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朔城区:建设美丽乡村 创造美好生活

发布日期:2017-03-30 10:27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边云芳
神头古镇美景
神头古镇玫瑰种植基地
美丽薛家店
薛家店村民义务打扫卫生
峙庄村文化墙
    北出雁门,进入朔城区,眼前是一幅天高云淡、满目苍翠的绿色画卷。望山见水、怡然幽静的乡村以各具特色的风姿展现在眼前。神头镇,神女山秀美壮丽,神头海碧波荡漾;薛家店村,干净整洁,屋舍篱笆尽显别致;峙庄村,绿树环绕,文化墙墨香悠悠……朔城区紧扣美丽乡村“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目标,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环境,走旅游景点和美丽乡村互动融合发展之路,精心打造神头镇、薛家店、峙庄、青钟等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亮点纷呈。3月29日,山西日报“科学理论三晋行”走进朔州市,聚焦朔城区美丽乡村建设,走基层,访农户,座谈研讨,为朔城区美丽乡村建设出谋划策,加劲鼓油。
    神头古镇
    桑干河畔的美丽明珠
  北魏京畿地,塞外神头海。神头古镇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传说众多,名人辈出。境内有北魏拓跋公主生育三龙而得名的神女山,有山西四大名泉之一的神头泉,有华北母亲河桑干河;有明洪武十四年修建的马邑古城;有明初移民地烟墩圪针沟,是三国大将张辽、中华门神尉迟恭、五代名将周德威、中正表率霍瑛、康熙近臣田喜冓的故里。历史上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曲赋歌颂这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怀抱桑干河,山青水秀,泉群吐玉,景色迷人。神头泉水常年保持14度以上,素有“塞上西湖”之美称。
  神头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美丽乡村”建设,致力于挖掘神头古镇文化,打造文化旅游名镇。2016年古镇建设伊始,就把神女山的保护和开发放在了所有项目的首位。“活了一辈子也没见过神头这么亮过,这可是件大好事,把心也照亮了,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80岁的梁大爷激动地说。去年端午节前,神女山、神头海的亮化工程让所有人的眼前为之一亮。每天从城市、方圆附近村里赶来的游人越来越多,正赶上小长假,大同、忻州等地自驾来的也不少。神头有端午节过会的传统民俗。神头五月五庙会已于2006年入选山西省民俗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去年修复了神女山,实施了亮化工程,打通了以小泊、吉庄、东西神头为中心的两条景观路,举办了首届神女山文化旅游节,打造塞外最美赏月地。今年举办了古镇迎春灯会,美轮美奂,游人如织。还举办了神头古镇文化旅游发展研讨会。东神头村曾荣获“2014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现代新村”称号。
  神头镇党委书记郝云说:“建设美丽乡村有两部分,不仅有白天的秀山绿水,也有夜晚的美景观赏,要做美丽乡村加,加地域的历史文化,加村民的精神面貌,加景点的精雕细琢,为将来更好地发展旅游业奠定基础。现在的基本思路是以东神头村为基点,辐射带动西神头村、吉庄,把文化旅游这块逐步搞起来,成为休闲度假的清凉胜地,吸引大的旅游集团来投资,发展相关的旅游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盘活资源做文化旅游加法产业,神头镇已将发展旅游经济作为村民发家致富的“航海灯”。2017年,镇党委政府提出建设“一山一河一街一路”的主体思路,同时配套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山地运动、民俗体验等以生态为主体,产业为依托,文化为载体的系列旅游产品,形成文化、生态、产业深度融合的神头古镇大格局。项目建成后,将使神头镇成为辐射周边400公里,目标人群5000万的周边休闲度假首选目的地,成为山水交映、瓜果飘香、具有浓郁民间特色和厚重传统风格的山西第一文化旅游古镇。规划中的一山是神女山,一河是桑干河,一条街是明清一条街,一路是神海湿地公园的环湖景观路。
  目前,神女山已填土30万方用来修复山体,并种植杨树、油松、杏树等共计5000余株来保护植被、净化空气。神头泉群河道的清淤、栏坝、蓄水,环湖路的路面整理,明清一条街的测量、设计和古戏楼的主体建设也已完成。神头镇将加快明清一条街的立面改造,景区周边采摘园的建设,重点实施神头海湿地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亲水设施、服务设施、景点布局、周边绿化等,努力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标。
  神头古镇未来的旅游发展规划更为激动人心,比如,按照历史和传说建造人文景点,建设自然科学科普教育区,建设展览馆,利用水资源发展水上项目等等,会托起一个不一样的精彩神头,千年古镇将更加迷人。
     薛家店村
     村美人和乡韵浓
  步入贾庄乡薛家店村,悠悠乡韵扑面而来,淡淡乡愁缭绕心中。和谐、漂亮、整洁的村容村貌,让村民们不仅住得舒适,也备感自豪。
  由过去的“东西二里半,南北一看九疙瘩”到现在的全市城乡环境整治示范村,朔城区贾庄乡薛家店村的蜕变,得益于它“集体不花一分钱、群众义务干、户户比干净、长期能运转”的环境卫生清洁模式。如今走进薛家店村,幸福东路、幸福西路、和谐路、花园街等被命名不久的街道整洁漂亮,树木成行,房前院后洒扫干净,赏心悦目。
  谈起村子变美的“秘诀”,薛家店的干部群众都建议看看村里的卫生民约十六条。“农村要想奔小康,环境卫生先变样;专门成立理事会、户户签约守规矩;党员干部先带头,分片包干责任强……”该村自创的《卫生民约十六条》是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全民动手共建社会主义花园式新农村要求,在实践中建立环境卫生长效机制,积极探索的成功经验做法的总结。
