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的牵挂 共同的情怀(04月06日)
- 关向应图书馆建馆80周年纪念活动在山西兴县举行(04月06日)
- 在延安精神的旗帜下(03月29日)
- 林炎志: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03月03日)
- 老区孩子们的一份承诺(02月24日)
- 北京汇文中学“贺龙班”成立 全国招生贯通化、一体化培养田径人(02月23日)
- 怀念一位百岁晋绥老前辈(01月27日)
- 家中吊唁蹇阿姨……(01月03日)
- 他是最后一位亲历者(11月28日)
- 永远和老区人民在一起(09月09日)
古琴声声醉人心 汉服翩翩悦双目
发布日期:2017-03-29 11:04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王俊宝
郭喜梅深情演讲
汉服社同学展示漆器
折纸艺人董现坤讲述折纸工艺
成亢古琴独奏《渔樵问答》
漆器紫砂壶
活动现场
剪纸艺人王振(右)现场为嘉宾剪肖像
漆器梳子与茶针
本报首期“非遗融入现代生活——非遗匠人面对面”大漆专场在太原成功举办
山西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中,山西始终占据着引领地位,如何将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现辉煌,如何让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赋予其新的动力并发扬光大,是本报当下以及今后长期努力的方向之一。
3月25日上午,由三晋都市报社主办,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支持,山西海通天创意策划有限公司承办,三晋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华墨幻游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山西流水清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的“非遗融入现代生活——非遗匠人面对面”主题公益活动在太原市三晋文旅集团召开。
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张建明,太原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工美办处长侯建国,太原市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李光瑛,三晋文旅集团常务副总张云霞,晶晶茶道艺术馆总经理张晶晶,山西首家汉式生活体验馆馆主罗春林,太原市龙诚众创空间、山西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及非遗艺人王振华、董现坤、郭凯等40余人参加。
当天活动主题为“大漆文化及其饰品流行趋势”,主讲嘉宾为太原市工艺美术大师、漆器艺人郭喜梅。早上8时30分,郭喜梅就带着她制作的精品漆器来到会场,轻轻地将每件作品装进展示盒内,细心地将其摆放到最佳的观赏位置。“我对活动很期待,这是对我传统手艺的认可,是对我的作品品牌的极大提升,我们非遗手艺人很需要这样的宣传与帮助。”郭老师脸上洋溢着笑容,热心地招待到场的每位嘉宾。
上午9时20分,本报非遗文化产业部负责人王俊宝介绍了本次活动的相关内容。他讲道,“在如今煤焦产业不稳定的情况下,山西最有希望发展起来的就是文化产业,因为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演变发展进程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当前,省委、省政府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谋划部署,全省上下都在围绕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挖掘山西文化旅游资源,弘扬山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山西民间精湛技艺,让山西文化成为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在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企业和山西人的共识。本报组织‘非遗匠人面对面’主题公益活动,就是希望通过与广大关心、热爱、支持山西非遗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的交流互动,传播非遗知识,宣传非遗文化,推广非遗产品,让非遗与大家亲密接触,让非遗融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王俊宝讲道,目前,我省广大非遗传承人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传承、营销等各种困难。但是,缘于对先辈创造的优秀文化的无比热爱,让他们依然坚守着祖先留下来的技艺,继续丰富和完善着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这种“匠人”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让“非遗匠人”过得好一些,让他们成为山西率先富起来的一群人,就是我们最真诚的期望。