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英雄晋绥 浩气长存”系列报道(二)

发布日期:2019-04-11 12:53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车瑞金
青山处处埋忠骨 晋绥盛开英雄花
 
兴县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
士兵肃立
    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翠柏苍松,堪慰逝后英灵。又一个清明节临近,时刻牵挂晋绥革命老区的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晋绥儿女们,将再次回到第二故乡,与吕梁军分区,吕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中共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中共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中共离石区委、区人民政府,中共方山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共同为新近收迁回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的散葬烈士遗骸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同时举行“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墓”揭幕、遗物安放以及“晋绥革命烈士事迹展室”开馆仪式。
  牺牲是一个强大国家和优秀民族不可缺少的血性根脉,崇尚英雄则是一个民族崛起必须拥有的价值取向与自强情怀。80多年过去了,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牺牲的英烈们终于回家了,他们在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重新集结,遥望祖国巨变,追忆往日峥嵘,鞭策后辈奋进……
  军地携手建陵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贺龙与关向应按党中央指示,率领一二〇师挺进晋西北,在兴县建立了晋绥革命根据地。这处根据地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阻敌西进、屏障陕甘、拱卫延安,构建起保卫党中央的前卫阵地,成为延安与敌后各抗日根据地以及北平、天津联系的交通枢纽和重要通道,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全中国的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
  8年抗战,发生在兴县抗击日寇的大小战斗达200余次,毙伤日伪军近3000人,有2200多名八路军官兵血洒疆场、为国捐躯。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兴县大地,烈士的遗骸遍及兴县的山野沟壑,烈士的忠魂飘荡在兴县的山山水水。
  妥善收迁安葬散葬烈士,一直是吕梁军民心头的一件大事。从2004年起,兴县就开始做这项工作,但因兴县属于国定贫困县,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仅对相对集中的一些墓地进行了维护,断断续续收迁了64位散葬烈士遗骨。
  “散葬烈士收迁、陵园建设不能再拖了,否则我们既对不起英烈,也对不起后人。”这是2011年初中共兴县县委的一次专题会议上,时任县委书记郭颖说的一句话。这次会议决定,为散葬在兴县境内的晋绥抗战烈士新建陵园,重修墓冢,竖立墓碑,把县域内的散葬烈士尽数迁至陵园。
  县领导亲自牵头,抽调人武部、民政局、档案馆、烈士陵园管理处人员组成收迁安葬工作组,多次召开协调会议,对墓地查证、遗骨挖掘、陵园建设等各项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为了给烈士们选个最好的墓地,工作人员跑遍了全县17个乡镇的山坳峁梁,经反复筛选,综合考量,最终选定了兴县东会乡寨上村凤凰岭下的一块坡地。凤凰岭属于黑茶山余脉,环绕湫水河,前临阳坡水库,毗邻“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四·八’烈士纪念馆”,交通便利,是修建陵园、安葬烈士的理想之地。
  修建晋绥革命烈士陵园受到各级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国家民政部、发改委下拨500万元专项经费;山西省下拨400万元配套经费。中共吕梁市委召开“议军”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晋绥烈士陵园建设和烈士散葬遗骨收迁安葬工作,并下拨100万元专项经费。吕梁军分区积极组织官兵和民兵参与陵园建设和迁葬工作,并两次动员官兵捐款24.9万元。吕梁市民政局多方协调,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帮助。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为陵园建设争取到上级1000万元资金支持,并为陵园绿化工程捐款200余万元。兴县东会乡寨上村群众,自觉迁移了征地内的30座祖坟;涉及征用土地的群众积极配合,主动减少补偿费用。用村民的话说,大家少得了一点钱,但能为烈士们做点事,这辈子也值了!
