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传承优秀文化 厚植慈善根基

发布日期:2017-10-26 11:27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李虎
举债赈灾,感天动地。
贤孝仁善,拒寿救急。
方便使役,和睦乡邻。
一经楼。
院中院
    不登李门,安知善大;不入深宅,枉到河东。
  李家大院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200年历史。原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另有祠堂、花园等。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另因西院院主李道行留学英国,娶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部分院落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从而又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是全国众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200年来,李家大院以它典型的建筑风格和发家行善的传奇故事吸引着许多人关注的目光。李氏家族的财富从哪里来?如何建起这样的高墙大院?李家是怎样行善的?前人的辉煌和荣耀留给我们怎样的精神宝藏?前人的无奈和衰落提醒我们怎样引以为鉴?我们拥有什么?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需要紧紧抓牢的又是什么?
  2006年,运城市委、市政府决定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李家大院的历史风貌,并致力将其打造成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历史文化明珠,填补晋商大院在运城的空白,优化运城旅游线路,推动运城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当时,我被任命为李家大院景区开发总经理。使命如山,面对荒凉、破旧的院落,我们坚持修复保护并重、开发利用并举的科学方案,突出文化内涵,厚植文化根基,以李氏家族三代10位当家人百年行善为主线,挖掘这座古院的文化金矿。在组织人员奔赴陕西、宁夏、甘肃、南京、海南、北京等地搜集、探访、整理李氏家族资料的同时,组织了29个古建工程队、4000多工人同时作业,用一年半时间完成了李家大院的修复开发工程,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并于2008年10月对外开放,使这个几近埋没的无价之宝终于拂去尘沙,重见天日。
  2008年11月20日,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参观李家大院后,欣然挥笔题字:“不登李门,安知善大;不入深宅,枉到河东!”2014年1月13日,国家民政部政策研究室主任王爱萍在李家大院调研时,惊叹李家大院的善器物、善遗物保存的如此完好,称李家大院是慈善文化的活化石,是活生生的中国慈善博物馆。那么,李家的善在哪里?李家的善有多大?李家的善对当今社会有什么意义?怎样传承李家大院的慈善文化?在修复、保护开发的过程中,在搜集、挖掘、整理李氏家族的史料中,我亲眼见证了李家大院的“善”,更被李氏家族的善行善举深深感动,也在默默地实践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慈善文化。
    李家大院是慈善文化的活化石
  李家大院是晋商大院中最富情调的大院。从建筑学上讲,李家大院呈现的是多样性,古老建筑,南北融合;欧式风格,中西合璧;气派华美,富有创意。从美学角度上说,大院砖雕、木雕、石雕、彩绘、铁艺等饰品,处处显示着晋南民间三星高照、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多子多福、松鹤延年、耕读传家等吉祥含义,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古中国”的民俗、民风和文化特点。从物化实体上细细观察,李家大院是“立体”的精神财富,它散发出一种历久弥新、永不飘逝的祥瑞之气——善。步入李家大院,院是一个个善,善是一座座院。徜徉其间,熏风和煦,善气惠人,仿佛投入吉祥的怀抱。大院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记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原始基因——“善”。