  薛家店村的卫生民约十六条有清洁工程的具体措施,也有对村民的行为要求,简明扼要,细致入微。相比村规民约的“柔性”,美丽乡村建设还要有制度的“刚性”作为保障。首先,由村两委提议,村民代表商议,全体村民决议,形成了人人签字、自我约束的环境卫生村规民约,把上级的倡导和要求转化成群众的意志和自觉的行动,为形成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创新组织模式,通过村民选举,成立了以村民代表为主的农村环卫理事会,负责按照村规民约细化目标任务和责任,并监督村规民约的执行。理事会对上接受村“两委”指导,对下广泛联系村民,既有效推动了工作落实,又避免了村干部与村民的对立,思想上行动上达到了高度统一。村民们形象地说:请出小人大,村庄变化大。
  如今,只要村里的喇叭一广播,村民就义务来参加卫生清扫了。村里规定,65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去清扫任务,但不少老人主动要求加入清扫队伍。83岁的赵国礼老汉每天早上5点准时出门打扫,从不间断,也不需别人帮忙。66岁的赵兰存老人房子周围堆了不少秸秆,村干部打算帮他搬走,告诉他有火灾隐患,他硬是坚持自己干,他说“我不老,我不用给干部们添麻烦。”不少不能做重体力的老人自发组成队伍,到村子各处巡视,捡走树枝、塑料袋等杂物,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送来了更加整洁靓丽的家园,也带来了欢声笑语的生活。由于经常一起劳动,平时不见面的熟络了,平日有点小矛盾的化解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其次,户外清扫的时间增多,替代了以前农闲时的麻将活动,也间接杜绝了聚众赌博,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新面貌、新风尚,凝聚起了薛家店村强劲的发展士气,村民一天天富了起来。
      峙庄村
     基层党建激活发展动力
  峙庄村地处朔城区西南10公里处,是朔城区张蔡庄乡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以前村财政收入微薄,村民致富无路。如今,水泥村道笔直平坦,环境整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文化墙”赏心悦目,村庄绿化率达50.9%,村民80%的农户村里有车、城里有房,走出了一条“蝶变”之路。
  谈起峙庄村的“蝶变”,75岁的老党员张翠兰说,“峙庄村的变化全靠强有力的村级班子,村里有了主导产业,村民富起来了。”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农村基层贯彻执行。村党支部书记任忠义紧抓党建这个关键不放松,以基层党组织建设激活美丽乡村建设内生动力,通过“三好”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好”是是改善一个好阵地,建成了占地11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服务大楼,党支部活动有了阵地,党员群众活动有了场所;“二好”是形成一个好班子,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凡涉及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都必须经过党员及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方可执行,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三好”是健全一套好制度,村里成立了村民议事会、村民理财小组、村务监督委员会、红白喜事理事会等八个议事组织,同时建立健全以“村民自治章程”为核心的村规民约等一系列制度,使党务、村务、财务管理纳入制度化、规法化、法制化的轨道。峙庄村抓住党建不放松,以党建促发展,使社会经济全面启动,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起色。
  峙庄村将“引导村民致富,夯实经济基础”作为中心工作常抓不懈,因地制宜地提出“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思路,在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带领广大村民致富,将更多的经济成果与村民共享。峙庄村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和西山生态区建设的契机,率先以组织劳务队的形式参与到生态建设中,同时整合人力、机械、资金、技术组建合作社,为整个项目工程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峙庄村的农民,顺利转型为“林业工人”,成为西山40万亩生态林的建设者和维护者。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迅速壮大,造林的足迹几乎踏遍朔州,甚至远至邻市忻州。每年经合作社发放的务工收入有500多万元,仅此一项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000多元,进一步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峙庄村以党建为引领,改善环境、提高收入、惠及民生的同时,也带来了村风民风的好转和村民文娱活动的丰富,先后成立了威风锣鼓队、踢鼓秧歌队,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用传统民族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村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峙庄村这个西山森林里的绿色村庄正伴随着生态富农之路越走越宽。
     文/边云芳 丁海云 图/闫文成 高健婷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