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的牵挂 共同的情怀(04月06日)
- 关向应图书馆建馆80周年纪念活动在山西兴县举行(04月06日)
- 在延安精神的旗帜下(03月29日)
- 林炎志: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03月03日)
- 老区孩子们的一份承诺(02月24日)
- 北京汇文中学“贺龙班”成立 全国招生贯通化、一体化培养田径人(02月23日)
- 怀念一位百岁晋绥老前辈(01月27日)
- 家中吊唁蹇阿姨……(01月03日)
- 他是最后一位亲历者(11月28日)
- 永远和老区人民在一起(09月09日)
保德县 民歌长在圪梁上 石壁深凿钓鱼台
发布日期:2017-09-11 11:22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苏鑫波
保德沿黄景观
“黄河之滨民歌王”杨仲清。
《那是个谁》刻印稿
黄河岸边“钓鱼台”。
御枣庄园
保德陈家大院
“沿黄19县(市)人文生态”系列报道——第三站:保德县
离开河曲,一路南下,进入保德地界不远处,有一个村子叫天桥村。村子入黄口河谷之上有一处特殊的景致——四桥飞渡,属于沿黄公路的一部分。上面两座是近年的混凝土桥梁,最下面的石拱桥始建于金贞元三年(1155年)。四座桥跨越了一千年的时空,从古至今桥上桥、桥搭桥,形成了远近不到30米有四座桥垂直分布的奇特景观,是各朝代桥梁建筑的活标本和桥梁博物馆。
明清时期是晋商全面崛起的重要时期,人们在走西口的长途跋涉中艰难创业,保德甘草商就在这时异军突起,名人辈出,荣归故里后修楼盖院。保德东关镇黄河边的山上,就有这么一个古村落,陈家梁村。村民陈徐保是民国初期的晋商奇才,发家后前后用了12年时间在村里盖了一座宅院。现存共有五宅,60余间房屋,均为上楼下窑二层结构。围墙高7米,底层为沙石,上层用蓝砖白灰砌成城堡式结构。大门口那精美的屏风式砖雕,让人久久注目,惊叹于古人技艺精巧,也透露出院主人的富甲一方。
保德是著名歌唱家马玉涛的老家,她的故居也是这样一处古色古香的旧式四合院,位于县城马家滩村中部。大门为砖木结构,走上磨得坑洼的石条台阶,推开嘎吱吱响的老木大门,院内也有砖雕照壁,主房坐东向西。青砖青瓦青石,萧条的院落里,似乎回荡起当年的山曲儿,马老便是在那样的歌声滋养下,成了今天蜚声国内外的歌唱艺术家的吧。
县城往南5公里,黄河岸边的石崖上,“钓鱼台”三个大字醒目地刻在突出崖壁的一块巨大石头上,落款是玉铉。拾阶而上,山门上镌刻“天险雄辟”四字。门上凿有石洞,洞内凿出台阶,登上去是一石室,约20平方米,南边有窗。站在石室内,不禁要问,古人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在巨石内凿出屋室?山门前方还有几处石洞,一眼石井,两间厨室,只因栈桥损毁,不能近前。钓鱼台记录着明末右佥御史陈奇瑜的传奇故事,玉铉便是他的字。他在招抚李自成起义军失败后,被贬回家乡保德。因不愿做清廷顺民,便命人在崖壁上凿了石室,隐居其内,钓鱼自乐。从远处向其望去,仿佛看见当年汹涌的黄河上,那高崖之间,有一老翁时而在石井边汲水,时而在钓鱼台投杆,忽然回荡起抒发胸臆的民歌,那或许就是陈奇瑜对亡国之恨的悲悯。
“对坝坝(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那)谁,那就是(那个)要命的(那)二妹妹。”这是现在非常流行的民歌《那是个谁》。人们只知道演唱这首歌曲的王二妮、阿宝,其实,它的原创和原唱,是保德省级非遗传承人“黄河之滨民歌王”杨仲清。他受家人影响,6岁起就学习了保德民歌,成为当地有名的民歌手。1976年,保德准备拿出优秀作品参加省里的比赛。杨仲清便与县文化馆的音乐编导周培悟、弟弟杨仲阔三人,在文化馆二楼一个不起眼的办公室,从下午4时到晚上12时,编写出了这首著名的歌曲。这首歌逐渐传唱开了,1985年,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咱们的退伍兵》的主题歌,并由杨仲清亲自演唱。几年前,阿宝和龚琳娜曾先后去保德找杨仲清学习这首民歌,了解其创作过程。龚琳娜经过改编后,作为电视剧《血色浪漫》插曲进行演唱。这首歌火了,有人建议杨仲清追究版权。他说:“我不那样认为,这首歌能让全国人民唱,唱到全世界,这不挺好嘛,我要版权没有用。”苏鑫波/文 王宝珍/图
本站编辑:杜瑞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