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小杂粮何以“挑大梁”

发布日期:2017-03-30 11:02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山西日报
    营养美味的“小杂粮”已经走入寻常家庭,成为人们厨房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阅读提示』
  当前,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平衡,但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拿玉米来说,受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放缓、替代产品进口冲击等因素影响,玉米供大于求,库存大幅增加,种植效益降低。2015年11月,农业部公布了《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5年内要减少5000万亩以上玉米种植,这个“镰刀弯”就包括我省太行山沿线区。充分发挥我省地域资源优势,扩大小杂粮作物种植填补玉米退出的产能面积,进而推进杂粮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全产业链开发,把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我省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确有相得益彰,一石二鸟的功效。
    品种繁多禀赋独特——“小杂粮王国”名副其实
  “谷子好,谷子好,太行山的第一宝,营养高来味道好,山珍海味比不了;谷子好,谷子好,小米步枪打胜仗,齐奔幸福康庄道……”这是流传于晋东南地区的一段上党鼓书《谷子好》,其原创者是“山药蛋派”创始人赵树理。这段脍炙人口的鼓书,不但道出了谷子产自地形复杂的黄土地,而且清晰地阐明了谷子丰富的营养成分。
  我省农业之长在于特,粮食之长在于杂,谷子是杂粮家族的典型代表。我省的主要杂粮品种有豆、麦、粟、薯、禾5大类20余种,种植面积近1500万亩,约占全国的1/10,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3。全省从南到北都有杂粮种植,特别是东部太行山区、西部吕梁山区及北部高寒冷凉区种植相对集中,成为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小杂粮王国”的美誉名副其实。
  我省地处黄土高原,温带气候,南北横跨6个纬度(即北纬34°36′~40°44′),中南部的温和湿润与北部的寒冷干燥气候并存,这是我省的地理条件,境内山间、河川、盆地交错,形成了适宜于各种杂粮不同生理要求的独特气候、生态类型。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注定了其是优质杂粮的“黄金产区”。
  崔林是省农科院品种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燕麦、荞麦作物的培育已有35年,是省内有名的“杂粮通”。他对记者说:“干旱的气候,瘠薄的土壤,较长的日照,复杂的地形,这些看似恶劣的自然条件,反而是小杂粮生长的天堂。遍布全省的小杂粮因品质上乘,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据农业部门统计,2016年全省杂粮面积1492万亩,总产220万吨。其中:谷子面积324万亩,总产55万吨;杂豆面积472万亩,总产44万吨;燕麦面积80万亩,总产7.8万吨;荞麦面积40万亩,总产3.1万吨;糜子面积118万亩,总产12.8万吨;薯类(包括甘薯)面积392万亩,总产90万吨;其他类面积66万亩,总产7.3万吨。其中,我省谷子面积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糜子居全国第一位,燕麦、荞麦、高粱居全国第二位,绿豆、小豆、豇豆、小扁豆等小杂豆保持在全国前三位。
    政策驱动技术推广——“小杂粮”产业蓬蓬勃勃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三月里的三晋大地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杨耀堂是沁县南里乡中里村的农民,去年种的玉米产量虽不低,但收入令老人惆怅,种了一辈子地,却为今年种啥犯了愁。他思来想去决定拿出一些地改种谷子,尝尝种杂粮的“滋味”。
  贺晔是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杂粮科的科长,每年春季都不得清闲。他说:“我得马上去山阴、平鲁和左云,‘张杂谷’产量高,去年收益不错,今年要鼓励群众扩大种植面积。”
  杨耀堂和贺晔不谋而合,他们的想法不但符合国家适当调减“镰刀弯”地区玉米面积,增加谷子等杂粮种植面积的规划,也和我省发挥地域优势,做大做强杂粮产业的决心相契合。
  2012年4月我省启动振兴杂粮产业工程,杂粮直补由每亩43元增加到80元,新增杂粮良种补贴,并在一些地区开展杂粮保险试点等工作。同时,还加大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开展了杂交谷子地膜覆盖机械化穴播、燕麦“一早三改”、燕麦“两深一浅”、燕麦膜侧沟播、春播大豆地膜覆盖、麦茬复播大豆防缠绕免耕覆秸、大豆平作改垄作、膜下滴灌穴播红芸豆等集成技术的推广与示范。连续几年的努力,使我省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杂粮模式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有力地指导了全省杂粮生产。
  我省杂粮学会理事会会长、山西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郭平毅介绍:沁县、武乡等太行山地区的沁州黄,汾阳、石楼等吕梁山地区的汾州香,晋西北地区的优质杂豆,管涔山及周边县区的优质燕麦和灵丘的苦荞,寿阳、和顺、平鲁的甜荞及五寨、朔城、五台等地的马铃薯生产基地已渐形成。
  “要想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与我省杂粮生产良好态势相呼应的是加工企业的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杂粮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超过150家,实际加工量超过50万吨,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约为350亿元,涌现出了诸如怀仁龙首山粮油贸易公司、汾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清徐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沁县沁州黄小米有限责任公司等为代表的大型龙头杂粮加工企业,产品覆盖食醋、酒、杂粮粉、淀粉以及饼干等门类。
    找准症结 发力创新——让“小杂粮”搭上功能农业这趟车
  一张精巧的圆桌,几把简洁时尚的椅子,一壶清澈的雁门清高云硒苦荞茶冲泡的健康养生茶,伴随着流畅舒缓的轻音乐,淡雅的香味慢慢向四周弥散开来,让前来参展的客商很是陶醉。
  3月18日,全国春季糖酒会在成都举行,全国苦荞行业领航者山西雁门清高食品有限公司应约参加。“产品之所以畅销市场,与企业注重研发苦荞的药用功能密不可分,是不断创新的结果。”雁门清高公司企划部经理关宏如是说。
  雁门清高食品公司无疑是我省杂粮加工企业的佼佼者,但这样的企业在我省还不够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制约小杂粮产业发展的4个主要因素。第一是地块小,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第二是品种选育落后,专用特性不符合加工和消费的需要。第三是产品开发滞后,缺乏系统性技术创新支撑。第四是营销手段落后,品牌不响。
  众所周知,我省的小杂粮具有营养丰富、保健性强和食药两用等特色,这是开发功能食品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也是我省摆脱小杂粮产业小、散、乱、低等窘境,提高其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的有效途径。
  在今年2月份我省通过的《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施方案》中,与小杂粮产业密切相关的有三项内容,一是优化区域布局,促进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二是加快开发功能性食品,发展功能农业;三是加快建设山西“农谷”,打造功能食品科创城和功能农业示范区。这三项举措将很快改变我省小杂粮产业不精不强的局面。
  李云龙是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从新产品的研发到设备改造再到品质检测等方面,他们所一直为雁门清高公司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对创新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对记者说:“要把小杂粮做成新的支柱产业,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把适用的农机具研制出来,把差异化客户需求的特有品种培育出来,把小杂粮特有的‘功能’开发出来,把好的产品创新方式销售出去,让创新贯穿整个产业的全过程,我省的小杂粮必将迎来辉煌的明天。”(李全宏)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