他说,“非遗文化传承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不是仅仅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就可以解决,它需要政府扶持,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百姓的认可与践行,需要通过各种活动联合不同组织,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王俊宝向大家介绍了本报非遗文化产业部今后的工作重点,他介绍到,从3月25日起,三晋都市报社将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在全省各地组织相关活动30场,团结起对山西非遗文化热爱、关心的有志之士与各级组织,共同努力打造出专为非遗传承人服务的优质平台,嫁接社会资源,解决非遗传承中的各项问题,提升其品牌,促进其销售,建立起群众对山西非遗的认可与自信,完成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主要任务,实现非遗产品满足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根本所需,从不同角度完善非遗文化产业体系,努力振兴山西传统文化。
三晋文旅集团现场介绍了他们在旅游、文创、租车、二手车四个板块的内容,为到场参加活动的各个公司及非遗艺人提供了许多合作机会。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在欣赏前平静内心,提前进入文化的氛围,才能更好地领略其中魅力。在郭喜梅开讲前,由山西流水清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山西古琴第一人”彭建军老师的学生——成亢为大家献上了一曲《渔樵问答》,琴声优美,其音幽雅,环绕耳旁,让人似身临其境,指尖流露的浓浓文化气息深入身心,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流连忘返。成老师弹奏过后,他的学生张静也为大家弹奏了一曲,年龄虽小但琴功深厚,同样优美的曲子让人慢慢平静,传统文化就是需要这样的新生力量才能延绵不断。
古琴声带来的宁静氛围,让郭喜梅也陶醉不已,“古琴确实能让人安静,听一段古琴再来看看漆器,也许你会有不同的感觉。”郭喜梅打开精心制作的投影,为大家细细讲解漆器的历史与其制作工艺。
她介绍,大漆早在商代就被广泛运用,经过历史的演变与发展,生漆的采集与处理技术都比较成熟,漆器制作工艺更是巧夺天工,因为大漆随温度、时间、湿度等外界因素会变化的原因,每件漆器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郭喜梅讲道:“生漆是从漆树上直接割取下来的树汁制作而成的,天然环保但又比较珍贵,可是大漆作品的承载体却很普通,比如:蛋壳、贝壳、砖灰等等,充分体现了大漆的包容性,我从中更是学到了人要宽容,去用平静的心态包容每件事、每个人,这也是非遗匠人所必需的品质之一。”
大漆的工艺比较复杂,所涉及到的工具也很多,郭喜梅介绍道:“一件漆器作品,要经过设计、制作木胎、包胎、涂灰、打磨、阴干、髹漆、制作纹理、推磨抛光等一系列的制作环节才能摆上展架,这其中涉及到的工艺和技术很多,要求手艺人潜下心来长久地学习锻炼。就拿打磨来说,每上一道漆都要用不同的砂纸重复打磨,一件漆器作品一般需要三个月才算完工,这就必须要求你有耐心,要沉稳,长期地在手艺磨练中得到工艺与内心的升华。”
郭喜梅一边指着投影讲述,一边比划着,努力地想将制作过程的样子给大家生动地复原。在场的每个人都安静地听着,仔细地观察郭喜梅的动作,好像她是真的在现场制作一样。
“髹漆的时候要很多遍,像一些小的首饰大概需要五六十遍,实际上漆没有多厚,主要是为了每件漆器能够足够圆滑,能配得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称号,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老祖宗的手艺与智慧体现。”郭喜梅越讲越兴奋,十几年的漆器制作,让她深深地爱上了这个非遗项目,她的每件作品不仅仅是精湛手工艺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包含着自己因漆器而得到的人生感悟和她令人尊敬的工匠精神。
介绍完漆器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后,活动现场两位身着传统汉服的山西传媒学院女生韦依佩和太原师范学院女生杨慧媛,主动端起漆器作品近距离地为大家展示。古色古香的汉服与精巧绝伦的漆器相得益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感染着每位嘉宾,大家小心翼翼地端详着漆器,想去尝试又怕对眼前精美的艺术品造成损坏。
“没有关系,大家喜欢的话可以随意佩戴,漆器首饰只有戴在人身上才能展现它全部的魅力。”细心的郭喜梅似乎看出了大家的顾虑,连忙招呼大家尝试佩戴。有了她的许可,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尝试自己喜欢的漆器。“这个手镯很精美,怪不得要用三个月的工时。”“这个茶壶把紫砂和大漆融合在一起,真是巧夺天工。”“郭老师,您还收徒弟吗?听过您的讲解,我也很想学习漆器制作。”现场顿时热闹了起来,连珠炮似的提问,让郭喜梅和工作人员应接不暇。
“我看上这个了!”来参加活动的郭小姐一遍遍抚摸着大漆首饰盒,霸气示爱,甚至将其抱在怀里宣誓主权,生怕被抢走的样子。“你们这个活动太棒了,我也是学古琴的,很喜欢传统文化,但以前没有机会接触到非遗工艺,更没有机会听到非遗艺人这样深刻的讲解,非遗正是需要这样的宣传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才能有好的销路。”
