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的牵挂 共同的情怀(04月06日)
- 关向应图书馆建馆80周年纪念活动在山西兴县举行(04月06日)
- 在延安精神的旗帜下(03月29日)
- 林炎志: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03月03日)
- 老区孩子们的一份承诺(02月24日)
- 北京汇文中学“贺龙班”成立 全国招生贯通化、一体化培养田径人(02月23日)
- 怀念一位百岁晋绥老前辈(01月27日)
- 家中吊唁蹇阿姨……(01月03日)
- 他是最后一位亲历者(11月28日)
- 永远和老区人民在一起(09月09日)
小河村民居文化的传承与记忆
发布日期:2017-03-25 11:12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梁成虎
小河村一角(资料图)
270多年前,平定州小河村(现阳泉市义井镇小河村),一个靠卖油糕抚养3个孩子的老太太葛氏,做了一件轰动十里八乡的事:早年食不果腹的她和她的家人,在大儿子石宽生意兴隆后买下了村里最大的一处宅院,这便是后来的石家大院。过惯苦日子的葛氏每每叮嘱家人:致富不能忘本,与人为善,善待乡邻。这个叮嘱在家族里传了一代又一代,甚至影响了小河村的村风。
2007年,小河村因历史遗存保护完好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小河村中的石家大院保存完整,独具特色,堪称我国北方大院民居文化的代表。小河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素有礼仪之乡的美称,承载着无数人浓浓的“乡愁”。
3月19日,本报记者探访了小河村。
A 小河村古村落保护十分完好
当天,记者从阳泉市区驱车来到位于市郊的小河村,刚进入村口,一栋栋古色古香的建筑物映入眼帘。
古人选择居住地址,讲究依山傍水。小河村这个古村落的村址就展现了古人选择居住地时的聪明才智。群山环抱之中,大多建筑顺应山势,自由、随意,有的分布于山凹之中,有的散落于山坡之上,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与自然融为一体。村中大的宅院也顺应地形,阶梯式分布,层层叠叠,顺势铺开。村子脚下,一条小河静静流过。
记者走进村庄里看到,很多村居院落都受到精心的保护和修缮:墙基、台阶以及院墙等,都用了青石,墙体上部砌有十字砖花栏。个别明显重建了的村居院落,也严格按照传统建筑形式进行翻修,古色古香的起脊房,木制大门。房顶上能看到太阳能电池板等现代装置。
阳泉市文物旅游部门研究资料显示了当下小河古村落的保护现状:小河村现存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各类建筑3万多平方米,其中有关帝庙、观音庵等寺庙建筑,有石家祠堂、李家祠堂、窦家祠堂等祠堂建筑,还有178处传统民居院落。其中,石家大院、李家大院等大型宅院,是这个古村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这些历史遗存,其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明清民国小河村人的生活方式。
小河古村何以保持得如此完好?记者在小河村采访时从村民口中得到多种解释。“政府要求我们不能破坏老房子。房子坏了不得不翻建,也必须按传统样式翻建,不能建成现代样式的房屋,更不能建二层楼。”一个村民说。
小河村文化顾问李九龄则从小河村民间文化心理进行了解读:“国家保护是一个原因。此外,小河村是个古村落,村民尊崇与人为善的传统文化,爱惜祖上留下来的遗产,不愿轻易改变古居的样子。”
B 石家大院的家族记忆
小河村现有住户3000多人,石、李、窦三姓为大姓,其中石姓人口最多。现存的小河古村文化遗存中,有很多石家故事。石家的两个女性,迄今仍受到村民的怀念。这两个女性,一个姓葛,名字没有记载;一个就是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的石评梅了。
