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雁门关伏击战八十周年烈士祭奠活动在代县举行

发布日期:2017-11-03 10:55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王天晓
    一夜秋风起,云蒙低沉,草木含悲。10月31日上午,忻州市代县雁门关伏击战遗址庄严肃穆,巍峨壮丽的“雁门关伏击战遗址”巨型石刻横跨山间。时至雁门关伏击战八十周年,人们更加怀念为国捐躯的英烈。当天,“雁门关伏击战八十周年烈士祭奠活动”在忻州市代县雁门关伏击战遗址隆重举行。贺龙之女贺晓明、林枫之子林炎志等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成员,贺炳炎之子贺雷生、廖汉生之女廖涤青等八路军120师后代和晋绥儿女,山西省军区副政委傅永国,中共忻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义青,忻州军分区司令员李志强、政治处主任张新文,解放军某部“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所在营教导员洪敏,中共代县县委书记田永清,县委副书记、县长郝江陵,代县县委常委、人武部政委崔玉军,捐资企业代表盾安控股集团党委书记王行等有关领导以及当地干部群众共200余人参加活动,共同回望历史,缅怀英烈。
雁门关伏击战八十周年烈士祭奠活动全景
雁门关伏击战遗址纪念石刻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大同后,继续向南进犯太原。为配合国民党军在忻口的防御作战,八路军120师第358旅第716团奉命深入日军侧后,在代县的广武、雁门关、太和岭间,破击大同经代县、忻口到太原的公路,打击日军运输队,截断日军补给线。10月18日和10月24日,第716团主力在团长贺炳炎、政治委员廖汉生率领下,两次发动伏击战斗,共毙伤日军500余人,击毁汽车30余辆。至此,缺乏弹药、汽油、粮草的日军,在忻口前线始终未能再进半步,直至11月2日忻口战役结束。此次战斗,有力配合了忻口防御作战,打出了八路军的威名,同时,我军指导员胡觉三以下70位烈士为国捐躯,长眠雁门关,成为值得每个国人铭刻在心的红色记忆。
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在祭奠仪式上讲话
    上午10时,祭奠活动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八路军120师后代、晋绥儿女,山西省军区,中共忻州市委、市政府,忻州军分区,中国人民解放军73022部队,中共代县县委、县政府,代县人民武装部,盾安集团等单位分别向英烈敬献了花篮。傅永国、贺晓明、林炎志、洪敏、陈义青、李志强、王行、田永清、崔玉军缓缓向前,认真整理缎带。随后,全体活动人员向“雁门关伏击战遗址”纪念石刻深深默哀。
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林炎志整理花篮缎带
    祭奠活动由代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郝江陵主持。祭奠仪式上,贺晓明、贺雷生分别讲话,代表革命后代表达了对先烈的崇高敬意和无限怀念。他们表示,举行这样的活动,就是要告诉全国人民,加倍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缅怀先烈、砥砺奋进,把传承红色文化的事业做大做强,用实际行动告慰长眠于此的各位先烈。忻州军分区司令员李志强宣读了雁门关伏击战遗址石刻铭文,铿锵的字句,响彻山谷,昭示着后人铭记历史、继往开来的信念决心。中共代县县委书记田永清在讲话中表示,前辈们用生命铸就的晋绥之魂,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代县全体干部群众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与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以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告慰长眠于此的革命英烈。
雁门关伏击战指挥员贺炳炎之子贺雷生在祭奠仪式上讲话
    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晋绥精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今年向代县捐款50万元,用于在雁门关伏击战昔日战场和烈士牺牲处镌刻标识并保护遗址。山西省军区、忻州军分区鼎力相助,给予大力支持,工程当日正式竣工落成。按照《山西代县雁门关伏击战遗址红色旅游总体规划》,代县县委、县政府将以雁门关伏击战发生地黑石头沟为载体,以弘扬传统革命精神为出发点,以培育爱国主义情怀为落脚点,通过雁门关伏击战遗址保护、修建纪念石刻,开展实战模拟、军旅宿营以及边塞农林牧革命生产体验等,打造晋北地区集遗址体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科普、多元化拓展体验和休闲娱乐活动相融合的综合性红色旅游目的地,以此带动代县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代县原县党史办主任杨继东讲述“雁门关伏击战”历史
全体活动人员向雁门关伏击战遗址纪念石刻深深默哀
    三晋都市报记者王天晓 文 赵鑫原 图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