鉴赏佩戴,火热的讨论提问,一度将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郭喜梅开心地扬着嘴角,热心地回答每位嘉宾的问题。张建明主任、李光瑛院长等都与现场的嘉宾和非遗艺人在非遗如何传承、如何发展、如何融入现代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非遗手工艺在此刻得到了最大的认可和追捧。
在互动环节,我们采访了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张建明,他讲道:“本次活动很成功,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从现场的热烈氛围能看出三晋都市报成功地将漆器相关文化和手工艺宣传到了每一个人的内心,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为非遗衍生品提高了附加值,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增强了大家对山西文化的自信,为振兴传统文化贡献了力量,同时,还为传承人和各公司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将在以后多举办这类的活动,搭建好平台为非遗传承人服务,联合好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走出一条成熟有效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以文创的新思路对非遗进行二次开发,满足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在大家热烈讨论时,我们观察到太原市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李光瑛与身边的非遗艺人就这次活动的学习经验火热地探讨着。在被问到对这次活动的看法和建议时,李光瑛回答道:“这次活动很有必要,我院在长期接触传统文化的工作者和非遗手艺人时,发现他们共性的问题就是没有一定的曝光度、品牌和宣传。非遗文化要融入现代生活,与社会共同进步,不仅需要非遗手艺人单方面的学习创新,也需要相关媒体的宣传,三晋都市报在这方面走在了山西省媒体的前沿,只有宣传到位,建立起非遗在民众中的认知与自信,那非遗产品才能有广泛的市场。”李光瑛对这次活动和三晋都市报对非遗文化的宣传赞不绝口,说到活动的不足时,她提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非常好,如果能对参加活动的人群进行精准定位,找出喜爱传统文化并有一定认可和消费能力的人群,就可以提高活动现场的销售量,可以在活动现场解决非遗手艺人的销售收益问题,这样对非遗传承帮助更为便利,直接。”
在鉴赏佩戴的同时,大家也很关心漆器的具体价格,当听到600元-2000元不等价格时,每位嘉宾都表示可以接受与理解。“以前不知道,只是看见一件漆器项链就要一千多,堪比玉器,不是很理解,经过今天的活动,听郭喜梅老师对漆器的制作介绍后,就明白其实价格已经很便宜了,毕竟每件作品的工序十分复杂,三个多月做一件,还得是纯手工,这里的时间消耗就不止这个价格,所以我个人认为价格是可以接受的。”正在佩戴漆器项链的李女士在得知价格后,也十分理解地讲述了她的看法。
来参加活动的,还有不同非遗项目上的手艺人,欣赏过郭喜梅的漆器作品后,按捺不住,纷纷向身旁的嘉宾讲解表演自己的非遗手艺。折纸艺人董现坤,拿着手边的白纸滔滔不绝地为旁人讲述折纸中的学问,不一会生动形象的奔马、仙鹤就展现在大家眼前。还有剪纸艺人王振华,更是免费为现场群众剪肖像,三五分钟,剪下生花,栩栩如生的剪纸肖像赢得大家的一片赞扬。
不知不觉中活动进行到了尾声,暖暖的阳光洒满了整个会议室,像是一层金黄的纱布,轻轻地盖在漆器上,这一刻我们都陶醉于大漆,这一刻我们折服于非遗文化的魅力。
马子申 成燕 王雅蓉
编后——
在创新中开启新征程
创新之路,面临着艰难险阻,潜伏着流言蜚语,隐藏着失败痛苦。
成功之路,孕育着光明前途,饱含着激情梦想,散发着温情暖意。
弘扬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山西优秀“非遗匠人”,正是本报的担当和使命。本报非遗项目部组织的这次活动,是一次新闻媒体联合社会各界实现资源跨界整合、协同发展的有益探索,是一次深度挖掘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宣传提升山西优秀“非遗匠人”影响力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一次树立山西人热爱家乡、增强山西文化自信的一次大胆尝试。
活动中,有“非遗匠人”制作的非遗精品,有古琴老师的精彩表演,有汉服爱好者的优雅展示。本报在形式上创新,内容上丰富,努力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尽最大努力让“非遗匠人”的非遗精品走入百姓日常生活。
一次活动不能为“非遗匠人”带来可观的收入,也不能让他们名扬四海,但是,我们发自内心地为弘扬和传承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探索,真诚地期盼通过努力能为“非遗匠人”的生活带来改变。
一次非遗主题活动结束了,但是,另一次弘扬和传承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征程即将开始。我们希望,在同行路上,有我,有他,有你! (王俊宝)
本站编辑:杜瑞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