  让烈士用热血浇灌的英雄之花在晋绥大地上常开常艳、永放异彩,让烈士用生命铸就的历史丰碑流芳百世、光照千秋。一场修建晋绥革命烈士陵园、收迁散葬烈士遗骨的战斗在吕梁山上打响。
  同力协契寻遗骨
  为了准确掌握散葬烈士的信息,让每一位烈士都能收迁安葬陵园,兴县专门抽调人武部、民政局、烈士陵园管理处和乡镇干部组成烈士信息普查组和遗骨收迁组,利用省内外媒体广泛征集线索,多方查阅相关资料,走访当年参战的老八路,拜访当年参与掩埋烈士的老人,聘请专业人员探测鉴定墓地,短时间内就收集到了大量的重要线索和资料。
  从春到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收迁人员按照掌握的墓地线索,在烈日下群山间一块一块寻找,一处一处排查,一遍一遍挖掘。
  “不遗漏一块烈士遗骨,不损坏一件烈士遗物”,这是迁葬中定下的铁规矩。迁葬施工中,收迁人员对墓穴中取出的每一块砖石、木板、衣物碎片,都要仔细辨认,详细记载。烈士遗骨找到后,收迁人员按照资料记载与墓地烈士人数相符,衣物与烈士身份相符的收迁要求,把资料记载、群众回忆、出土遗物进行一一比对,力求精准确定烈士身份。
  用于装殓烈士遗骨的棺柩都是选用上等的木材,专门制作,精细打磨,并在每个棺柩上雕刻了一个红五星。烈士遗骨按战斗名称分类安葬,原来是合葬的,依然合葬,原来是单葬的,还是单葬,一人一棺一墓。
  寻找烈士遗骨异常困难。有时根据记载、老乡回忆和仪器探测有墓穴,可是挖开后却是空冢。有的烈士墓地非常偏僻,来回要走五六个小时,收迁人员就支起帐篷,日夜奋战,直到把烈士遗骨全部收迁起来。有时在深山旷野,收迁人员饿了吃点干粮,渴了喝口河水,困了就躺在墓旁与烈士为伴歇息。有的烈士墓地因雨水冲刷和山体滑坡等原因,处在陡峭的山坡上,收迁人员就腰系绳索吊着寻找挖掘。
  为烈士寻骨,收迁人员的心头萦绕着一种悲怆之情。
  收迁胡家沟烈士让大家遗憾。经查,1944年10月,兴县胡家沟村附近发生过战斗,第一二〇师警卫连牺牲的8名战士掩埋在这里。当年参与掩埋的两位老人指认的掩埋地是一片玉米地,确定方位后开始探测、挖掘。在两米多高的玉米地里,收迁人员挖了好几个地点都没有发现烈士遗骨。后来向村民了解,这里原来是一片缓坡地,上世纪70年代搞农田水利建设时,挖出的烈士遗骨又被村民重新移位埋在地下三四米深处,现在已变成一片平地,具体方位谁也说不清了。收迁人员只能无功而返,极为遗憾。
  收迁枣林坡八路军营长让大家感动。兴县贺家会乡枣林坡村附近掩埋着一位八路军营长。收迁人员驱车50多公里来到枣林坡村,在村支书的带领下,进了一户农家,院内七十多岁的大娘知道收迁人员的来意后,当即给地里干活的老伴拨通手机,收迁人员一问八路军营长掩埋地的事,对方说知道这事,愿意带收迁人员去烈士墓地。中午时分老人回来了,他告诉大家,营长的事他知道,孩童时去沟里玩耍时还见过坟头上的木牌,名字记不清了。这时,村支书又请来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告诉收迁人员,这位营长是哪年牺牲的忘了,当时,营长带一队人员在枣林坡村北的一座山头上拿望远镜观察时,被对面日军阵地射出的子弹击中牺性。吃过中午饭,两位老人与收迁人员爬山越岭走了五六里山路,来到一条二十米多宽的沟谷里。按照老人指点,收迁人员挖了好几处地点,终于在一处土坡上,找到了营长的遗骨。两位老人不顾年迈体弱、山路崎岖,帮助寻找收迁烈士遗骨的举动,深深地感动了大家。
  收迁孙家庄山洞内烈士让大家心痛。孙家庄村附近的山梁上有两个山洞,这是当年八路军第三五八旅伤员的隐藏地,伤员们因日军连续“扫荡”得不到补给而牺牲在山洞内,后来被放羊的老乡发现。2016年3月,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收迁人员来到两个山洞里。70多年了,山洞依在,洞顶垮塌的土块已将洞口封闭。挖开土块后,不完整的烈士遗骨露了出来,草垫依然铺在身下,遗骨已是七零八落。收迁人员小心翼翼地收捡遗骨,最终以头颅数确定了14位无名烈士。
  ……
  收迁安葬烈士遗骨的每一个故事,让我们仿佛从历史的深处听到了金戈铁马的回声,它时时昭示我们,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曾经的过去。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