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传承中华孝道 常回家看看父母

发布日期:2017-10-16 11:14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张福荣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句话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态的生动描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让农村“空巢老人”度过一个生活有保障、精神快乐的晚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笔者在日常采访中发现,农村“空巢老人”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即:精神慰藉、生活起居、小病急病、经济状况。
  精神慰藉问题。由于多数农村“空巢老人”因子女常年在外而难以享受天伦之乐。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忙于生计,回家的机会很少。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常年不在家,使“空巢老人”不仅陷入深深的思念和孤寂中,还在时刻为子女的安全、健康担忧。这些老人长期得不到精神慰藉,导致他们内心空虚、焦虑。
  生活起居问题。在农村偏远地区,“空巢老人”日常生活中的不便尚能克服,可是在遭遇突发状况时,他们往往无能为力。他们居住条件简陋,做饭、洗衣等日常生活琐事都必须自己动手。有一些“空巢老人”还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种粮、种菜,他们的生活起居问题只有自理,别无他法。
  小病急病问题。目前,随着国家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完善,农民患病后在医院治疗能够通过医疗保险报销很大的比例。但是,在农村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就医条件相对困难,部分“空巢老人”患伤风感冒之类的小病或关节炎、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并不怎么重视。而且,一旦遇到突发疾病,往往会贻误治疗时机。
  经济状况问题。目前,我国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每人每月可享受55元的养老保险金,而且家庭困难者还享受着农村低保。正常来说,农村消费低,这些钱可以使他们的生活得到基本的保障了。但是,很多老人由于人情往来的缘故,每年少不了花点份子钱,再加上生活琐事的花销,他们如果得不到子女的接济,经济状况难免有些拮据。
  中国有句古话:养儿防老。窃以为,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最关键还是需要子女尽好孝心。而且,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弘扬孝道文化,宣传孝道事迹,树立孝道楷模。让所有做儿女的切实体会到父母一生为他们付出的不易,懂得父母不只是需要物质上的保障,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
  尤其是精神慰藉方面,做儿女的一定要与父母多交流、多互动。前段时间,某媒体一篇《中秋节为6个子女准备好辣椒酱 一个也回不来老人哭了》的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其实,类似于那篇报道中主人公李兴桂的境遇,在“空巢老人”中可以说很常见。
  近年来,虽然外出务工人员工作环境、经济收入日益提高,但是他们毕竟是背井离乡外出创业,需要解决诸如下一代教育、在城市购房居住等硬件问题。所以,日子过得并不容易,对自己的父母,也就疏于照顾或是没有意识到需要在精神上照顾。比如李兴桂的子女,由于父亲身体硬朗,虽然年过七旬,但打理生活还不存在什么大问题,所以他们就疏忽了老人精神上那种渴望享受天伦之乐的需求。另一个原因,李兴桂老夫妇俩对子女的回家其实也是很矛盾的。“知道孩子们忙,可还是盼着他们能回来团聚。”“其实,我有想过他们回不来。他们在外面生活,养家糊口不容易……”这两段话说出了老人的心声,因为他们内心不想让儿女们回家多花钱。这方面,笔者作为从农村出来的一员深有感触。有多少次,父母前面打电话问你多会能回趟家,后面又电话告知,家里一切安好,不要回来了。其实他们让你不要回去是怕你花路费。每次回家父母总要把自家地里产的土豆、南瓜、小米、红枣、豇豆之类的农产品给你塞满车子后备厢,如果你说不要那些东西,他们心里就非常难受。这种亲情,是除了父母与子女关系之外的其他任何人际关系永远不可取代的。这些细节,何尝又不是其他“空巢老人”的真实写照呢!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和尊奉的传统美德,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传承孝道,是每个中华儿女必须要负的责任。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的子女,如果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即便是物质上给予了老人满足,精神上还是空虚的!所以,做儿女的一定要切记,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尽量给父母以精神上的慰藉。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