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的牵挂 共同的情怀(04月06日)
- 关向应图书馆建馆80周年纪念活动在山西兴县举行(04月06日)
- 在延安精神的旗帜下(03月29日)
- 林炎志: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03月03日)
- 老区孩子们的一份承诺(02月24日)
- 北京汇文中学“贺龙班”成立 全国招生贯通化、一体化培养田径人(02月23日)
- 怀念一位百岁晋绥老前辈(01月27日)
- 家中吊唁蹇阿姨……(01月03日)
- 他是最后一位亲历者(11月28日)
- 永远和老区人民在一起(09月09日)
总书记的关怀给了我们信心和力量
发布日期:2017-06-28 10:39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胡增春
——来自全省各地的百姓心声
○编者按
6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考察工作。习总书记对山西的殷殷关怀、谆谆嘱托,在全省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连日来,三晋大地为之沸腾,广大群众奔走相告,群情激昂。本报记者分赴全省各地,真切感受和真实记录身边普通百姓的质朴话语和真情实感:总书记的关怀,给了我们信心和力量。
吕梁护工武小红:习大大心里装着咱老百姓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的消息,给所有山西百姓莫大的鼓舞和信心。作为吕梁山护工的一份子,武小红这几天也一直强烈地感到兴奋和自豪。她拿出了自己的手机让记者看,“你看,这几天我这微信上都是习大大来山西的消息,都刷屏了。我每天都看新闻,习大大说‘撸起袖子加油干’,说明他心里装着老百姓,关心老百姓的生活。”
今年48岁的武小红是孝义市大孝堡乡五楼庄村一名普通农家妇女。去年11月,她去离石参加了家政服务员培训,从家庭妇女成为了一名吕梁山护工。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计划,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要求,为吕梁市脱贫攻坚量身定制的一项切实可行的重大举措。吕梁的贫困群众只要参加政府组织的免费培训,就可以学到一门实用的职业技能。
从2016年5月到目前,吕梁市一共有9批约5000名吕梁山护工走出大山,走进大城市,实现他们的脱贫致富之路。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吕梁山护工品牌效应初步显现,“政府支持、专业培训、持证上岗、跟踪服务、诚信勤劳”已成为吕梁山护工的品牌特色。
6月27日上午,记者和孝义市吕梁山护工联合基层工会主席王华一起到武小红家采访。武小红是五楼庄村第一个参加吕梁山护工培训的人。
听说记者是来采访自己的,武小红一脸骄傲,“我当初参加护工培训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理解,说那是伺候人的活。你看现在,总书记来山西说‘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推出的每件民生实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我们听了心里特有底。咱做护工靠自己辛苦挣钱,往小了说是为改善自家生活,往大了说也是减轻国家负担。我看新闻里,总书记说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吕梁山护工就是解决农民脱贫问题的,以后我再出去做月嫂、做护工,更有信心了,不怕别人看不起。”
王华告诉记者,去年他开始负责孝义市护工的工作,先后已经送出去760人参加吕梁山护工培训。作为吕梁山护工的“娘家人”,对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改变贫困农户的生活是有最直接感受的。一年多时间了,很多他送走的贫困农户,不但赚到了钱,最重要的是经过培训和学习后,很多人的整体素质有了改变。
王华说:“习总书记来山西后,第一站到的吕梁,我们很多在外地工作的护工都在微信上转发新华社的新闻。大家都特别高兴,总书记能到自己的老家考察。一些外地的雇主看了新闻,还专门跟我们的护工聊起了吕梁,更进一步了解山西,了解吕梁。我觉得自己现在的岗位特别有意义,虽然每天挺累的,有时候忙起来也顾不上家,但能给护工解决实际问题,看到护工们能高高兴兴工作、赚钱、脱贫,自己也特别有成就感。”
本报记者 王晋磊
赵家洼村支书马玉印:总书记的嘱托我记在心里扛在肩上