记者向小河村深处的石家大院走去,远远就看到了石评梅的雕像,她一身五四时期的女性装饰,风度翩翩,飘逸脱俗。石评梅是石家第13代人,19岁考到北京上学。在北京游学期间,她接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创作了很多追求自由、真理为主题的诗歌、小说,被时人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石评梅与山西籍最早的共产党人高君宇相恋,但俩人最终未能牵手。1925年,高君宇因病去世,时隔一年后,年仅26岁的石评梅亦因病去世。友人们将她的遗体葬在陶然亭高君宇墓旁。
站在石家大院院前广场的空地上,记者抬眼向上看,石家大院依山而建,大院屋舍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向大院走去,一条由卵石铺砌的巷道通向院门,路面因经过多年的磨损与雨水的冲刷,在阳光下折射着光彩。从进院的第一个台阶起,要登76级才能到达大院最高的正屋。大院中的一组组小院,呈阶梯分布,从下而上分别为含清堂院落、三元堂院落、明远堂院落。散见于门楣、挂落、雀替、门柱石、柱础石、影壁、窗棂、隔扇及前檐饰品,每一个器物都有来历,记录着一段故事。
探访石家大院,导游都会向游客讲述几则葛氏和石评梅与石家大院间的故事。葛氏是清朝雍正年间小河村民石思虎的妻子,石思虎早亡,葛氏守寡后被迫一个人抚养三个年龄不足10岁的孩子。
葛氏耕作之余,每天加工黄米油糕到“黑宅”(前期石家大院)家修家的工地上叫卖。葛氏长子17岁时,她做出了一个决定:送儿子们到北京学做生意。葛氏50多岁时,她的儿子们在北京做起了大买卖。那一年,“黑宅”家遭遇家庭变故,葛氏决定让儿子买下“黑宅”。
“老人在世时,十分感激乡亲们曾帮助生活艰难的她,所以常常叮嘱儿孙善待乡邻,她的后代子孙将她的叮嘱立为家训,做了很多善事。”带领记者参观石家大院的导游这样告诉记者。
在平定州志中,对石家人所做的善事有专门的记载。光绪三年、四年,小河村所在的平陆州发生大旱,地方米价飞涨,为了帮助乡亲度过饥荒,石家人将百余石粮食散给乡中父老。此外,石家还捐献银两用于当地赈灾。石家因此事曾获赠“乐善好施”的牌匾。
在石家大院,至今居住着石家后人。今年83岁的石嵌林,是石家第14代传人。在石家大院庭院内,石嵌林和儿子开着一家油糕铺。到石家大院游览的人们,都喜欢买他家的油糕吃。
石家大院内,石评梅纪念展馆则是此地游览的必到之处。这个纪念展馆,占据了石家大院最大一间房屋,展馆内陈列着小河村人辗转从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石评梅研究者那里收集的文史资料和手稿复印件。
石评梅是石家第13代传人,虽然与她同代的石家人现在都已离开人世,但小河村村民中仍流传着她和石家大院的故事。
“她在北京上学时,暑假里时常跟父亲从平陆回祖籍探亲。石家大院的小花园,是她最喜欢的地方。”石嵌林说。
石家大院小花园,是大院内的一个小游园,内有书房、绣楼、颐神斋等建筑,还有石桥、鱼池、凉亭、假山,是专供石家子弟读书、修身、养性的地方。小花园内,有一个洗砚池,已有百年历史。在这里,石评梅与姐妹们曾练习书法、学画和吟诗。
C 斜井展示村民团结一心
在小河村,有一处重要的生活设施让参观者为之感慨,它是小河村内一口人工深水斜井。上世纪70年代,因河水干涸,小河村出现水荒,村民吃水出现困难。为了能有水,村委会下决心打井。1971年,在村委会带动下,在村庄附近一块布满坚硬岩石的地方开挖水井。经过8年时间,小河村人使用钢钎、大锤、平车等简单工具,硬是在坚硬的岩石处凿出一条长达736米的大洞,最终成功找到水源。
记者探访小河村时看到,这口斜井主巷道高约2.5米,宽约3米,平均坡度近30米。如今为发展旅游,斜井进口处修起了一个展览室,里面竖立着《缺水——苦不堪言》《找水——步履维艰》《深井——勇创奇迹》《出水——功在永久》四块展板,向人们展示小河村人当年“团结一心打井找水”的精神面貌。
今年1月,阳泉市郊区政府与来自太原的一家企业签订了旅游开发协议,根据协议,这家企业承诺在双方合作期限内,投资开发小河村旅游。
记者采访时看到,受旅游开发影响,村落里兴建起了很多农家乐。根据小河村委会统计,过去3个月,小河村新建农家乐达到100多家。对村民开设农家乐,村委会会提供补贴,并免费赠送餐具。
对古村旅游开发,小河村人有一个朴素的认识,希望能向外人传递“善”的理念。在很多小河村人内心深处,几百年来,小河村民风淳朴,是有名的礼仪之乡。它让村民们面对剧烈变化时代时可以守住本心,村居生活和谐,更加团结。
“我们希望来小河村参观的每个人,能够了解小河村的过去,同时也能参观斜井了解小河村的现在。”李九龄说。
本报记者 梁成虎
本站编辑:杜瑞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