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的牵挂 共同的情怀(04月06日)
- 关向应图书馆建馆80周年纪念活动在山西兴县举行(04月06日)
- 在延安精神的旗帜下(03月29日)
- 林炎志: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03月03日)
- 老区孩子们的一份承诺(02月24日)
- 北京汇文中学“贺龙班”成立 全国招生贯通化、一体化培养田径人(02月23日)
- 怀念一位百岁晋绥老前辈(01月27日)
- 家中吊唁蹇阿姨……(01月03日)
- 他是最后一位亲历者(11月28日)
- 永远和老区人民在一起(09月09日)
半壁孤城水一湾 万家烟火壮雄关
发布日期:2017-09-04 10:42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苏鑫波
老牛湾黄河入晋处
老牛湾旧城堡
望河楼
乾坤湾风光
老牛湾风光。 李继平/图
倚山而建面临黄河的古城堡村
老牛湾村子里全是用石板砌成的房子
农家乐店主宋先国讲述老牛湾的变迁
万家寨水库索道
万家寨水库
万家寨引黄入晋水利枢纽
“沿黄19县(市)人文生态”系列报道——第一站:偏关县
“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经天亘地,滔滔流出,昆仑东北。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万里黄河裹挟着泥沙一路滚滚而来,从偏关县老牛湾进入山西境内,过龙口,越三门(孟门、石门、龙门),环绕永济风陵渡,东出垣曲碾盘沟。流经忻州的偏关县、河曲县、保德县,吕梁的兴县、临县、柳林县、石楼县,临汾的永和县、大宁县、吉县、乡宁县,运城的河津市、万荣县、临猗县、永济市、芮城县、平陆县、夏县、垣曲县共4市19县,全长968.5千米。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更是山西人的母亲河,哺育了这一方水土。黄河文化陶染着三晋文化,这条大河犹如一条绚丽的黄丝带,串联起山西西缘一颗颗明珠。在世界最狭长的晋陕大峡谷之间,闪耀着走西口文化,点缀着西口古渡、碛口古镇,铸就了以汹涌澎湃的壶口瀑布为代表的坚贞不屈的黄河魂;那九曲十八弯的黄河岸边,回荡着船夫号子、山曲儿、伞头秧歌、威风锣鼓,奏响了山西儿女的黄河情;在晋陕豫平原上,冲刷出最适宜农耕文化滋生发展的汾渭黄汇聚的“黄河三角洲”,演绎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
即日起,三晋都市报《县区观察》采访组将沿着黄河南下,用手中的笔和镜头,为读者勾勒出黄河途经路上那些灿烂的三晋文化。
第一站是忻州市偏关县。
老牛湾:万里黄河与万里长城握手的地方
黄河之水从青藏高原宣泄而来,巍巍吕梁山阻了其东去之路,而急转南下。东岸处,深沟里流淌着杨家川河,它与黄河交汇,在南岸形成了一片三角洲,这就是老牛湾。黄河在此百转千回,几番激荡。
老牛湾在偏关县城西北约40公里,车程1小时。
这里是山西最西北,黄河西岸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杨家川北岸则是呼和浩特市的清水河县,故有鸡鸣三市之说。整个老牛湾由三湾一谷组成,即包子塔湾、老牛湾、四座塔湾和杨家川小峡谷。对岸的村子也叫老牛湾,属清水河县。村子所在崖壁陡峭险峻,凸向河道,很像人的鼻子,所以曾经名叫阎王鼻子村。
站在崖边,眼前的黄河汹涌而来,撞击在崖底的石壁上,打出了一串串的漩涡。回旋的水流,打动了停靠在远处岸边的两只铁船。铁船摇晃摩擦,发出了轰鸣声,在深谷中激荡。声音越来越大,仿佛正在打开的巨大城门的声音,就在耳边。
崖顶有一座高大的城楼,当地作望河楼。巍峨耸立,雄居山头。上面的楼没有了,下半部保存完好。离地十几米处有一小门,门额上有一块匾,阴刻楷书“老牛湾墩”。城楼南不远处有一通石碑,字迹已经看不清晰。村民说这是明朝时的碑,记述的是从偏关丫角山到河曲河会村修建长城时的情况。
向东望去,沿着杨家川南岸,城墙夯土依然可见,依着山势起伏不断,延伸而去。这是明代修建的,从河北怀安经晋北天镇、左云、右玉到偏关的外长城。还有一段内长城从河北涞源延入山西灵丘,经繁峙、应县、代县、宁武、神池到偏关柏杨岭与外长城会合。内长城在偏关境内60多里,全为紫色泥土筑就,被喻为“紫塞”。明代古人诗云:“半壁孤城水一湾,万家烟火壮雄关。黄河曲曲涛南下,紫塞隆隆障北环。”
在县城有偏头关的遗址,关楼完好,因其地势东仰西伏,故而得名。偏关县便是源自于此。偏头关属内长城关隘,与雁门关、宁武关属内长城外“三关”。
万里长城与黄河相会于老牛湾,形成了山西境内唯一一处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奇观。
曾经是热闹的水旱码头
老牛湾墩以里是老牛湾堡,建于明成化年间,是明长城防御系统的屯兵之所。过去曾是一座精美壮观的堡子,建有兵营房舍,戏台庙宇。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如今仅存堡子的轮廓。老牛湾堡的大门有两层,外面的大门朝东,门口立有刻着“老牛湾堡”的牌匾,村民宋先国说是当年建堡时就有了这个东西。穿过门洞不远,又有一个朝南开的大门。