6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考察,在全省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6月27日上午,本报记者再度来到总书记走过的深度贫困村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时,村党支部书记马玉印依然激动不已:“我要把总书记的指示和牵挂永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实处,不负重托,早日带领村民们搬迁脱贫,过上更好的日子。”
6月27日8时30分,岢岚全县副处以上干部、乡镇各部门、扶贫办、帮扶各单位、驻村第一书记等近200名干部集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此时此刻,在岢岚县赵家洼村村委小院内,党支部书记马玉印也召集来全村村民,就“整村搬迁工作”展开了积极商讨。
小院就在村口,村民们搬着小凳坐在当院,见到记者到来,马玉印依然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那天,我去迎接总书记,总书记和我握手了,他带来的温暖和牵挂,永远深深记在了我的心里。”和马玉印一样,提起总书记到来,村民杨娥子马上露出笑容,村民王三女不停讲述她见到总书记时的满心喜悦。
总书记来到赵家洼村考察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山村成了外界关注的热点,马玉印说:“这几天每天总来个两三拨人哩,大家都来看看习总书记考察过的地方,同时也有许多人关注我们这里贫困村民的生活情况。”
阳坪乡赵家洼村距阳坪乡政府7公里,由3个自然村组成,全村耕地1308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904亩。马玉印介绍:“今年村里被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村。按照全县安置规划,经村民民主协商,有望就近迁至乡政府所在地阳坪村或县城。”
大约11时,忻州市委常委、岢岚县委书记王志东带着县四大班子成员及林业、土地等有关部门的干部来到了赵家洼村村委小院内,他们是来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现场办公征求村民易地搬迁意见的。村民说出了心中顾虑:“我们原有的土地怎么办?如何保障我们搬迁后的生活问题?我们如何能实实在在过上更好的生活?”王志东等到场领导一一对现场提出的问题做了探讨性分析,这让马玉印在内的所有村民再次心潮澎湃。
马玉印今年55岁,是一名有着20余年党龄的老党员,今年刚刚上任当了村党支部书记,他想着为大家踏踏实实做点事情。特别是总书记来到村内,他现场为总书记介绍情况,让这位生活在最基层的老党员振奋不已,激励在心。马玉印写好的一份回忆稿中有着这么一段话:“总书记在百忙之中,带着真情笑容来到我们群众中,他语重心长、无微不至,他的心牵挂着我们,来到赵家洼村走村入户,和我们坐在一起问寒问暖,他亲切地握着我们的手,让我们万分激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支部书记,我要把总书记的讲话和指示传达好、贯彻好,永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实处,不负重托,早日带领村民们搬迁脱贫,过上更好的日子。决不辜负习总书记以及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为人民着想,为百姓办实事,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这段话很朴实,却也是习总书记到岢岚考察后,当地党员干部最真实的想法和行动。
本报记者 郭小强
太重职工聂海雄:不负重托,让中国车轮走向世界
室外,骄阳似火;室内,太重人干劲十足,正热火朝天进行车轮、盾构机生产工作。6月27日上午,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记者见到聂海雄时,他正在工作一线。
聂海雄是太重轧钢设备分公司矫正机厂副厂长。6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考察时,聂海雄有幸以职工代表的身份和总书记握手。“总书记能来太重,对太重人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能和总书记握手,真的很激动。”回忆和总书记在一起的时刻,聂海雄很兴奋,“总书记一直保持微笑,这一下子消除了大家的紧张情绪,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总书记勉励太重人“再接再厉”,为“中国制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嘱托,更是被聂海雄和同事们记在了心坎上。
