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高平发现清朝毕振姬书籍雕版

发布日期:2017-03-10 10:41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作者:孙轶琼
毕保坤老人及他捐赠的雕版    
    21块斑驳的木板,上面有虫蛀、有裂痕,普通人眼里无非是几块烂木头,但仔细一看,就能看到上面密密麻麻被墨汁浸染黑的字。辨认字迹可知,这些木板是用作印刷的雕版,所印书籍是清朝毕振姬的《病香居烬馀》。
    毕振姬何许人也?他是在高平当地很有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为官清廉,而且读书不辍,学问很深,只是大部分著作都已遗失,包括这本《病香居烬馀》。据史料记载,这是毕振姬的一本诗集,但自清雍正朝之后就不见流传。2016年年底,山西民俗博物馆在晋城偶然发现了这套珍贵的雕版。而毕振姬的后人毕保坤,在知道雕版的价值后,立刻决定将宝贝无偿捐赠,让祖先留下的文化财富扎根博物馆。
    傅山为他作序 陈廷敬登门拜访 当时士人圈都敬重毕振姬
    毕振姬,高平人,字亮四,号王孙,又号劼云。他是明王朝最后一次乡试中举的举人,也是清王朝第一次会试折桂的进士,从平阳府教授开始,官最后做到掌管一省刑狱的广西按察使,也算是地方大员了。不过相比时下大热的于成龙,以及更加享誉全国的傅山、陈廷敬,毕振姬名气没那么大,却在当时深受士人圈敬重,尤其是山西乡党的推崇。他和傅山交情深厚,他的文集《西北文集》,就是傅山作序,而同时,毕振姬也有一首五言律诗《夜过傅青主庵》存世。诗曰:“征君家陋巷,缃素对匡床。门外半城月,邻家几树霜。剑留寒卧壁,竹影瘦过墙。不以贫为累,高歌自慨慷。”这首由毕振姬亲手所书的诗,现在藏在山西博物院,是二人深厚交谊的证明。而当时山西另一位文坛领袖陈廷敬,已经算是毕振姬的晚辈了。毕振姬晚年致仕,回到高平老家,种地、写书度日,同时还接济贫苦的村民。陈廷敬因母亲生病回到阳城侍奉时,专程到高平拜访毕振姬,没想到这位昔日位高权重的官员却过得非常清苦,门前杂草丛生、院内牛栏鸡窝,而他本人“戴笠自耕”,吃的也是糙米,所以陈廷敬曾非常感慨地写道:“毕先生家与农民最下者比,所守甚危苦。”
    毕振姬为官清廉,不论在哪儿,都是一仆一马、粗茶淡饭、瓦灯布被,被戏称为“有官僧”。康熙二十年(1681),毕振姬在家中病逝,享年69岁,“远近士大夫闻讯皆泣”,以“坚毅先生”称之。
    匆匆一瞥发现的雕版 颠覆了历史文献记载
    这套雕版是高平市政协副主席许永忠发现的。2005年,许永忠在收集整理毕振姬史料时,探访到了毕振姬先生的十三世族孙毕保坤,当时毕保坤老人已70多岁高龄,一生以拾荒为生,家里堆放着满满的杂物。进门后,许永忠四处打量着,突然看到了靠近门的角落里堆放着不少大小一样的木板,好奇地拿起来看,发现这竟然是用晋城特有的大黄梨木做的,这在古代可是贡品。如此用料考究,这些木板想必也不普通。许永忠再仔细观察,不得了,木板上刻有字迹,虽磨损严重,却能清晰地看到“毕振姬”三个字。
    起初,许永忠以为是收录毕振姬《西北文集》的雕版,拿回家后便开始清洗,发现雕版中缝有“病香居烬馀”字样。和有关资料一对照,许永忠欣喜不已,原来这是毕振姬所著《病香居烬馀》一书的雕版。
    毕振姬一生,为学甚勤,著书颇多。据记载,他曾经写过《尚书注》《西河遗教》《四州文献》《三川别志》等十余种书籍,可是都没有存世,只有一本名为《西北文集》的文集留存了几卷,而《病香居烬馀》也是只留下一个书名。如乾隆年间著名学者司昌龄在其《书四州文选》一文中说,毕振姬写过《病香居烬馀》一书,但现在却看不到了;民国时期《山西献徵·方伯毕坚毅先生事略》一文中也提到过毕振姬的各类文集,但说到《病香居烬馀》时,却说是诗集。
    许永忠开始潜心研究,把雕版上的字全部抄下来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并不是诗集,而是一本读书笔记,是毕振姬在阅读经典史籍时自己的见解。这一发现无疑“颠覆”了历史文献的记载,也为后人了解毕振姬思想留下了可靠的佐证。多年来,许永忠做的事情就是把这本书整理出来,虽然内容略有缺失,但大体比较完整,只等待进一步诠释。
    与很多保存完善的雕版相比,这21块破损的木板实在不起眼,但之所以说它珍贵,是因为根据文献记载,《病香居烬馀》一书在雍正年间之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现存的雕版,能让这位学者、廉吏的书重新面世,而雕版本身,也是有300多年历史的文物,对了解当时的印刷业乃至学术界都有帮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后人无偿捐赠 只想让“珍宝”惠及更多的人
    当年,听说这套雕版如此有价值,毕保坤考虑放在家中不安全,就委托许永忠来保管。而知道毕保坤家里有“宝贝”后,不少文物贩子、收藏爱好者都找上门去,出高价收藏这套雕版,可毕保坤拒绝了,在他看来,这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东西,他虽然不知道其具体价值和珍贵之处,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再穷也不能卖了祖宗留下的东西。
    去年,山西民俗博物馆在晋城办展览,意外地听到了这段故事。当工作人员见到实物后,对精湛的雕工、苍劲的书法大为感慨。在许永忠引荐下,他们见到了毕保坤老人,“老人家穷困潦倒,连间像样的房子都没有,但是当我们说明来意时,老人很痛快地表示,愿意把这些雕版捐赠给国家。放在国家的博物馆里,他觉得踏实,觉得对得起祖宗。”工作人员说,多年来,毕保坤一直在等待,他希望能有合适的博物馆来收藏这些祖宗留下的宝贝,所以在见到博物馆工作人员后,老人没有片刻疑惑,没有任何要求,当下就说“捐!”
    为了对毕保坤老人表示尊重和感谢,省民俗博物馆馆长宁建英邀请老人从小山村到了晋城博物馆,专门为老人举办了一场正式的捐赠仪式。对于毕保坤来说,这是他一生所参加的最为隆重的活动,为此特意把孙子从西安叫了回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晚辈,让这套雕版在博物馆里更好地留存下来,惠及更多的人。据说在仪式过后,老人双眼含泪地说了一句,“多年的心愿了了,死后也能跟祖先有个交代了。”
    如今,这21块雕版安静地躺在省民俗博物馆里,正在申报国家二级文物,它找到了最好的归宿,而其背后的故事,也在高平当地被传颂。
    本报记者 孙轶琼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