堡里的房子大多没有人居住,各家院里杂草丛生。其实,整个老牛湾堡就是建在巨大的石头崖顶,所以房子多是就地取材,用石块垒墙,用石板盖顶,屋里的地面不用铺砖,就是原来的石头地面。插旗杆的石墩、舂米的石臼、碾米的石碾、存粮的石仓,石头在这里可谓用尽其材。远远望去,老树包围的整个堡子充满了沧桑感。
古堡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建了很多庙,有关帝庙、河神庙、马王庙、真武庙、龙王庙、奶奶庙等等。这恐怕与老牛湾曾是水旱码头有关。
宋先国今年有73岁,他对儿时见过的黄河峡谷里河面上,停靠着数百只木帆船的壮观景象记忆犹新。过去,河套平原产的粮食要运往山西内地和归绥(今呼和浩特),两地的商品也要送到河套地区,通过水运更为方便,老牛湾作为黄河入晋第一站,自然就成了一处繁忙的水旱码头。河道上,木帆船来来往往,好不热闹。河滩高处还住着60余户人家,那里曾有油坊、磨坊、香坊,河边还有做香磨料用的大水车呢。
由于没有动力,木帆船需要靠人力行驶。老牛湾的老百姓就当了艄公,做起了拉纤的生意。过去还没有万家寨水库时,黄河滩比现在要低30米,河里的暗礁和石头很多,只有熟悉河底水情的当地人,才能驾得了木帆船。拉纤的活计很辛苦,逆水行舟,纤夫们行走在悬崖峭壁上不足一尺的小道上。从老牛湾到包头,至少需要15天时间,吃住就都在船上。宋先国说,当时的人生活艰难,有一句话形容他们:吃的人饭,拉的狗屎。出的牛力,走的鬼路。
老百姓们祈祷每次拉纤都能平安归来,码头上的商人们也希望生意兴隆,于是古堡里便渐渐修了不少庙宇。
经营农家乐后,村民不用再外出打工
如今的老牛湾村只有260人,但没有人外出。近年来,前来老牛湾欣赏黄河景色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办起了农家乐,给游客提供食宿,充当导游。有的年轻人还在黄河上开快艇,带游客泛舟黄河。生活好起来,村民们不用再出山打工。
宋先国兄弟两家,村里只有他们姓宋。他说,他的先辈在明成化年间,从山东来到老牛湾镇守偏头关,离任后再没有回老家,就留在了老牛湾。不过,祖上人每年还是会回到山东看望亲人,与宗亲续修家谱。直到1939年,日本人占领了老牛湾,烧毁了宋家的房子,家谱也毁了。他们便再没去山东老家。
生长在黄河岸边的人,总是勤劳勇敢,朴实善良。宋大爷从小受家人教诲,接受过学校教育,是村里的老人中学历最高的。他当过学徒,拉过船绳,背过黑炭,他肚子里有很多与老牛湾有关的传说、故事、历史,游客们总喜欢找他当导游。年过七旬,仍身体健朗,村里的每处道路,每个景点,他不知走了多少次。走得越多,他越发觉得对这片充满故事的地方有感情了。
原本宋家的房子在古堡里,2008年,村里开发景区,所有的村民都搬到了山上居住。宋先国的二儿子宋瑞珍也在村口开了一家农家乐。我们到访时,已是晚上,一伙游客正在院里载歌载舞,玩起了篝火晚会。每年4月份到国庆节后是最忙的时候,特别是节假日游客更多,人们喜欢去黄河上感受其汹涌澎湃,宋瑞珍又在黄河上开了快艇。冬天还有外国人在黄河上搞滑冰比赛。一年下来能收入七八万元。宋先国说:“现在生活好多了,比以前打工强。种的地少,更不用再像纤夫艄公那样辛苦了,我感觉挺满足的。”
终于见到了万家寨水利枢纽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黄河的弯道很多,让人们见证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从老牛湾向南,不远处便是包子塔湾。登临高处,包子塔湾的美景尽收眼底,黄土高原上,错综复杂的沟壑相联,从两岸向黄河顺延,真的仿佛万马奔腾。河谷的绝壁如刀切斧劈,用“断崖万仞如削铁,飞鸟不渡山石裂”来形容包子塔湾最合适不过。
这段河道弯转迤逦,黄河在此回头,好像是不愿离开这片热土般,转了一个近乎360度的圆弯,将包子塔围成一个半岛,随后才扭头奔向南方。黄河在这里转了两个圆润连贯的弯,俯视好似道家的八卦图形,人们便将其起名为乾坤湾。
再往前行上五六公里,便到了万家寨镇万家寨村。这里有一座著名的水利工程——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万家寨”这个名字曾经被人无数次提及,因为它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从这里引黄入晋,解决了山西很多缺水干旱地区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问题。黄河这位伟大的母亲,再次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三晋儿女。
工程于1994年底主体工程开工,1995年12月截流,1998年10月1日蓄水,1998年11月28日首台机组发电,2000年全部机组发电。万家寨水利枢纽是一座以供水、发电为主,兼有防洪、防凌等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
站在大坝北端百余米高的铁索桥上望上一望,黄色的河水变绿了,平静的水面常有鱼儿跃出。晋陕大峡谷里,黄河水分开了高低的层次。她正用磅礴的力量,穿过坝底,推动发电机组,又把自己化作电流,传送给千家万户,为他们带去光明。眼前的大峡谷再无阻碍,眼见着黄河奔腾而去,她又将为下游的人们送去她无私的爱。
苏鑫波/文 王宝珍/图
本站编辑:杜瑞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