“当日,习近平总书记一下车便亲切地说:‘我2009年来过太重。’”聂海雄回忆说,在太重轧钢设备分公司盾构机生产车间,总书记和他握手,并询问了盾构机的生产情况。
在太重考察期间,总书记还参观了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车轮生产线。“总书记沿着高空走廊察看高铁车轮从热加工到冷加工以及检测的整个过程,详细询问太重轨道交通产品的质量、技术水平以及国际化情况,详细了解太重提升轨道交通装备研发、设计、制造能力的情况。”太重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创民表示,习总书记在操作间还与职工们亲切交谈,询问工作、年龄等情况,总书记的关怀让大伙儿倍感温暖。
“感觉习总书记很平易近人,询问我们相关情况时始终面带微笑。”聂海雄说,参观完生产车间后,总书记还与闻讯前来的太重职工一一握手。职工们心情都非常激动,簇拥着总书记,大声问好。
总书记离开太重后,太重人依然沉浸在激动与兴奋之中。“大家都说,习总书记来到太重,是对装备制造行业和职工极大的关心和鼓舞,寄托着对‘中国制造’的殷切期望。太重人一定会再接再厉、开拓创新,打造出更多的世界一流产品,不辜负习总书记的关怀和嘱托。”聂海雄表示,如今,由太重生产制造的两台盾构机已在太原地铁2号线掘进了300米,他们将按照习总书记要求,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力做好剩余盾构机的相关工作,为山西转型升级作出重要贡献。
王创民表示,在习总书记的嘱托和鼓励下,太重一定会坚持依靠自主创新,不断更新产品、调整结构、适应市场、加快转型,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上加油干,将企业做大做强。未来,太重一定会利用好国家交通发展机遇,让太重的车轮、中国的车轮走向世界,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全球化产业布局,深入推进国际化进程,为“中国制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要维维
(下转3版)
(上接2版)
灵石贫困户蔡如根:有总书记关心,没过不去的坎儿
总书记来到咱山西的消息,在山城灵石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6月27日上午,记者到了灵石县静升镇椒仲村贫困户蔡如根家。走进院内,59岁的蔡如根激动地对记者说:“太高兴了,习总书记都来看咱们贫困户了,虽然看的不是我。党的政策真是好,比如我们家,因为是贫困户,经常有人过来看俺们,还送米送面。前几天,看到习总书记来山西看望和俺一样的贫困群众,俺们好激动。”
“我这多亏了党的好政策,不然的话,真是活不下去了!”大家围坐在一起,蔡如根的话匣子打开了。村党支部书记蔡长青介绍,蔡如根、李静夫妇是椒仲村的普通农户,过去靠着做小生意、打零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平淡而充实。可是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夫妻二人一起到外地打工,路上发生车祸,虽然捡回了两条命,但却都落下了一身的后遗症。蔡如根因腿脚行动不方便,常年在家养病。没过多久,他又患上了脑梗塞,每年光医药费就得3000元左右,这对于蔡如根一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老蔡可是村里出了名的勤快人,从不怕苦、不怕累,我们也有信心尽最大能力帮助他脱贫!”蔡长青说。
“别看我现在这个样子,可我每年还能拿到分红呢!”蔡如根笑着对记者说。原来,针对老蔡的实际情况,该县通过全县免抵押、免担保的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扶贫小额贷款项目,将蔡如根的5万元贷款投入到该村以种植核桃和小作物为主的富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由政府贴息,蔡如根每年可分红3000多元。除此之外,该县还免费为贫困户提供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村里还特意为老两口找了一份卫生清理的工作,每个月300元的工资。再加上村里的土地流转每年可获得租金700元,一年下来,蔡如根的总收入在7000元左右。
采访中,蔡如根邀请记者到家中看了他的“致富经”。他指着屋里墙上的画说:“这些革命前辈以前是多么难呀!俺有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没过不去的坎儿!”
