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这是山西人献给中华民族的影片”

发布日期:2018-01-12 10:41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记者 孙轶琼
   10日的北京城,凛冽的西北风划过皮肤,割得人生疼生疼,或许这时候,人们才意识到,大寒要来了,一年中最冷的日子要来了。
  距离“大寒”还有十天,由阳泉广电传媒有限公司根据慰安妇幸存者真实经历改编的电影《大寒》来了,在最冷的日子里,这部电影带着对人性的拷问和对历史的呈现,应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相邀,在百年学府北京大学上映。与之前的放映活动不同,此次在北大点映,《大寒》的导演张跃平和曾经记录慰安妇悲惨遭遇的民间调查人张双兵多了一些知音,因为同样反映慰安妇题材的韩国电影《鬼乡》的导演赵正莱通过视频表达了对“同行”以及对《大寒》的致敬。当《鬼乡》和《大寒》先后在银幕上亮相后,让现场的不少评论专家和北大的天之骄子一起,反思历史,直面未来。
  专家纷纷向《大寒》致敬
  “感谢《大寒》剧组,给我们带来如此沉痛但却有内蕴、有力量的电影。”在看完影片之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起身,面向整个剧组的主创人员深深鞠躬。在当天的研讨会上,你能听到的最多的词就是谢谢,亦如专家们所言,“因为《大寒》的存在,能让中华民族有了更完整的记忆,这是山西人献给我们民族的一部影片。”
  研讨会上,不少专家都对《大寒》给予很高的评价。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说:“现在的中国电影,更多的是满足观众对于娱乐的需求,但实际上大众特别需要有思想、有情感、有价值观的电影。我们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电影生态,《大寒》就在这时候走到了我们面前,它能让人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责任的担当,体现一部好电影真正的价值所在。”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说,在电影放映期间,他始终不敢抬头,因为这段创伤,让人不忍直视。“这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值得致敬的电影,因为它真实再现了历史,让人感到疼痛,甚至不敢相信人性怎么可以如此恶劣?但就是因为这样,这样的历史才不应该被埋葬,才应该用影像作品表达出来,所以这是一部有使命感的电影。”
  太多的赞美之词,表达了专家学者对这部片子的认同,无论是影片中表达出的深入骨髓的历史痛点,还是中国人在面对屈辱时渴望讨回尊严的使命感,都是《大寒》最独特的一面。尤其是影片最后,当饱受日军暴行欺凌的老年大妮,时隔80年后,穿上自己出嫁时的红棉袄,鼓起勇气到丈夫坟前祭奠亡魂时说的那句话,“宝生,打春了,日子一天天暖和了……”这,是大寒过后,大妮对于春天最直接的期盼,也是人类对于和平永恒的向往。
  电影值得人们为其鼓与呼
  1月12日,电影《大寒》就要在全国上映了,在那一天,有十部影片同时上映。作为一部沉痛历史题材的电影,作为被贺岁档商业巨作包围的“清流”,该片能否跃然而出?在此次研讨会上,不少专家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人们常说票房是检验一部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准,但是在《大寒》面前,这个标准“失灵”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贾磊磊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商业化的市场里,如何来推广历史严肃影片?”诚然,大家对于电影的票房问题,有很大的担忧,因为没有恢弘巨制,没有明星演员,而且话题沉重。对此,不少专家坦言,应该为这样的影片开一个“绿色通道”,争取影城的排片,甚至可以报送这样题材的电影上国际电影节,来彰显中国电影人的使命感和担当。还有人表示,应该对此类影片有政策上的扶持,这样才会激发电影人的担当。饶曙光说:“《大寒》是一部小成本电影,或许也就是因此,他们能踏实地讲好故事,呈现历史,这样的民族苦难才没有被当成一种娱乐消费,我觉得这部电影,值得我们大家为它鼓与呼,我们也有责任把它推广到更多的平台上去,让更多的年轻观众看到,了解责任和担当。”
  张双兵身后有双凝望他的眼
  从在山西大学第一次见到张双兵,到北京大学的重逢,时间不到一周,记者明显感觉他又苍老了一些。连日来,多次为《大寒》站台宣传,当影片一次次播放时,当他一次次面对媒体和公众时,当30多年为慰安妇讨说法的心路历程被人层层剥析后,他心里的责任和肩上的重担就加重了几分。那一刻,记者都不忍心过多地打扰他。
  大众面前的张双兵,少言寡语,用导演张跃平的话说,“127位老人的清誉,成为压在他身上的大山,让他喘不过气来。”但是在家人面前,张双兵又是怎样的呢?因为提前到会场,记者作为一个旁观者,默默地观察着张双兵,发现在他的身边,多了一位老年女性,原来那是他的妻子。安顿好妻子的座位,张双兵默默地坐在妻子身边,一会儿递瓶水,一会儿似乎在唠家常,生怕人多冷落了妻子。研讨会开始后,他的妻子就默默地坐在那里,听着大家发言,眼睛不时地瞄向会场中心的张双兵。在那双眼睛里,倾注了太多的爱和关心。“你支持张双兵做这件事情吗?”研讨会后,记者走到了张双兵妻子的面前,“不支持,太费心思了,头发早早就白了。”朴实的张妻直抒胸臆。“那儿女们啥态度?”“能有啥态度?孩儿们都不让,可是老伴说了,就是愿意干这事。他既然都说了,那我就支持吧。”从1982年到2017年,张双兵35年如一日,奔跑在为127位老人讨说法的路上,“家里也不富裕,为了支持他干这事,能贴的全贴上了,可是到最后也没个说法。哎,看他一个人奔波我心疼,有个人能帮帮他就好了。”张妻的话,有些悲凉,也透着几许渴望,那是对张双兵最大的支持。只因为不经意的一个邂逅,张双兵就把一生与慰安妇们联系在一起,分担她们的苦难,而在他的身后,则是家中那个永远烧着热茶盼他平安归来的妻子。张双兵有些不好意思地跟记者说:“一辈子都忙乎讨说法了,都没领老伴出来过,这回正好领着她来首都看看。”
  在此次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和专家们说到了人性,提到了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那些,或许是当你静下心来看完整部片子的反思,但不妨在观看之前记住一句话:“记忆完整,这个人才是健康的,这个民族才是健康的。”
  历史不能忘却,1月12日,请走进电影院,观看《大寒》。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孙轶琼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