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沁县——大鼓三曲

发布日期:2015-07-24 09:36       来源:沁县政府网

▲大鼓三曲
  《大鼓三曲》是流传在沁县境内最古老的一种民间音乐曲牌。据老艺人讲,早在(清)光绪年前居住在松村乡康公村的王石成、王八斤兄弟俩的音乐团就会吹奏这一曲牌。当时称音乐是打鼓的(也叫钱行家)这一曲牌大都在庙会祭典或办丧事中吹奏,曲调委婉流畅,从始至终鼓点不断,很有特色。
  《大鼓三曲》是由三个小曲组成,在三段小曲前有二段前奏叫边二拍,连三拍节奏由缓到快,逐渐行成节奏明快,委婉流畅的节奏。二段前奏引出一曲、二曲、三曲。整个曲子由粗细两只唢呐合奏,粗唢呐按谱规范吹奏,而细唢呐则比粗唢呐高八度,听起来圆滑、跳跃、粗细唢呐和起声来非常好听,另整个曲子吹奏过程,鼓点不断,很有特色。
  《大鼓三曲》主要乐器,⑴吹奏类:粗乐唢呐也就是低音唢呐细乐唢呐(高音唢呐)过去用A调(1号)现用G调(2号);⑵打击类:小鼓1只,小钗,大钗,大小锣各个;⑶笙;⑷演奏专用服饰。
  《大鼓三曲》形成以来,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经过120多年的发展,形成以下特征:伴随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形成的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古庙会的大型祭祀活动,具有庙堂音乐特征。在民间丧事活动中,形成参与礼俗活动的程序特征。《大鼓三曲》,主要以粗细唢呐合奏,鼓、钗齐用从而构成稀有性特征。
  《大鼓三曲》是上党地区唯一的一种民间吹打曲牌,对它抢救,保护的价值有两点:学术价值,大鼓三曲在民间吹打乐,实属罕见的曲谱。大鼓三曲作为一种民间吹打乐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变革,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特别丧事从简,曲牌展示日益减少;一些颇有造诣的吹打手因年事已高相继谢世,有些技艺难以传承;对它保护有助于民间音乐的发展和推动。实用价值,抢救保护“大鼓三曲”对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提高,对传统吹打乐的兴趣愈来愈淡漠,参加演奏活动愈来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