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兴县积极探索生态建设助力脱贫攻坚综述

发布日期:2018-12-06 16:28    来源:吕梁日报    作者:阮兴时
    站山岗,眺远方,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如今的兴县,山色如黛,碧空如镜,河道整洁,清波荡漾,处处嫩黄新绿,风里带着花香……这得益于近年来兴县县委、县政府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把生态建设当作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破口,实施经济与生态并重,增绿与增收兼顾的绿化战略。
    据统计,2017年,兴县全年完成造林27.1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完成17.5万亩;荒山造林完成7.64万亩。通过生态建设使8754名贫困人口实现生态脱贫。2018年安排退耕还林40万亩,荒山造林6.5万亩,截至目前,所有工程已全部落地。
    逐绿得景:荒山秃岭上播撒绿色种子
    山区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主战场,也是吕梁市贫困人口的聚集区。兴县国土总面积316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仅为19.1%,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县。针对生态环境状况和造林绿化工作实际,兴县将林业生态建设总体规划为:“一圈、三线、十七片”。一圈是以县城南北两山为核心的环城绿化循环圈;三线是指以313、218省道和右芮高速为主轴打造三条绿色走廊;十七片是指以十七个乡镇为依托,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开展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在造林模式上,在耕地内优先设计栽植传统核桃经济林,同时注重发展文冠果、连翘、沙棘、油用牡丹等其它特色经济林,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后续产业;在弃耕地和荒山造林工程设计上,改变过去纯林栽植模式,科学设计栽植针阔混交的生态林,从根本上改变森林生态系统。
    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造林35万亩。今年全县规划造林46.5万亩,生态修复效果初显:蔚汾河道河清水净,优良天气逐年增加,山水新城展现新姿,以前濒临消失的一些野生物种,如野猪、褐马鸡、野鸡等10余种国家级保护动物也重新出现。到2017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19.1%,较“十二五”末增加近8个百分点。
    驱车驶入兴县,沿途最直观的感受是近年来该县生态建设的成效。210公里的绿化通道,绿化面积达6万余亩。种植的树种有油松、五角枫、核桃楸、黄栌……再以花卉丁香、连翘、山桃、山杏等为点缀,樟河柳、新疆杨、辽东栎、刺槐等为立体支撑,形成了针阔搭配,四季常绿,三季有特色的园林景观效果。目前,岢临高速兴县段,忻黑线、岢大线两侧绿化全部完成,太兴铁路、中南铁路沿线绿化工程正在有序进行,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减污滞尘,改善岢临高速(兴县段)沿线环境,高速公路通道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绿色走廊”。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驶入县城蔚汾南北两路,金凤油城桥两头的花墙沁人心脾,娇翠欲滴;环城路上盆景簇拥,好不热闹;南山公园草木丰隆,万紫千红。这是该县以建设“森林县城”为目标,加大城区绿化力度的一个缩影。加强生态建设以来,2016年完成县城南北两山可视山体绿化1.6万亩;2017年完成南山生态公园绿化1.6万亩。在城区实施见缝增绿,完成微景观绿化工程45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率由“十二五”末的25%提升到32.6%,人均绿地占有量由3.9%增加到6.9%。
    点绿成金:林业产业前程似锦
    民以食为天,守着青山绿水喝“西北风”的事情,人民群众不会答应。
    要贯彻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示精神,就是要在生态建设中实现脱贫,坚持把生态脱贫作为攻坚深度贫困的主要抓手,让贫困户在造林增绿的过程中实现增收脱贫,确保在一个战场上打赢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
