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的牵挂 共同的情怀(04月06日)
- 关向应图书馆建馆80周年纪念活动在山西兴县举行(04月06日)
- 在延安精神的旗帜下(03月29日)
- 林炎志: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03月03日)
- 老区孩子们的一份承诺(02月24日)
- 北京汇文中学“贺龙班”成立 全国招生贯通化、一体化培养田径人(02月23日)
- 怀念一位百岁晋绥老前辈(01月27日)
- 家中吊唁蹇阿姨……(01月03日)
- 他是最后一位亲历者(11月28日)
- 永远和老区人民在一起(09月09日)
专访于成龙后人:传承家风 奉献社会
发布日期:2017-03-28 12:02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三晋都市报
刘众民摄
于成龙廉政文化园
于氏第十四代后人于演平在地里劳动。
央视开年大戏《于成龙》今年1月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作为一部历史正剧,罕见逆袭央视收视率第一宝座。一时间,“于成龙”“廉政”等话题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街谈巷议,一片赞誉。不过,早在2000年,同样讲述于成龙故事的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就曾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也轰动一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一举荣获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和第19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明末清初山西永宁州(今吕梁市离石区和方山县)来堡村人,历任广西罗城知县,四川重庆府合州知州,湖北黄州府同知、武昌知府,福建建宁知府,湖北黄州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苏和安徽巡抚。于成龙去世后,康熙皇帝追封谥号“清端”,授予“太子太保”职衔且隆重赐葬,并两次亲撰碑文。碑文中写道:“朕读《周官》,六计弊吏,曰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辩,吏道厥唯廉重哉。”康熙在南巡回京后的一份诏书中,称于成龙“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从知县到两江总督,于成龙政绩卓著,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
如今,于成龙的后人,有的坚守在来堡村,也有的移民到了离石或全国各地。他们善良淳朴,坚守着清正行善的家风。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于成龙的第十一代后人于银元,以及于银元的孙女于璟,听他们讲述与于成龙的“情缘”。
《于清端公政书》面世风波
听说记者要了解于成龙的故事,今年88岁的于银元老人很积极:“小时候,老人们常用于成龙的事实教育我们。作为于成龙的后代,做不到像于成龙一样,很惭愧。我愿意积极宣传于成龙,也许对社会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电视剧《于成龙》的热播,让于银元老人激动不已,这令他回想起当年看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时的情景,继而又回忆起20多年前的往事。
于银元说,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的剧本源于作家王永泰的作品《清官于成龙》,而《于氏家谱》和《于清端公政书》则是王永泰创作的基础。数十年前,《于氏家谱》原本保存在方山县下昔乡来堡村、一位于成龙第九代后人手中。因他年事已高,无法继续保存下去,恐怕把祖上留下的自家家谱遗失,便把《于氏家谱》亲手交给了于成龙第十一代嫡系后人于银元。
老人原先在方山县下昔乡河庄初级中学教书,1978年调到方山县教育局工作,之后又调到吕梁高等专科学校。与此同时,《于氏家谱》也被带到离石。彼时,于银元见到胞兄于颖元,便拿出家谱,两人一起研究。席间,于颖元告诉他,现在社会上还存有一套有关于成龙的书叫《于清端公政书》,他曾见到过。于颖元说:“这部书由咱家的老邻居梁务乃老人保存多年,他让我看过,共十二卷。”
当于颖元向梁老借来《于清端公政书》,于银元如获至宝,反复阅览解读。但由于书中的内容是用古文书写,他一时读不懂原文意思。正待慢慢释读原书时,梁老向他们提出:要将书借给他的一位老同学编写《于成龙晋剧》。听其如此说,于银元哥俩觉得这是好事,一定要支持,于是立马将书还给了梁老,梁老便把书借给了老同学。
