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新编晋剧《王家大院》将亮相北京

发布日期:2017-04-19 12:11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任俊兵
晋剧《王家大院》剧照。
  本报4月18日讯(记者 任俊兵)今天,晋中市有关部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新编大型晋剧《王家大院》将于4月21日、22日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这是该剧首次亮相京城。
  在山西省、晋中市两级宣传、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帮助下,新编大型晋剧《王家大院》由晋中市晋剧和民间艺术研究院、晋中市演艺有限公司排演而成。2013年初启动筹排,2014年春节期间进行了彩排演出,目前已在我省晋中市及各县乡村连续演出50多场。
  该剧取材于晋中市灵石县4A级景区王家大院厚重的文化遗存和灵石王家历经六个世纪、鼎盛二百余年的治家精华。全剧以修身齐家、家规家风等为切入点,通过清朝末年时任户部郎中的王家长子王崇仁回乡省亲所发生的故事,以开锁明礼、戒毒治家、承祖家训、捐院救国等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和激烈的人性冲突,深度挖掘了王家大院兴与衰的时代背景。该剧反映了王家的治家理念、社会担当、家规家风等,彰显了“成由节俭败由奢”“家国一理”等深刻道理,针砭消极堕落、腐败奢靡,弘扬家庭美德、社会道德和法治理念,是一部警示反腐倡廉,弘扬正气的剧目,具有以古鉴今、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
  该剧聘请山西省文化厅马雪艳、马肇录和国内著名编剧贾璐联手编剧,特聘石玉昆、朱绍玉、周立新、蒙秦、蓝玲等一批知名艺术家加盟创作,由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王珍如领衔主演。自演出以来,该剧得到了山西省、晋中市各级及业内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了山西省文化产业资金、国家艺术基金的重点扶持。2016年,该剧获得了山西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链接
  灵石县静升镇王氏家训
  灵石王家大院之静升王氏家族,自元代迁居静升以来,迄今已有700年的家族史,其间鼎盛八代,历时450余年。
  2015年12月29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的“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第26期,也曾推出《山西灵石王家大院:规圆矩方正品立身》。文中特别指出,“静升王氏之所以能史历经久,人才繁茂,特别是一个家族在同一个大院里发展两百多年,其根源在于代代坚守着王氏家族的家训格言”(本报2016年1月6日、2016年1月16日曾两次对此进行报道)。
  据考证,灵石县静升镇的王氏家族,祖籍太原。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后,由农及商,人丁渐旺,继而读书入仕,渐渐成为当地望族。
  静升王家的家规家训,主要是清乾隆十八年、即1753年静升王氏十六世祖王廷璋创建王家大院五堡之一“和义堡”时,借用北宋贤士张思叔《座右铭》立下的家训:“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正,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来深省。书此当坐隅,朝夕视为警。”
  ○剧情简介
  以治家之小 见治国之大
  晋剧《王家大院》通过“比豆腐”“当扁担”“正家风”等情节,冷静沉稳地反思“富不过三代”的缘由,以治家之小,见治国之大,恰到好处地反映了晋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通过“倾库兑银”“抵院救国”等情节展现了晋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全剧分四场,场场都精彩。
  第一场,开锁明理。清朝末年,时任户部郎中王崇仁告假归里,参加其子欣儿十二岁开锁典礼。正当全家准备祭扁担时,同乡胡耀宗一声吆喝,打破了全家喜庆的氛围。通过胡王两家“比豆腐”,暴露出其三弟王崇礼因嗜赌吸毒“当扁担、押祠堂”的败家毁业之举。
  第二场,戒毒治家。王崇仁请来王家族长三太爷为其主持族规家法。依王家族规约法,三太爷欲将王崇礼除名族谱,逐出府门。王崇仁念及手足之情,力求三太爷开恩,并甘冒受连带之罪,立字据担保,决心协助其弟强制戒毒,共渡难关。
  第三场,承祖家训。王崇礼毒瘾难熬,以死威逼其妻拿大烟吸食。王崇仁痛心疾首,以古励今。通过王崇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使王崇礼在祖宗和王家人面前羞愧难当,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第四场,捐院救国。八国联军攻陷京城,西太后命王崇仁筹措粮饷,以救国难。王家各地商铺票号经营惨淡、多数亏损。京津逃难士绅小民持银票兑银。危难之时,王崇仁以“宁亏王家、绝不亏民”的诚信担当精神,开窖兑银,并用王家大院做抵押,率众晋商筹款捐粮,共赴国难,彰显了晋商“国为家本,民为国本”的家国情怀。
    本报记者 任俊兵
 
    本站编辑:杜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