场。
  张果兰,今年65岁,原是村里幼儿园教师,现已退休,能领到3000多元工资。爱人赵世虎今年67岁,贾家庄水泥厂退休职工。儿媳在村党委书记办公室工作,儿子原来也在村办企业上班,企业转型后,今年才去太原找了份工作。女儿也已出嫁到省城。一家人从不吵架拌嘴,可谓儿孙满堂,生活幸福。
  “扫雪村里给报酬吗?”张果兰说道:“还要报酬?大家都是自觉自愿干活啊。”除了扫雪这种事,做卫生、开大会、扭秧歌,只要是村里的集体活动、义务劳动,张大妈与老伴赵世虎都会参加。他们家是村里的积极分子,至今已连续26年受到表彰。因此,他们很珍惜这份荣誉。她说,争当先进不能断,要继续做下去、传下去。
  像这样的家庭在贾家庄还有很多。贾家庄有一种别的地方没有的风气,为集体做事,从来是大干快上、积极响应,从来不扭扭捏捏、推三阻四。党支部一声召唤,会议室很快就坐满了党员,村里的义务劳动,不用半小时,数百人的队伍就能到齐。这种独特的文明和谐的氛围,要归功于党员干部的智慧,从实际出发,制定村规民约,试图实现村民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改进。
  1990年,比照村规民约,贾家庄提出创建“社会主义新型农家”,次年初评出第一批15个家庭,赵世虎家是其中之一。2006年,贾家庄将评比内容细化升级,改为“新世纪和谐家庭”。与之前不同的是,增加了“不赡养父母,使老人生活无靠”等十条一票否决内容。张大妈拿出一本册子,这是他们家2016年办好事实事的登记表,上面写着:扫雪5分,参加会议5分,知识考试10分,栽树20分……每个季度分别登记,总分为245分。她说:“达到200分以上就可以获得‘新世纪和谐家庭’荣誉称号了。但只要违反一条‘一票否决内容’,这20多年的荣誉就都归零了。”贾家庄全村能达到200分以上的家庭在90%以上。
  贾家庄在时间的长河里,沉淀着文明的陈酿,村民们陶醉其中。想起认真看书背诵,张大妈哈哈一乐,她没想到自己年过六旬,竟然能通过村里的文明守法知识考试。她所在的一社区,区长叫宋改凤,是一个颇为开朗的人。十多年来,她走家串户,成了村民家庭矛盾的调节剂。贾家庄还有很多位“宋改凤”,她们维护着这个文明村。每年三八节,她们都要组织村里的新媳妇参加入村教育会。新媳妇们好奇地行走在祥和的贾家庄,村里的文明气氛深深地印在了她们心中。有人说,社会是个大染缸,这话不假。不过,在贾家庄只会给人染上一种颜色,那就是文明。
贾家庄村的全域旅游
  尽管下了雪,曹帅还是早早就去了店里,先把街边的雪打扫干净,然后生炉子,准备当天的食材。
  曹帅今年34岁,是贾家庄镇西雷家堡村人,做餐饮已有18年了。他在贾家庄村的贾街景区开了一家苔蘑揪片餐馆,这是他在这里的第二家店面。早在去年初,贾街第一批店铺开业时,他就投资了一家卖绿豆糕的店。多年打拼,曹帅给人打过工,自己也开过饭店,但都没能坚持下来。贾街的生意不错,他很看好,于是选择了这里。
  贾街,这是必然与商人商业有关的地方。汾阳素有秦晋旱码头之称,是晋商去往陕甘宁蒙等地的重要通道,贾家庄正好处于这个通道的中心节点上。古时,晋商往来,途经贾家庄就会稍事休整,路边席地而坐,交流商途见闻,经营所携物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贾街”。随着晋商的衰落,贾街也慢慢消失了。
  2015年,贾家庄决定上马贾街项目,6月动工。要说效率,还得数贾家庄。村干部现场指挥,工程队进进出出,加上村民们义务劳动。半年时间,贾街就建成了。去年正月十四正式开业。
  一开始,贾街只有六十几家店铺。如今,贾街上有美食小店130多家,还有众多的传统作坊、民间工艺品店、酒吧、休闲茶馆、演艺场所,著名导演、汾阳人贾樟柯的面馆“山河故人”也在这里。置身贾街,眼前是飞檐斗拱、鳞次栉比的一排排青砖瓦房,店铺门前挑着大旗,立着牌匾。晋陕美食尽在这里,街边摆放着不知名的小吃,带汤的、干拌的、冒油的、流蜜的、切块的、滚球的……
  贾街吸引了很多游客。据说,今年正月初一至初五,贾街的游客流量就达到了37万人次。正月十五那天,天气寒冷,游客品尝美食的热情不减,曹帅的苔蘑揪片店外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一天下来,卖出了近500碗,用了四袋面,收入七八千元。每天和面很辛苦,但好在食材供应有专门的供销社上门服务。每个小吃店需要的食材均由贾街的供销社统一采购,确保了食品安全。
