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亲路上(4)--寻找北京市房山籍烈士(04月19日)
- 喜栽扶贫树苗(二)(04月17日)
- 六十甲子经历(2)(04月17日)
- 六十甲子经历(1)(04月13日)
- 不 灭(04月13日)
- 盼望早日修复《晋绥日报》旧址(04月10日)
- 晋绥老前辈樊建德、叶行子女向烈士陵园捐赠松柏(04月05日)
- 喜载扶贫果树苗(一)(04月01日)
- 李先念之女李小林在兴县调研考察慰问(04月01日)
- 父亲骨子里有桑植人的侠肝义胆(03月30日)
平定迓鼓
发布日期:2015-08-12 10:37 来源:平定县政府网
平定文迓鼓
文迓鼓亦称“花迓鼓”。称为“文迓鼓”,是由于她突出了说唱,可以表演故事,并与“武迓鼓”对称故名;称为“花迓鼓”,是因为她有扇、有舞、有歌唱,富有民间小花戏特色而故名。文迓鼓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于她是集唱、击、念、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清末文迓鼓的基本形态—4个角色,老太婆(打鼓、镲)、小丑(说的)、姑娘(持扇、唱迓鼓调)、另一人打锣并亦插打浑,说白唱和。在表演上突出丑角说浑话,出洋相,见几说见,逗乐取笑;颇有一番热闹红火的浓烈气氛。这时的文迓鼓唱词、道白,仍留有明杂剧的些许风格或痕迹。流传下来较古的剧目只有《盼五更》(元明时期)和《表古人》人。
文迓鼓不能像武迓鼓一样列为迎神仪仗。固其有说有唱,插科打诨、取笑逗乐欠严肃,且见几说几,甚或杂含污浊之词之故;但她仍可以出现在上会游行表演行列之中。
在漫长的岁月中,民间艺人对文迓鼓不断地进行改革,使她在艺术上更加完美而富生命力。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交,文迓鼓演员已由4人增至8人(角色有老太婆、小丑各1人,姑娘2人,击锣、镲者各2人),并加入“套八宝”走场。出现了《小姑贤》、《后老婆》、《送闺女》等反映农民生活和民间故事题材的剧目。迓鼓队伍逐渐增多,流布范围也不断扩大。
新中国成立后,文迓鼓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剧目题材和内容更加丰富。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加进了集体舞蹈场面,表演人数由8人增至12人(甚至更多),持挎鼓青年男女演员多到16人(至少8人),其余演员持大铙、大钹、云锣、小镲、狗娃等器乐和彩扇(舞台正中还有一面大小鼓、两旁并侍有铙、钹各1至2副)。亦唱、亦舞、乐念、亦击、亦演阵,演员手中的扇子变换着各种画面和造型,与最初那种小打小闹已大不一样,舞台效果产生了质的变化。其特点是—欢歌跳舞,鼓乐齐鸣,气势雄伟,阵势庞大,不拘一格,紧跟形势,随意变化,带有强烈的宣传性和庆祝性色彩。常被作为一个晚会的开场或结尾。
平定武迓鼓
1991年2月和8月,县文化局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先后两次在同意煤矿对平定武迓鼓进行加工排导。从鼓点、曲牌、舞蹈阵法、服装道具等方面都作了较为系统地改造与创新,使其更具地方特色,更富时代气息,在艺术上更趋完美统一。
通过重新编排,平定武迓鼓的表演时间为8分钟,着力表现北宋末年朱仝上梁山的故事,分迎敌、继敌、破敌、祝捷4部分,演员43人(即一帅二将四十兵卒),打击乐器种43件(一面大音鼓、十八面小音鼓、四饶、四钹、四副小镲、四面银锣和八面云锣),音乐上对“流水”、“头回”、“二回”、“三回”、“座弯”、“狗相咬”、“杀四门”和“大鼓梢”等8个曲牌、鼓段进行了再创作使其融会贯通,浑然一体。整个表演内涵丰富,铿锵有力,结构严谨,节奏明快,阵容壮观,气势宏伟。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艺术表现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升华。平定武迓鼓在多次演出中,深得省内外有关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曾荣获山西省民间广场艺术大赛一等奖和录像大赛二等然,山西省国际锣鼓节暨中国第二届民间艺术节金奖。
丑迓鼓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