  在李家大院门前,硕大的善牌坊上镌刻着“善无大小、善无多少、善无止境、善不等待、善不图报”五句话,虽经岁月洗礼,依然挺拔耸立,每时每刻都在向世人讲述着李氏家族三代十位当家人百年行善的故事。在李家大院古巷道内,有一6米多宽近7米高的善影壁,上面有365个正、草、隶、篆不同字体的砖雕善字,寓意为一年365天,天天行善。考证为清代道光年间所建,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善影壁。相传李家人不仅教育子孙天天做善事,而且每天早晨起来讲善事。为什么呢?因为每天讲善事讲多了,人心自然就装着善事,就向善行善了。在向善行善中,人气血平和,自然减少了患病几率。道家讲“善能生阳”,是说善良、为善能增强人体的阳气。全身的阳气充足,病邪就难以入侵。我们常见的有百寿影壁、百福影壁,这是利己的,而李家大院的善影壁却是利人的,这确实是一份沉甸甸的善文化遗产。
  李家大院古建院落的门楼匾额题字,彰显着院主人的修养和志向。第十四代“敬”字辈李敬修院门楼匾额题字是“善乃本”;第十五代“道”字辈李道行院门楼匾额题字为“修德为善”,会客厅内悬挂的是“为善是福”条幅;李道升院腰厅上方题字是“为善最乐”;李道荣的商铺门楼匾额题字为“惟善为宝”;第十六代“大”字辈李大辅院腰厅匾额题字为“上善若水”等,这些与“善”有关的匾额题字,昭示着李家人做人处世的根本是存善心,做善事。教育后人要修养道德,广做善事;要把行善作为人生最大的快乐;行善像水一样,谦恭地为别人造福,而从不和别人争名争利。
  李家大院的古院落内,凡门有楹联,见柱挂楹联,最引人注目和回味的是善楹联。庆禄堂门的楹联是“仁为福地一生乐,善作良田百代耕。”功德堂门的楹联是“守东平王格言不外为善二字,遵司马公遗训只在积德一端。”月亮门的楹联是“知乎天地善为本,止也吉祥室有余。”这些善楹联既是主人做人做事的座右铭,也是古院落留给后人的精神库藏。
  李家大院功德堂内存放着世人对李家善行善举的褒奖实物,有“德行碑”、“万善同归碑”,有“博施济众”、“乐善好施”、“为善有方,世人标的”牌匾,有因李家人乐善有德,清廷赠封的奉政大夫官服及五品宜人的服饰。这些“善”遗物,记载的是李家人的善行义举,弘扬的是李家人的高尚品德。至今李家大院保存着民国17、民国18年大旱时李家人赈灾济困的“赈灾锅”,而18米高的“放赈楼”依然矗立在古院南边。
  李家大院一经楼窑洞顶上有近百米用普通砖瓦拼成的花墙,50组图案自成一体,无一重复,朴素典雅,美观大方。建筑专家称是“中国罕见的砖瓦墙”。据说,民国初年河东小麦歉收,为救灾民,李家人聘请当地揭不开锅的贫困者到家中修建窑洞,通过增加工序,延长工期,让这些人多停留,多吃饭,多拿钱,两个月的活干了半年之久。这实际上是在救助中拭去被救人的心伤,在扶困中敬畏被扶人的尊严。这百年砖瓦墙向世人展现的是灵魂的返璞归真,昭示的是人性的虔诚归依。这真是大善无言,大善无痕。
  李家人把“善”看作“本”,就是“以善为本”;看作“福”,就是“为善是福”;看作“乐”,就是“为善最乐”;看作“水”,就是上善若水;看作“寿”,就是“善者长寿”;看作“宝”,就是“惟善为宝”。我们生活在“古中国”——运城,我们不缺精神财富,而是缺少发现精神财富的眼睛。在李家大院工作至今整十年,因为熟悉更容易产生共鸣;因为熟悉,更容易有深刻的感悟。就李家大院而言,所有遗存的善器物、善遗物,珍贵、古老,不可复制。可以说是蕴藏着的一笔厚重的财富金矿。只要抬眼就可以瞻望,伸手就可以触摸,侧耳就可以倾听。这些凝固了的物化实体,虽经上百年的社会动荡和风雨剥蚀,至今仍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它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鲜红血液,它镌刻的是中华民族的原始基因,它辉映的是中华民族的人性光芒。它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亘古河东地方人情的真实写照,是晋人仁爱至善的标本记载,更是人们创造和践行慈善文化的历史见证。这是李家大院区别于其他晋商大院的唯一性。所以说,李家大院堪称中国慈善文化的博物馆、活化石,是中国慈善文化的传播地、体验地。
    李氏家族百年善行,是慈善文化的活教材
  李家先祖并非商家大户,而是在明永乐年间,从陕西省韩城县相里堡村逃难过来的,饿晕在黄河滩上,幸遇山西人路过救助,栖身于当时的万泉县薛店镇。山西万泉人用宽大的胸怀接纳了他们。于是,当他们发家了、发展了,他们怀着感恩的心,回报这里曾接纳、救助过他们的乡亲们。虽然家兴业旺,但并没有改变遵古“忠恕”的家规家风和心系天下的大德。上自清末民初,远至大江南北,李氏家族历世数代扶危济困,乐善好施,急公好义,推仁行义,晋、陕、豫、甘、宁、蒙诸省人称“李善人”。
  在宁夏、甘肃搜集、探访李氏家族的史料中,提起李家大院无人知晓,当地人只知道山西万泉县有个“李善人”。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他们的善举德行远远超过其财富的分量。古人云:“今世尊荣、以财以物;后世尊荣、以德以行”确实有它的道理。
  纵观历史,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凡享有美誉、受人尊敬的文化,都是在存善的基础上滋生和发展起来的。“慈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线。慈善文化纵横中华五千年,穿越时空过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财富,不仅是流传下来的不朽精神,而且早已演化成普通民众心中的道德标尺,为后世所敬仰、所践行。