  吃饱喝足,游客还可以去赏一赏古玩字画,吹一吹琉璃咯嘣,品一品陈年老酒,戴一戴手工饰品。去全国极其少见的贾家庄村史展览馆,那一件件真实的器物,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把人们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到马烽纪念馆,聆听《人说山西好风光》背后的那些故事。在山水风光、民俗演绎、休闲游乐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让人们体验慢生活。走累了,就到水泥厂成品库房改造的万年青茶馆里喝茶。晚上想休息,这里有汾阳市唯一的四星级酒店--贾家庄裕和花园酒店
  谁能想到,这只是一个村庄,是国家4A级景区。贾家庄以其独有的气息,美丽的风景,面带微笑的村民,让人忘记减肥的美食,令游客们流连忘返。曹帅也越干信心越足,每天起早贪黑,总是最后一家关门。他说,贾街是个好平台,再苦再累也值得。 
就地城镇化,村民住上楼房
  从汾阳市向东约五公里,就到了贾家庄。沿着腾飞路向里,村口有一座高大的贾家庄牌楼。再往里是腾飞塔,三根柱子标志着代表贾家庄经济的农工商。脚下的腾飞路,是近几年新修的,柏油铺就,宽阔平坦,干净整洁。两边的商铺一个挨一个,这些商铺之后,就是村里为村民新盖的楼房,村里起名为幸福苑小区。小区分布在腾飞路两侧,共有近300套房。
  2004年冬天,张果兰大妈一家最先搬进了楼房。这里的房子都是110平方米,由于村里有补贴,房价不贵,一共只需交6.8万元。如果有的村民钱不够,可以先首付1万元,剩下的八年内还清。张大妈家原来住的旧房子被占,村里补偿5.8万元,再加上多年积蓄,他们买了两套,给儿子住一套,与他们是对门。虽然也申请了首付,但三年内都还上了房费。
  贾家庄的变迁,村民张英深有感触。儿时的张英家,仅有一眼窑洞,做饭、睡觉、家具烧火用的黑炭全在里面。由于门窗很小,在屋里光线阴暗,总觉得天天是阴天。改革开放后,父母承包村里的冷饮厂,家里收入增加,盖起了新房,有客厅、有卧室、有厨房,还有暖气,生活条件变好了。
  1995年冬天,张英嫁到离贾家庄不远的外村。2003年,贾家庄要造一座机焦炉,对外招工。由于她丈夫已于2002年去了贾家庄水泥厂上班,张英也很想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于是报了名并被顺利录用。孩子们随着夫妻俩也迁到了贾家庄,在贾家庄小学上学。张英夫妇都有了工作,工资待遇逐年提高,也有一些积蓄。正赶上村里为解决厂里职工的住房问题,集资建了两幢五层楼房。张英如愿买了一套房子,也是110平方米。“城里人住的楼房,我们也住上了”,自来水、水冲厕所、集中供暖,都不用自己操心,由物业统一管理,做饭用煤气,干净卫生。她的婆婆总跟他们说:“贾家庄就是好,你们俩要是还在咱那小村村,能住上这明亮暖和的楼房吗?你们来贾家庄工作是来对啦。”
  近年来,贾家庄在集体经济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先后筹资数亿元资金用于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贾家庄的城镇化步伐。2014年投资2000多万元,做出未来15年贾家庄发展规划,完善了一系列的硬件、软件设施。村集体先后投资上亿元为村民建起了幸福苑小区8幢五层居民住宅楼、实施了打井饮水战略工程、高压线路低压电网的改造工程,拓宽了腾飞路、富民路、青年路三条高标准文明街,改扩建了中心小学、幼儿园,建起了益智图书苑、卫生院、高标准的垃圾回收站、污水处理站。每年过时过节都要向村民发放各种福利奖励物品。儿童教育、老人养老、村民卫生保健都得到了更高的保障,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41.6%,每个人都生活在优美舒适的花园中。
好书记带领大家共同富裕