“照我家现在的情形,肯定今年脱贫了。从中央的关注,到省里、市里、县里的帮扶,我们这些贫困户也不能老给咱山西的小康建设拖后腿呀!”采访结束时,蔡如根满脸希望地说。
本报记者 任俊兵 通讯员 原晓瑜 蔡啸
临汾抗战老兵孙宗武:前年参加阅兵,我见过总书记
6月27日上午,临汾市市府小区一栋单元楼里热闹异常。临汾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党支部的党员代表,看望和慰问了居住在此的抗战老兵孙宗武。每天关注重要新闻的孙宗武老人,谈到6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考察工作时,非常激动,他感谢党和国家对老干部的关心,并鼓励年轻党员干部,牢记总书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嘱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今年91岁高龄的孙宗武,因为战争年代腿部受伤,行动不便,但是精神矍铄、声如洪钟。老人虽然耳朵有些背,但是眼睛却没有花,可以清楚地朗读报纸上的小字,记忆力也非常好。6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考察工作的事情,老人就是从报纸和电视上看到的。
“我曾经有幸见过习近平总书记一面。”孙宗武老人拿着手里的阅兵纪念章,兴奋地说,2015年9月3日,他作为抗战老兵代表,参加了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盛典。“我虽然身体不好,旁边跟着医生,但坐着车到了天安门,看到习近平总书记,顿时激动地一直招手,手累了也不愿意放下。”说起当时的情景,老人仍记忆犹新。
看到习总书记这次来山西,同晋绥边区的老战士、老同志代表亲切交谈,孙宗武说:“上次我受邀参加大阅兵,以及这次习近平总书记的行程安排,都反映了党和国家对老战士、老同志的关怀和重视,也提醒大家不忘过去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和光辉岁月。我年老了但志不衰!以后还想继续为党和人民作贡献。”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记者说着,孙宗武老人高兴地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演唱之时,老人特意换上了印有“党在我心中”的T恤。
“习总书记这次来,深入到最贫困的地方,关心基层人民的生活,我特别感动和高兴!尤其总书记说的那句:‘请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极大地鼓舞了山西人民‘振兴山西’的决心和干劲!希望你们也加油干,做出一番事业来,建设好我们的国家!”孙宗武老人对前来看望他的临汾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党支部的党员干部们说。
本报记者 刘江
右玉植树模范李云生:要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6月27日,右玉县马头山,碧波荡漾,满目葱茏,成群的牛羊在山坡上吃草,树林与牛羊织成一抹动人的景致。谁能想到,这里十几年前还是一片乱石丛生的景象,山上没有一棵树,夏天洪水裹挟着泥沙袭来,冬天狂风呼啸,如同荒凉的戈壁滩。
见证这些改变的是当地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李云生。说起习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李云生特别高兴:“我在电视上看到习总书记来咱山西,真是太兴奋了。总书记关心咱们老区人民,关心老区的脱贫攻坚工作,还强调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广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作为右玉人,我听了非常激动,觉得是对右玉精神的巨大鼓舞。”
马头山坐落于右玉县李达窑乡东北部,是一座海拔超过1800米的高大山峰,山坡上有一个村,叫马头山村,李云生就出生和成长在这里。由于生存条件艰难,李云生十多岁时随父母离开了马头山。
2001年春,李云生回村探亲,正赶上右玉县首批“移民并村”工程启动。回村探亲的李云生,站在马头山高高的山梁上,想着因为生态环境恶劣而离开的众乡亲们,一股心酸涌上心头,对故土的依恋使他产生了一人守村、承包荒山、绿化家乡的念头。
2002年,他回乡承包下全村一万多亩荒山坡,凭着一辆拖拉机和一双勤劳的手,正式拉开了整治荒山的序幕。
15年来,李云生在马头山上取石围堰、引水上山、拉土垫地。一锹一镐,刨下一个个鱼鳞坑,栽树填土,培育着一株又一株希望的幼苗。他每天都是数着晨星上山,饿了吃点干粮,渴了喝点自带的凉水,然后再数着星星下山回家。手上厚厚的老茧见证了他想着绿、爱着绿的那份执着。在植树紧张的时期,李云生还动员自己的兄弟、姊妹、妻儿,甚至70多岁的老母亲上山“义务植树”。有好几次,妻子累倒在床。
15年间,李云生的双脚踏遍了马头山的沟沟峁峁,在山上流过汗、洒过血、掉过泪,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失败了再重来。为治理马头山,李云生累计投入了400多万元,建起一处占地面积50亩的苗圃,在山上先后栽植落叶松、油松和樟子松7200亩,柠条4000亩,杏树近1000亩,杨树1000亩,使250万余株树苗在马头山的山山岭岭扎下根,总造林面积近14000亩。
绿化荒山,从青丝到白发,现在李云生已经60岁了。他说:“总书记教导我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让马头山不仅绿起来,而且富起来。作为一名党员,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我会时刻牢记习总书记这次在山西说的话,‘每人植几棵,每年植几片,年年岁岁,日积月累,祖国大地绿色就会不断多起来,山川面貌就会不断美起来,人民生活质量就会不断高起来’,我愿意一辈子与马头山做伴,让马头山所有的沟沟洼洼绿起来,为右玉的绿化事业做贡献。