  李氏家族的善行善举,其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先进文化的体现,其思想基础是仁爱观念、家国思想和民生意识。反映的是根植于中国人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人性自觉,是利他利天下的伟大情怀,与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源同辙。从李家善行善举中,可得出以下启示:
  1.凡被恩惠浸润的地方,其慈爱之心将使人永远思念。只有关注民生,才能得到民心,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虽然李家人的善行善举是一点一滴的付出,是一分一毫的给予,有时是一句真诚的问候,一个体恤的眼神,但让人们记下来的却是一丝一缕的感恩,都会让人在百转人生中获得绵长的感动。
  2.人可能贫穷,人可能富有;人可能是高官显贵,人可能是平民百姓,只要心存一善念,定会浩然天地间。李家人由农入商,由商入工,在很短的时间内,演绎了一个从落荒者成长为富商大贾,从贩卖土布发展为实业家的传奇故事。一个家族连续实现经济上的三个跨越,这在同一时期并不多见。李家发家的成功之道耐人寻味,李家经商神话背后的故事更让人振奋。“商道酬善”四个字是对李家发家行善的最好概括。
  3.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润滑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减震器,是缩小贫富差别、减轻就业压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手段。
  4.道德的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的文化影响力超过产品和物质影响力时,就进入了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
    李家大院的慈善文化,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样板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面对“复兴之路”郑重提出“中国梦”,并庄严承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习总书记的承诺,既是亿万人民的期盼,更是华夏儿女的梦想。我们要走向复兴,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我们要进行新的长征,必须有精神力量的支撑。慈善文化根植于5000多年中华民族的丰厚土壤,是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定根基。
  李家大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旅游十大品牌景区。李家大院有着鲜明的慈善特征,具备了丰厚的慈善资源禀赋。从开发修复到现在十年来,我们一直把慈善文化的传承、转化、实践作为首要任务,责无旁贷,勇于担当,先后多次向国家、省市及有关部门汇报工作,多次同社会组织及爱心企业对接洽谈,争取予以最大支持和帮助。目前,我们逐步实现了或正在实现“一剧”、“一院”、“一家”、“一镇”、“一日”、“一节”的慈善文化传承、转化格局。
  1.“一剧”,就是打造大型善题材电视剧《李家大院》。
  一部《乔家大院》电视剧炒热了晋中,一部《康熙大帝》电视剧成就了晋城,《木府风云》电视剧的热播带动了丽江。由此可见,任何一个景区的发展壮大,说到底要靠文化,靠人气。我们有理由有责任把感动上苍的善故事,打造成启智修德的电视剧,我们有决心更有胆识,把善文化这种软实力变成竞争的硬道理,以此炒热景区,带动整个运城。从2009年至2011年,为了筹到创编费用,只能凭一张嘴,一见相识的企业家,张口闭口就讲李家大院的善故事,言谈举止就是李家大院的善文化。不管人家爱听不爱听,也不管人家听得烦不烦,我们都要无休无止地讲下去,生怕人家没听清,生怕人家不中意。我们不放弃,不言败,用真诚赢得了企业家的认可,用善心换来了企业家的支持。北京世纪洪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哲毫不犹豫拿出200万元无偿资助剧本创编。
  我们怀揣电视剧脚本,用坚韧和执着感动了江苏华红影视集团董事长叶华。他毅然拿出4500万元投拍《李家大院》电视剧。2013年2月底,《李家大院》电视剧圆满杀青。目前,这个40集国内首部善题材电视剧《李家大院》已通过国家广电总局的评审,预计不久将会与全国观众见面。
  2.“一院”,就是“山西慈善博物院”。