    兴县县长刘世庆说,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要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这是兴县积极探索生态建设的立足点和最终目标。为此,兴县在“绿”底色上做“生态+”的大文章,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刘世庆说,这是一条实实在在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针对大部分贫困群众的耕地都处在环境恶劣、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的山梁山坡,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兴县以十七个乡镇为依托,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了达到既“退得下”、又“稳得住”的目标,兴县因地制宜,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造林模式上,在耕地内优先设计栽植传统核桃经济林,同时注重发展文冠果、连翘、沙棘、油用牡丹等其它特色经济林,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后续产业;在弃耕地和荒山造林工程设计上,改变过去纯林栽植模式,科学设计栽植针阔混交的生态林,从根本上改变森林生态系统,创造出了许多好的经验。
    培育生态林,筑牢兴县大地的绿色屏障,栽下经济林,建起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在种植生态林的同时,兴县紧紧把山川秀美的“绿被子”和百姓致富的“钱袋子”联系在一起。孟家坪乡王家塔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提儿,就是退耕还林后种植经济林的受益者。201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王提儿退耕38亩,全部栽植优质核桃。他高兴地算了这样一笔账:目前,已领到第一年政策性补助19000元,五年共可领取退耕还林补助57000元,加上38亩核桃林的收入,稳定脱贫不是梦。像王提儿这样的贫困户,兴县共有6000多户,他们在给大地添绿的同时实现增收致富。
    护绿有方:增绿与增收实现双赢
    山野田畴人鼎沸,又是一年秋冬造林季。从10月份开始,兴县掀起植树造林的热潮,挖坑、扶苗、浇水,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在孟家坪乡白草沟村造林现场,只见周边三个造林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已经忙活了二十多天,大家有的挖坑,有的培土,一个个荒坡都披上了绿装,大大小小的山头被整理得平平整整,放眼望去,犹如一条条绿色的丝带,随风起舞。
    兴县在实施退耕还林的基础上,出台了优先贫困户参与造林专业合作社的政策,努力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将造林、护林、发展林果产业等建设任务直接安排到贫困户,提高其劳务收入。该县365个贫困村全部成立了造林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户1300多人参与植树造林。兴县绿之源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就是吸纳贫困户参与植树造林的合作社之一。该合作社负责人孙磊告诉记者,他的合作社共有135人,其中贫困户有109人,霜降后迎来的是今年最后一轮植树造林,预计栽种15万株刺槐。这样,通过这一轮植树,贫困户将增加至少2600元的收入。正在参与植树造林的王贵堂夫妇接过孙磊话茬高兴地说:“造林合作社是个好地方,我们夫妻一天的收入能达到200多元,粗略地算算,今年能有4万元收入,孩子上学、老人养老全部有保障了!”
    不光如此,在张家梁村,张家梁生态建设工程涉及440户1397人,其中贫困户90户316人。实施总面积6014亩,其中退耕还林2364亩,荒山造林3650亩。兴县林业局局长刘来迎表示,今年兴县的造林绿化任务是46.5万亩,到目前为止,已全部落地。通过春季造林雨季造林,已完成栽植任务38万亩,剩余的计划在秋季造林任务中完成。
    对于生态建设的积极探索,使兴县成为矗立在黄土高原的一座“绿色”丰碑,改变的不仅是绿色的外表,更令兴县的内核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合作社造林,农民真正成了山林主人,造林、营林、护林积极性空前高涨。不少群众感慨地说,以前种庄稼靠天吃饭,一年下来没多少收成,现在植树造林,那就是造富。兴县实施生态扶贫以来,百姓们学好科技、管好山林、发家致富蔚然成风,在播绿造绿的过程中,生态文明的种子同时“种”进人们的心田,良好社会氛围初步形成。
    兴县县委书记梁志锋说:“近年来,我们在加快推进经济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把造林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并将保护生态与脱贫攻坚紧密相连,使兴县山川大地实现由黄到绿,兴县人民的钱袋子由瘪到鼓的历史性转变,经济、社会效益初现。在未来,我们将大力推进生态保护脱贫、特色产业脱贫,不断提高生态扶贫精准脱贫成效,同步小康未来可期!”(来源:吕梁日报  记者 阮兴时 通讯员 白旭平)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