本报记者 王晋飞 通讯员 辛泰 景鹏 刘晓峰
阳煤职工崔会连:创新转型,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
崔会连是阳煤集团开元公司选煤部的一名职工。习总书记的到来,让她感触颇深:“我紧跟电视和报纸、网络等媒体的报道,聆听总书记每一句话。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总书记在考察太重集团和太钢公司时,多次提到的‘转型’和‘创新’,这是当前工业发展对太重集团和太钢公司的迫切要求,更给山西每一个在工业浪潮中奋力拼搏的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习总书记一方面为我省企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布置下了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课题。
如何转型?怎样创新?崔会连联想到自己所在的阳煤集团前不久发起的学习企业所辖恒通化工转型成功经验,全面推进以“管理创新,科技创效,作风创优”为核心的“三创”活动。“三创”活动,完全符合习总书记“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要求。
管理创新作为“三创”之首,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原动力。“管理创新其实并不遥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只要懂得合理利用资源,充分调动每一位职工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立足于岗位,勇于并乐于发现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管理方法。我身边就曾有一名基层干部,尝试用交叉管理的方式对所辖班组长进行配合重组,收获甚大。”崔会连说。
相对管理创新,科技创效明确了转型发展的依托手段。企业的经营之路,归根结底都是要用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收益。依靠科技创新,研发出低能、高效、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以拓宽市场。依靠科技力量,优化生产工艺,降低人力物力等产业成本,以降本增效。
“习总书记对企业的殷切关怀不仅温暖了我们的心田,而且他的谆谆嘱托还催人奋进。作为一名普通的煤矿职工,我们也要更新观念,改变思路,运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技术,为企业发展加油助力。”崔会连说,创新不仅体现在思想和行动上,更要表现在工作作风上,要通过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克服以往工作上“看惯了、干惯了、习惯了”的慵懒作风,查找自己的问题和不足,迅速行动起来。
崔会连信心满满地说,“所谓以人为本,聚人为众,聚众为峰,我们每一个工作在阵地前沿的个体,都要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紧紧扛住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责,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本报记者 霍雪飞
(下转4版)
(上接3版)
大同退休干部李生明:退而不休 撸起袖子加油干
“‘习总书记来山西,表里山河生光辉。老当益壮撸起袖,笔耕不辍壮腾飞。’这是我得知总书记来山西考察的消息后,即兴而作的一首小诗。”6月27日,大同市退休干部李生明早早就坐到桌前,阅读报纸上关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的报道。
这几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山西考察的消息见诸报端后,李生明就一直关注媒体的报道。他几乎搜集了所有关于总书记在山西考察的消息,一字一句地标注、学习。“在吕梁市兴县蔡家崖村,在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在太原市几个企业和在太原市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总书记向晋绥边区革命烈士敬献花篮,对贫困地区群众的殷切关怀,对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各项工作给予的充分肯定,对广大干部群众的谆谆嘱托,都深深地感动着我,鼓舞着我。”李生明说,作为一个山西人,他打心眼里感到光荣,觉得给退休后的“继续奋斗”增添了无尽的动力。
李生明的家乡阳高县属于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退休后,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家乡脱贫攻坚助力。今年6月7日,《大同日报》发表了他写的言论《思路一变天地宽——阳高“杏花节”后余思》,为阳高县以杏花为媒引资招商摇旗呐喊。“习总书记在山西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对全党共同努力解决深度贫困作出战略部署,给我省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增强了无比信心,也给我今后持续关注家乡的脱贫工作增添了强大动力。”