  经过不懈努力,2016年3月4日,经山西省民政厅、山西省文物局批准,成立了“山西慈善博物院”,地址设在李家大院。在中华慈善总会、山西省民政厅、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慈善总会的关心支持下,9月9日,“山西慈善博物院”在李家大院成功揭牌。这不仅填补了慈善博物院(馆)在山西的空白,而且对弘扬慈善文化、展示慈善情怀、发展慈善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将依托“山西慈善博物院”这个平台,搜集、整理全省慈善发展历程,举办全省慈善事迹、图片、实物、人物展览,开展慈善文化论坛和慈善扶贫。
  3.“一家”,就是“关爱儿童之家”。
  李家大院所处的区域是山西省困境留守儿童的集中区,这里的农民25%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高达42.5%以上。这些学生大多数家庭贫困,急需社会关爱。去年5月28日,在中华慈善总会、山西省慈善总会的大力支持下,韩国爱心企业捐资修建了李家大院“关爱儿童之家”,服务对象为景区周边6-12岁留守儿童,这使慈善世家——李家大院的慈善文化不断深化放大,慈善活动更接地气,更有说服力。
  10月23日、11月20日,上海融颖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先后两次向“关爱儿童之家”捐赠了价值16万元的爱心毛线、毛衣等物品。
  11月26日、27日,为了让爱心不断传递放大,我们组织专人专车专程把92套毛衣、帽子、袜子、围巾及苹果、慈善图书、取暖器送往安徽省肥东县范店乡陆义小学,让这里的92名困境小学生安全过冬。
  近一年来,我们关爱困境留守儿童活动达到日常化、特色化,关爱儿童之家的内容丰富多彩,通过阅读引导、作业辅导、心理疏导、安全教育、亲情护理、康体娱乐、参观体验、爱心妈妈等形式,让困境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目前,李家大院的“关爱儿童之家”已由原来的两个发展到四个,关爱困境留守儿童220名,关爱儿童志愿者发展到162人,接受社会爱心人士和志愿者捐赠款物达22万余元。
  4.“一镇”,就是“慈善文化特色小镇”。
  2016年9月9日,我们以《慈善法》为依据,以“山西慈善博物院”为平台,以李家大院慈善文化为主题,结合晋南民俗和“古中国”运城特色,启动了“慈善文化特色小镇”建设项目,以此全方位打造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目前该项目已经申报山西省“十三五”重点工程项目,属运城市委、市政府指定的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重点工程。首期开发项目投资8300万元,占地面积47762.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800平方米。建造风格以晋南民俗传统建筑、徽式建筑、中西合璧的特色建筑为主体,将是一个集慈善文化体验、演艺,公益慈善服务,感受异域风情的多功能慈善胜地。
  5.“一日”,就是李家大院“慈善日”。
  2016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通过。我们把这一天作为李家大院的慈善日,这一天,我们的全体员工每人捐赠一天工资,李家大院景区捐赠当天门票收入,目的是唤醒慈善意识,倡导爱心风尚,济困救残扶贫,推动全民慈善。
  6.“一节”,就是“年俗文化节”。
  从2016年春节开始,李家大院景区着手打造“李家大院年俗文化节”,年俗文化节还原古河东过大年习俗,复制古中国过大年盛景,再现清末民初过年市井风貌,让晋、陕、豫民众乃至华夏儿女感受传统文化的风采和韵味,体味古老河东过年的风俗和习惯,经历善文化的洗礼和熏陶。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两届,已经成为景区标志性节日。年俗文化节引起各大媒体的极大关注,央视《朝闻天下》、CCTV13就“李家大院年俗文化游园会盛况”、“清末民初年俗风貌”和“暖心服务”报道了4次,省台《山西新闻联播》、《晚间新闻》报道了3次,均给予景区很高的评价。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慈善文化是先贤们的伟大实践和创造,是留给后人的“真金白银”,是无围墙、无国界、无障碍的硬通货,是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对人民来说,慈善文化是一束阳光、一种温暖、一种福音。一切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者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就是“善”。当前,少数人信仰流失,价值错乱,行为失范。但是,广大民众赞美平凡善举,称颂尊老爱幼,渴望守望相助,需要我们鼓起信仰的风帆,广泛宣传和践行慈善文化,大力倡导仁爱、友善等道德规范,不断累积道德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
  作者为运城市河东文化研究中心、运城市李家大院景区开发管理中心主任,山西省劳动模范、山西省十大旅游创新人物、山西省功勋企业家、运城市文化创新先进个人。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