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寻亲路上(4)--寻找北京市房山籍烈士(04月19日)
- 喜栽扶贫树苗(二)(04月17日)
- 六十甲子经历(2)(04月17日)
- 六十甲子经历(1)(04月13日)
- 不 灭(04月13日)
- 盼望早日修复《晋绥日报》旧址(04月10日)
- 晋绥老前辈樊建德、叶行子女向烈士陵园捐赠松柏(04月05日)
- 喜载扶贫果树苗(一)(04月01日)
- 李先念之女李小林在兴县调研考察慰问(04月01日)
- 父亲骨子里有桑植人的侠肝义胆(03月30日)
霍州——千佛崖
发布日期:2015-06-08 11:29 来源:新华网——山西频道

▲千佛崖
崖面东西宽5.2米,南北长12.3米,总占地面积640平方米。 千佛崖现存有唐长庆二年(822)、明正德五年(1510)铭文,从铭文中可以断定千佛崖始创于唐代。从千佛崖雕刻的时间和艺术上看,唐代石刻是一个鼎盛时期。题记历史说明它从崇佛祀佛的唐代开始雕凿,后又历经漫漫七百年间的续刻,不知经过了多少民间雕刻艺术家的鬼斧神工遂形成今之规模。在整座群雕中,最大的一尊大佛高5.5米,为唐长庆年间雕刻,是千佛崖石刻群体中的主佛。这座大佛,慈眉善目,两眼平视,体态丰满,神情关注,以它智慧的目光,注视着人世间的芸芸众生。其造形端庄、丰润,线条清晰,充分体现了唐代追求丰满圆润的艺术风格。其余小佛或为三躯一龛(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或一佛四菩萨,或一佛一龛,或坐或立。神态或慈祥,或虔诚,或天真,或喜悦……丰富生动,栩栩如生,无一雷同。千佛崖造像艺术有着明显的民俗化趋势,“以形写神”,“神形兼备”,既富于写实又兼收并蓄了民间艺术中想像丰富、生动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民间佛教造像艺术的独创精神和我国古代历代雕刻艺术在吸取外来文化时表现出的艺术民族化的独特风格。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