“党建是我的老本行,也是我的事业之基。”退休前,李生明有很长一段时间做党建工作,离开工作岗位后,仍然关注党建。去年,他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写成理论文章《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特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一点体会》《学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体会》《推进“两学一做”不妨从营造纯洁同志关系做起》等发表在党报党刊。
“习总书记来山西考察,使我能更近距离地聆听到谆谆教诲。”李生明告诉记者,连日来,他几乎天天咀嚼6500字的笔记,画道道、画圈圈,反复学习,理解全文,掌握精义,给自己的“继续奋斗”立标准,定高度,力求严丝合缝地契合党中央的精神,使退休后的每一步都踩住党和人民需要的鼓点节奏上。“作为一名尚能为社会贡献余热的退休干部,我会牢记习总书记‘希望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让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殷切期望,身退心不退,岗移志不移,以‘白发三尺三,快马加鞭未下鞍’的心态,在自辟的退休工作战线上,砥砺前行,数箭齐发,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本报记者 郭斌
吕管够村第一书记冯志喆:听总书记话 全身投入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到吕梁、忻州、太原等地考察调研,到革命老区瞻仰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深入老区农村,说明总书记非常关心老区脱贫攻坚工作。”6月27日下午,刚刚参加了全县第一书记演讲比赛的冯志喆谈起习总书记考察山西的情形,仍然非常激动。“总书记到吕梁老区看望贫困农民,目的就是要激励我们齐心协力最终打赢脱贫攻坚战。”
其实,冯志喆驻村近两年来,就是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带领村民脱贫致富,逐渐向富裕小康之路靠近。
2015年8月,在泽州县人社局工作的冯志喆,到了该县川底乡吕管够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吕管够村位于川底乡东部,距晋城市区10公里,但由于地处偏僻山区,大部分年轻劳力外出打工。她上任时,村中仅剩60多名老年人留守。到任一个多月后,当时29岁的冯志喆发现:吕管够虽然是交通不便的穷村,却是一座文化底蕴积淀深厚的古村。
面对村内一穷二白的集体经济,她设法寻找发展之路。看到村里植被茂密、自然风光优美,她选择了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之路。结合泽州县里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她和乡亲们上山勘察景点、规划路线,以“吕洞宾赐水”这一美好传说为主线,开发建成了集农耕体验、健身养生、童趣乡愁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吕管够这个曾经无人知晓的小山村,如今变成了全县的文化旅游示范村,每逢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去年国庆节期间就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冯志喆说,“来的游客多了,村里先后开办了3家农家乐。”她说,下一步村里将重点推出一户一特色,让每一户村民都根据自家情况,在餐饮、农产品、手工艺等方面发挥特长,让人人都得到实惠。
“习总书记来山西考察的新闻我看了多次,非常鼓舞人心,更加坚定了我今后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信心。”6月27日上午,在陵川县潞城镇庄头村党支部会议室,记者见到了正在与村干部商量村里准备上马项目的驻村第一书记侯志强:“看到总书记走进贫困户家里,了解贫困家庭的生活、就业、上学、看病等问题,我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一定要用心去感受贫困家庭所需,用情去解决每一个问题,更好地为村民服务,把贫困村带上致富路、幸福路。”
与冯志喆一样,在晋城市新闻办工作的侯志强是2015年8月来到庄头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当初,为了得到村民认可,侯志强没少“折腾”:给村里修路、修花墙、修卫生所、修文化广场、修村委办公楼,协调各方关系为村民办实事。随着与村民的心越靠越近,侯志强把精力都投入到寻求庄头村脱贫致富的发展之路上。到庄头村,提起第一书记来,村民都会用当地的土语称赞一句:“不歪”(真棒)。
本报记者 李吉毅
壶关创业者申丽珍:齐心协力 如期完成脱贫攻坚
6月27日,雨后的壶关县集店乡东关壁村田间地头,旱地西红柿长势喜人。35岁的申丽珍看着一片绿油油的西红柿苗,脸上露出了甜美的笑容。
“总书记时刻牵挂着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这次总书记来山西考察,首先把目光投向了贫困地区,他进农家,访贫困,亲眼看一看贫困群众到底生活的怎么样,脱贫政策是不是精准落地了,请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字字句句很接地气,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山西的高度重视,更坚定了我们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面对记者的采访,长治市人大代表、壶关县庄河沟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申丽珍说。
