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亲路上(4)--寻找北京市房山籍烈士(04月19日)
- 喜栽扶贫树苗(二)(04月17日)
- 六十甲子经历(2)(04月17日)
- 六十甲子经历(1)(04月13日)
- 不 灭(04月13日)
- 盼望早日修复《晋绥日报》旧址(04月10日)
- 晋绥老前辈樊建德、叶行子女向烈士陵园捐赠松柏(04月05日)
- 喜载扶贫果树苗(一)(04月01日)
- 李先念之女李小林在兴县调研考察慰问(04月01日)
- 父亲骨子里有桑植人的侠肝义胆(03月30日)
沁源秧歌
发布日期:2015-07-24 10:36 来源:沁源县政府网
1939年,中共地下党员胡风之为宣传抗日创办了“农民夜校”。为了招集群众、掩护活动,组织了一批沁源秧歌爱好者组成闹票性质的“绿茵剧团”,进入夜校,锣鼓一响,先唱秧歌后讲话,吸引了大批群众参加。为了鼓舞实行“空室清野”而转移到山沟的老百姓的士气,同时为配合形势宣传抗日的需要,抗日政府将流散的秧歌艺人集中起来成立了沁源“难民剧团”。当年底,在乌木沟正式命名为“沁源县绿茵剧团”。
沁源秧歌形式短小活泼,表演自然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虽然曲调比较简单,但真切感人,柔和细腻,委婉动听,善于表现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200多个曲调中,经常演唱的有40多种,如《卖芫荽》、《观灯》、《摸牌》、《小二姐梦梦》、《开花调》、《梳妆台》、《卖樱桃》等。这些曲调具有不同的性能,如《卖芫荽》曲调明快,宜于表现豪放、爽朗的情感;《大哭妻》则长于表达悲愤的情绪;大小《观灯》,曲调欢快,善于表达高兴喜悦的心情。
沁源秧歌的音乐属多调式民歌体。它的曲调大部分是四句为一个乐段。但也有两句和三句半的,如《小白菜》、《游河湾》等。另外,还有属于散板形式的,如《大哭妻》等。从前乐句或乐段之间并无过门,只是在每四句之间用打击乐衔接。后来经过戏剧音乐工作者的努力,在每个乐句或乐段之间又适当地增加了一些伴奏过门。沁源秧歌原来只有打击乐,搬上舞台后,才加进了弦乐,用的是板胡、二胡、三弦、笛子等。近年来,由于广大戏剧工作者的不断改进,又加进了扬琴、琵琶、中阮、小提琴、大提琴以及小号、园号等乐器。打击乐则用板鼓、小锣、大锣、镲等,逐渐完善了一个独立剧种伴奏的需要。沁源秧歌直接来自民间歌舞,在表演上没有严格的程式化的动作,它生动活泼,朴实自然,具有边歌边舞的特点,但基本上遵循的还是戏曲的表演方法。它不但能演以百姓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古装戏,而且更善于演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