  无论是贾家庄村的文明和谐,还是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以及欣欣向荣的城镇化建设,贾家庄能有令世人瞩目的今天的成就,离不开 一代代优秀的、有勇有谋、敢想敢干的当家人。
  贾家庄所在的地理位置虽较为平坦,但在过去,这里地势低洼,是当地一块盐碱滩。人称:“村西湿泽村东干,村南村北碱荒滩”。又由于受到战乱影响,这里成了汾阳远近闻名的贫穷村。当地流传着“有女不嫁贾家庄,嫁到贾庄受恓惶”的民谣。
  1950年,贾家庄村党支部刚成立,为了增加收入,支部书记贾焕星带领几位村民组建了互助组,鼓励大伙搞副业。两年后,办起了汾阳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社员的粮食增产,收入增加。为了扩大耕地面积,贾家庄村党支部决定开发盐碱地。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合作社抽调了30个最强劳动力拉犁耕地,100个劳动力用镢头刨地。4天时间,300亩地全部翻过,并下了种,最终喜获丰收。“百把镢头闹革命”的故事便在当地传为美谈。
  到上世纪60年代,贾家庄大力发展机械化名扬全国,被树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的一面旗帜”。70年代,又以发展多种经营,受到国务院嘉奖。从1976年起,邢利民任村支部书记。他不改一心为民的初心,扩大格局。在全国大多数农村包产到户时,贾家庄坚持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创造性地实施了一套适合本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三田到户、五统一、一集中”的新机制。农民有自己的土地,集体也有集体土地,集体还负责为村民的耕种秋收服务。这种办法,有力地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保住了集体固定资产,并成功实现村集体农业经济的发展壮大。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批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在集体企业家底小、起步难的情况下,贾家庄的党员干部响亮地喊出“亏了我一个,富裕全村人”“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不当百万富翁,要建亿万富村”的三句口号,村里的主要干部全部献出了个人企业,退出承包的土地,集中精力为集体办企业,为群众搞服务,实现了由干部带头富向带领群众共同富的历史性转折。
  四十多年来,贾家庄先后上马了特种水泥厂、混凝土搅拌厂等一系列村办企业;建成了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的生态大观园;推倒年产30万吨焦炭的机焦炉,转型为新酒厂;优化整合资源,成立了腾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6年,贾家庄旅游产业井喷式发展,全年接待游客150余万人。全村所有劳动力都转移到四大产业中,家家户户亦工亦农,同时,帮助解决了周边邻村500多人就业。
  上世纪70—90年代,邢利民有三次晋升的机会,甚至能当上县委副书记,他都婉言谢绝了,他坚持留在村里,与乡亲们一起艰苦奋斗。在邢利民的带领下,贾家庄集体经济大幅增加,给村民带来很多福利。采访中,张果兰大妈高兴地一边介绍,一边给记者拿了一块干柿子。她说,村里的集体土地上种了一些柿子树,到年底就会把收成分给村民。贾家庄在春节、中秋等几个大的节日,都会给村民发各种福利,村民们家里的米面油酒等食物都不用买。此外,获得表彰的家庭,村里还要发棉被、厨具,甚至电视电脑等奖品。张大妈说,今年春节,她家里还有19袋白面呢。(苏鑫波 文/图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