“从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上看了总书记考察山西的报道后,我很受鼓舞,信心倍增,在党的脱贫攻坚富民政策的感召下,我们更有奔头了!”申丽珍感慨地说。
从商场管理到自己经营服装生意再到开酒店,谈及创业经历,申丽珍感受颇多。2008年,申丽珍注册成立了壶关县庄河沟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流转集店乡东关壁村土地600余亩,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种植、养殖、饲料配套供应、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发展综合体。
壶关县旱地西红柿虽然皮薄肉嫩口感好,但当地农民种植方式落后,市场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农业经纪人,产品与市场不接轨。今年以来,申丽珍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积极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头发展绿色农业,与当地农民达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宣传引导农民规范种植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使其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种植和发展。着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打造质量安全溯源试点,努力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并为旱地西红柿注册了“天天好柿”商标。同时,加大农民经纪人培育支持力度,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申丽珍还组织生产经营大户去外地考察市场,召开农产品推荐会,让太行山的特色农产品从山区走进大城市,从田间地头走进超市、走上市民的餐桌,着力打造从田间地头到舌尖的绿色品牌,带头与贫困户一道发展绿色农业,脱贫致富。
申丽珍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而且落实得非常到位,在农业补贴、新技术推广、绿色认证等诸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五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具体到农产品的销售方面,从传统销售变为通过互联网电商进行线上线下一起销售等。“总书记山西之行使我们信心倍增,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脱贫攻坚一定能够如期完成。”
本报记者 张文举
万荣八旬老人王秀丽:逢上盛世 我要好好多活几年
王秀丽,今年80岁,万荣农村户口,和老伴在运城市内有自己的住处,而且是常住。说起习总书记考察山西,她拿出了自己的数码相机:“我激动着哩,边看电视边用相机拍照!”
吕梁、忻州、太原……相机里的照片是电视新闻画面的翻拍,习总书记到山西考察的新闻画面她拍了很多,往前翻,还有很多习近平总书记其他活动的画面。王秀丽说,自己边看电视边用相机拍,遇到有习总书记的画面就拍下来做个纪念。“习总书记在山西说了,要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别看年龄大,我可受鼓舞了。”王秀丽说。
摄影是王秀丽进城以后学的本领,她在运城的老年大学摄影班专门学习过,用相机做记录就成了她的习惯。
近几年,王秀丽坚持读老年大学,目前她每周要上五天课,摄影、国学、合唱、电脑、剪纸,从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两个小时。到了下午,她就到房后的一小片菜地里种菜、养花,或者与朋友聊天、在家做手工,日子过得丰富多彩。
“我上了这么多年的老年大学,一分钱都没有掏过,党的政策好啊!2014年之前,我们合唱班每年还要自己出20元钱打印歌谱,现在连这钱也不用掏了。”王秀丽呵呵笑着,“就连教室里喝的水都是财政出钱!”
老人听力很好,眼力更是好到可以穿针引线。平常在家,她也穿着低跟皮鞋和旗袍,走起路来精神抖擞。她的邻居长年在外,托她把房后的一小片空地种上了菜。两片空地之间用近一米高的栅栏隔断,老人半撩裙摆,轻轻一跨,身子就到了对面。如此的跨进跨出,老人每天都要穿梭十几遍。
“身体好的原因是心情好,心情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党的政策好,二是儿女孝顺。”老人总结说,“主要还是政策好,要不儿女们有心也没有能力孝顺,你说不是?”
王秀丽家在万荣县南张乡南张村,把五个孩子抚养成人,很不容易。如今儿女们已经成人,有几个孙子辈都结了婚。没有任何负担的老人开始充分享受生活,在儿女的帮助下,她从村里搬到了城区,从追求物质跨越到了追求精神,她每天身着旗袍追求美丽,开始学习追求充实。
现在的王秀丽,无论是从外形还是精神,根本没有一丁点儿迟暮之气,反而有一种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因为历史原因,她的学校教育止步于小学二年级。为此,她平常看电视的时候,手边除了相机外,还放着一个大本子和一支笔,看到什么字,就记在上面。“我也要多识几个字呢。”她说,“这光景这么好,个人也要好好过!”
本报记者 胡增春 通讯员 陈永年
本站编辑:杜瑞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