事情过了很久,梁老向老同学提出还书,老同学却只能还出原书八卷,短缺的四卷书,则赔了梁老一部分钱。这件事发生后,梁老更加爱惜古籍,不再外借这部书了。于银元说,这件事的过程,都是胞兄于颖元跟他说的。
乐见先祖被世人熟知
先人留下的书籍,对后人追思祖辈是一种寄托。于银元一直担心这部书不能再现了。没想到,时隔几年后,梁老先生病故,他的儿子将书捐给了吕梁市文化局。于是,《于清端公政书》再次面世。1994年,时任吕梁市文化局局长的王爱萍,找到在文联工作的王永泰,问他通过参考《于清端公政书》,能不能把于成龙写出来。王永泰欣喜若狂,答应一定要把于成龙的故事完成。当时的市领导还亲自给他批了两年假期。
于银元后来了解到,最终写成的清官于成龙的小说真是来之不易。写作花费了3年时间,这3年里,王永泰日日夜夜动脑动笔,出去采访,忙个不停。于银元说:“当时他为了写像样的清官形象,本想去于成龙当过官的地方体验和采访,却因经济原因,没去成,写作有了局限。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仍通过仅有的一些资料,费尽心思而创作出《绝代廉吏》的章回小说,以及《清官于成龙》,读者们非常喜爱。”
导演朱正在离石拍文艺片时,当地一位领导向她推荐了王永泰创作的长篇小说《清官于成龙》。小说深深吸引了朱正,她决定把它拍成电视剧,当即找来编剧团队,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改编为《一代廉吏于成龙》的电视剧本。
当年拍摄电视剧,资金非常紧张。朱正想办法解决,由单位筹集了200万元,又贷款400万元才够。拍摄过程,也十分艰难。他们遇到过洪灾,经历过火灾,从山西跑到广西,从广西跑到无锡,一路坎坷,险象环生。
电视剧拍成了,却没有电视台承接搬上荧幕。所有的付出都要落空了吗?他们只好等待。直到2000年,才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由于当年的一些经历,于银元很清楚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来之不易。这部剧播放时,“我从开始上演就看得很认真,我觉得非常好、非常真实。”如今再看新版电视剧《于成龙》,于银元颇为感慨,看得更加认真,他说,新剧内容充实了不少,很过瘾。于银元在讲这些事的时候,目光炯炯,神采奕奕,虽然事情过去多年,但他依然记得清楚。只要是与于成龙有关的事,他都很在意,他愿意看到把先辈于成龙写成书、拍成戏,更乐于尽自己所能为他们提供一切帮助。
孙女眼里的于家家风
于银元是一位和蔼的老人,他的做人行事或许也承袭了于家家风,并深深影响了后辈人。这一点令他的孙女于璟印象深刻。
近年来,“家风”这个词被人们提得越来越多。身在这样一个以廉洁而出名的于家,于成龙第十三代后人于璟,经常被很多人问:你的家风中是如何传承廉洁刚直的呀?不过,仔细想想,于璟说:“实际上,我的家庭中,并没有说过这样官方的话。”但从一些小事上,还是可以看出,于家人的做事多少有先人的影子。
于璟记得小时候,爷爷于银元是吕梁高专的后勤主管。有一天中午,有人给爷爷打电话需要取东西,小于璟正好跟着爷爷,他就带她去了库房。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最吸引小于璟的,正是库房里那各种不同样式的笔记本。于璟摩挲着每一个本子的封面,“隐隐约约记得封面是皮质的,给我的触感是,这根本不是平时五毛钱的小本子能比的。我内心在呼唤,我清楚地知道,我想要这样一个笔记本。”爷爷也许看懂了她内心的想法,轻轻地拉起她的手,告诉她:“这个本子不是自己家的,不可以拿。”最终,小于璟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再也没有见到那样美的笔记本。长大后,每当说起这个事情,爷爷于银元都会说,他这辈子没有拿过国家的一针一线,这是他做人做事的原则和底线。
于璟的爸爸是个“生意人”,她说这个词要加引号,原来这里面还有故事呢。
父亲做了几十年的生意,一直只能保证家里基本开支。不是生意不好,而是“心太软”。记得上高中时,有一天,于璟正替父亲看着家里开的店铺。来了一个客人需要买一张桌子,当时就直接按照标价付款了,并定好下午去安装。等父亲回来后,发现人家是按照原价付款的,于是问于璟:“为什么不给人家打折?”于璟说,人家没有要求啊。父亲说道:“所有人都打折,这次就是人家不问,也要打折呀。”等到下午于璟父亲上门安装桌子时,还是把多收的钱退给了顾客。
于璟一直不能理解父亲所谓的生意经,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赚到钱?而如今,当听到别人谈起父亲时,都会这样说:“真是个好人,一辈子也不知道骗人。”
这样的事情还有好多。于璟说:“在爷爷、爸爸那里,他们或许不会讲什么是廉洁刚直,什么是家风的传承,他们只知道就应该正直做人、踏实做事。现在想想,也许这就是最好的家风传承吧!”
苏鑫波 王宝珍 刘众民 文/图
本站编辑:杜瑞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