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雄雄古长城 险关漫道写民族精神

发布日期:2017-09-20 13:51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记者 张彩云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长城,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经历了沧桑和荣辱,既是卓越的军事防御工程,又是华夏传统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山西,坐落在黄土高原隆起部分,自古就是屯兵阻敌的天然要地,因此,古长城也就紧紧地依附在这自然形成的山河之间。从战国到明清,历代王朝在山西共修筑了七千多里的长城,目前尚有遗迹可辨的仍有3500多公里,其中,明代修筑的长城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此外,也有部分残存的战国长城、北齐长城、北周长城、隋长城、宋长城等。长城遗迹从兴县西北部的黄河东岸开始,沿管涔山和恒山山脉向河北方向延伸。
  三晋大地,关山重重。山西境内长城线上的关隘,有的耸立在山脉峡谷断裂的地方,有的建造在河流渡口之处,人们凭险而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让我们触摸这些关隘遗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杀虎口:
  扼三关而控五原 自古即为要塞
  杀虎口,即西口,位于山西、内蒙古交界处的朔州市右玉县,是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是古代中原地区通往内蒙古、外蒙古的主要关口,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扼三关而控五原”之称。
  杀虎口从未出现过老虎,在明代被称为“杀胡口”,是时刻警惕胡人来袭的例证,战争结束后,为安抚胡人和民族团结,“杀胡口”才被改名“杀虎口”。如今,杀虎口被重修成了气势磅礴的一座雄关,还留有雄伟壮观的古长城、鳞次栉比的烽火台、苍凉古朴的古战场等景点,边塞气质一直未变。
  站在杀虎口城楼之上,由杀虎堡、平集堡两座城堡组成的连环堡清晰可见。杀虎口外有很多骏马,游客可以骑上它们,体验古时穿越雄关的感觉。
  偏头关:
  踞外三关之首 与黄河水并行
  偏头关,潜伏在忻州市偏关县黄河边,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偏头关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是明代长城外三关之首。现存建筑为明洪武年间修筑,明朝时,偏头关既是晋北门户,也是晋北与内蒙古互市的通商口。
  偏头关是内外长城交汇的地点,四道边墙把偏头裹了个严严实实,偏头关是一座水关,是黄河入晋的第一站。内长城西端的偏头关,紧邻黄河东岸,形成了中华大地上黄河、长城并肩而行的壮观景色。
  三关之中偏头关的防务最为紧急,“秋防宁武,冬击偏关”这句话讲的就是偏头关的冬防。冬季黄河结冰,蒙古人的马队冲过黄河,到内地掠夺马料和牲畜,为了阻挡蒙古骑兵,偏头关建有近30座营堡。
  宁武关:
  北倚长城三面环山 扼东西之要害
  宁武地处忻州中部,三面环山,北倚长城,把守着内蒙古草原通往中原腹地的咽喉要道,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宁武关位居三关之中,古称中路,建筑于明代中期,在三关中创建较晚,扼守东西要害。
  宁武关地处管涔山麓的烣河谷地,过分水岭就是汾河河川,它和建在高山之上的雁门关不同,几乎是守在河道之上,必须用重兵把守。在明代全国有九边重镇,山西有大同、太原二镇,宁武关属太原镇。外三关的总兵驻守宁武,统领三关事务。
  宁武关城高大坚固,据史料记载,关城形似凤凰展翅,传说由凤凰所变,因而也有凤凰城之称。
 雁门关:
 三关冲要无双地 九塞尊崇第一关
  一说雁门关,人们马上想到宋代杨家将为国前仆后继的故事。雁门关,矗立在山西省忻州市代县雁门山背上,扼守着山西南北交通的要道,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
  雁门关地处外三关东段,古称东路,西与宁武关相通,再往东经平型关与河北的倒马关衔接。雁门关是座双关,两个关靠山脊上的长城串联,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地利”二匾,城楼内塑杨家将群像。
  雁门关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从两千多年前雁门关设险,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几乎代代有战事。在明代,雁门关进行了根本性的修建,从而成为山西北部关城的标准。
  平型关:
  内长城重要关口 平型关战役发生地
  平型关在雁门关之东,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下。平型关在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平型关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使得平型关名扬天下。
  公元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9月,疯狂扬言要一个月占领山西,25日早晨,日军王牌部队坂垣师团连最起码的军事常识都不顾,大摇大摆开进了八路军115师的伏击圈乔沟,经过整整一天的战斗,八路军击退了日军一次次反扑,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消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了大量的军用物资。
  平型关城周长1公里余,关门坐西朝东,门洞高4米,今关楼已毁。城内匾额上书“平型岭”三个字,两侧岭上明长城遗迹尚存。
  娘子关:
  万里长城第九关 北国江南温婉水乡
  娘子关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城东北,现存关城建于明代,娘子关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关门两座。娘子关还以山明水秀的宜人景色闻名遐迩。
  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故得今名。娘子关瀑布悬流百尺,顺悬崖峭壁而下,形成了一幅绚丽的“水帘瀑布”,如喷珠散玉直泻谷底。瀑布旁又有水帘洞、趵突泉等景点,景色极为优美。这里家家流水,处处涌泉,组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天然画卷。
  相关阅读
  山西长城遗存4276处 遍及全省8市40县
  2016年11月,山西省文物局发布《关于公布山西省历代长城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按照《通知》,我省8市40县(区)共有4276处长城遗存。只有太原市、临汾市、运城市没有长城遗址。
  根据省文物局官网公布信息显示:
  大同市共有1878处长城遗址,分布在大同市城区、大同县、广灵县、浑源县、灵丘县、南郊区、天镇县、新荣区、阳高县、左云县等,长城年代主要为明代,部分长城为汉代、北魏、北齐时期。
  忻州市有1065处长城遗址,分布在偏关县、河曲县、繁峙县、代县、岢岚县、宁武县、神池县、五台县、五寨县、原平市、保德县等地,时代以明代居多,同时包含北齐、东魏时期。
  吕梁市的长城遗址共有5处,全部集中在兴县,属于北齐时期。
  晋中市现存66处,分布在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均为明长城遗址。
  阳泉市长城为明代遗址,69处,分布在阳泉市郊区、盂县、平定县。
  长治市的遗址有20处,分布在黎城县、壶关县,黎城县有19处,为明长城,壶关县有一处遗址,为战国时期长城。
  晋城市共有15处遗址,年代较早,高平市、陵川县保存有战国长城,泽州县有北齐长城,沁水县有五代时期长城。
  ……
  山西的长城遗址从战国延续至明代,几乎涵盖了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所有时代,是研究中国长城历史的重要区域。山西的明代长城分为内、外两条线。外线以山西省北部边界为线、沿吕梁山-恒山-太行山延伸;内线以吕梁山-管涔山延伸,内外两条长城是明代拱卫京都的重要屏障。本报记者 张彩云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