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晋绥民俗 » 民歌戏曲 »

灵丘罗罗腔

发布日期:2016-03-03 13:33       来源:太原日报
  罗罗腔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流传于山西省北部的灵丘县及其周边的浑源县、应县、繁峙县和河北省阜平县的部分地区。罗罗腔因其唱腔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行进十分流畅,故颇为当地群众所喜爱。

罗罗腔演出剧照
    ■起源与沿革   
    关于罗罗腔的源流现在没有定论。有的认为罗罗腔系由弋阳腔演变而成,在清代初叶即已形成。古弋阳腔最大的演唱特点是干唱,后场帮腔,即一人前台歌唱,众人后台帮合,和以哟哟罗罗之声。据灵丘县罗罗腔剧团的老艺人们说,罗罗腔原来就是一人前台演唱,众人后台合唱罗罗之声,所以叫罗罗腔,后来逐渐发展,去掉众人后台帮唱,仅以乐器伴和尾腔和过门;有的则认为罗罗腔实即北曲中【耍孩儿】调,【耍孩儿】在元代北曲中或名【魔合罗】,罗罗实为魔合罗之音变,娃娃与罗罗同为【耍孩儿】调的另称,其区别是娃娃或用乐器托腔,罗罗腔则唱时不托腔,只用唢呐吹奏过门。若依次说,罗罗腔的形成上限至少在明代中叶;还有一种说法是罗罗腔源出于北方弦索腔。弦索腔兴起于中原的河南、山东地区,它是在民间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源流则是明代以来所流传的各种小曲如 【山坡羊】、【琐南枝】、【傍妆台】等。
    罗罗腔的起源虽然说法不一,但到清代中叶,特别是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罗罗腔已发展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剧种。在当时的官方演出中占有一席之地,曾经同花部的京戏、梆子戏等剧种一起,与雅部的昆剧争雄。
    清末,罗罗腔渐呈衰势。到19世纪60年代,罗罗腔的流布范围只剩下山西省的灵丘县、浑源县、应县、繁峙县和河北省的唐县、阜平县等一小片天地了。
    民国年间,所剩无几的罗罗腔流布地区是梆子戏的天下,罗罗腔的演出活动更是举步维艰,罗罗腔除在庙戏、愿戏中有习惯性演出外,其他演出就比较少了牞而罗罗腔艺人们为了糊口,常与“丝弦”、“老调”、“弦子腔”等北方弦索系统的剧种合台演出,逐渐融到了其他剧种中去。这一时期,罗罗腔与“梆子”、“皮黄”等大剧种在艺术竞争中处于劣势,但是它有赖于民间传统的演出习俗,仍能保留部分较为固定的演出台口,就山西省晋北一带而言,大同市西南方有些村庄,每年都有罗罗腔固定演出的台口,繁峙县沙河以东部分村庄,不论一年内唱几台其他剧种的戏,都不算正戏,只有唱罗罗腔才算正戏,应县不少村庄,男婚女嫁时,婆家和娘家一般都要请乐手把罗罗腔的 【彩腔娃子】吹奏一番,以图吉庆。

灵丘罗罗腔《描金柜》演出剧照
    ■唱腔与音乐   
    灵丘罗罗腔的唱腔很多,相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哈哈”,但大部分均已失传。流传至今的计有 【数词】、【甩板】、【流水】、【山坡羊】、【歌南子】、【凤绞龙】、【起腔】、【赶板】、【垛腔】、【哭腔】、【散板】、【糜子】、【娃子腔】、【彩腔】、【跪柱香】等。罗罗腔的演唱属联曲体的形式,这种联曲体并不是元明的南北曲,而是各种俚曲小调的联络运用。它虽然有 【干板】、【甩板】、【流水】、【起腔】、【跺腔】等,但它们调式不同,相互之间很少自然联系。因此,结构不成板腔体系,只能说它的个别唱腔是以不完备的板腔体形式出现的。
    就其曲式、调性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以【数词】为主,包括【甩板】、【哭腔】、【流水】、【起腔】、【赶板】、【糜子】、【垛子】等,均属宫调式,演唱时定为A调,具有节奏明快、旋律清爽、委婉流畅的特点,善于抒情。
    第二类以【娃子腔】为主,包括“彩腔”、“跪柱香”等,均属徵调式,演唱时定为D调。具有活泼、风趣、热闹之特点,旋律跳动性较大,适合表现喜悦之情。
    灵丘罗罗腔的演唱,吐字清晰,说唱性较强,真假声结合使用。假声的运用,常以高八度的“背宫音”用于句尾,形成它独特的演唱风格。演员在行腔运调上多无严格的行当之分,仅 【数词】一类曲调有男女同调不同腔之别;而【娃子腔】一类曲调则纯系男女同腔同调。
    伴奏乐器有文场、武场之分。武场乐器有鼓板、磕板、铙、钹、小钗、手锣、堂锣。配合动作所用锣鼓点,与山西北路梆子的锣鼓点基本相同,连接唱腔部分的锣鼓点则为自己独有。文场乐器有小板胡、曲笛、三弦、海笛、笙等。建国后加进了二胡、中阮、大提琴、扬琴等,但仍以板胡和笛子为主。板胡在伴奏【娃子腔】系统的唱腔时,指法特殊,拉“1”音不从外弦取音,而用左手第五指在里弦上取音。否则就奏不出【娃子腔】的固有特色。
灵丘罗罗腔《描金柜》演出剧照
 
    ■剧目与特色   
    灵丘罗罗腔角色行当分生、旦、净、末、丑。表演上讲究“四功五法”,表演程式如“起霸”、“走边”、“趟马”、“登殿”、“坐帐”等也都规范成套。此外还从山西北路梆子吸收了走“花梆子”的步法。罗罗腔剧目的唱词格式是和它的曲调相配合的,一般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配【数词】系统之曲调的唱词,这类唱词大多是七字句或十字句,上下两句搭配组合,有时也出现八字句、九字句,或十字句以上的句子。另一类是配【娃子腔】系统之曲调的唱词,这类唱词大多与【数词】的唱词结构相似,此外,还有以两个三三式的六字句为上句,再配一个七字句为下句的,艺人们称其为“三条腿”唱词。
    在唱腔上,因为乐队不托腔伴奏,这就使演员在演唱时有了较大的自由,唱词处理根据剧情的需要和当时的演出气氛,以及演员自身的条件,能说能唱,节奏掌握可快可慢,音量控制随大随小,演员演唱时,行腔吐字显得格外清楚,从整体效果来看,颇有说唱艺术的诸般特色。
    灵丘罗罗腔的传统剧目很多,这些剧目题材广阔,通俗易懂,故事性一般较强,反映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状况:既有帝王将相忠奸斗争的宫廷戏,也有军事战争的蟒靠戏,还有描写庶民百姓悲欢离合的生活故事戏,及公案戏、神话戏、爱情戏等。这些戏多数取材于古典小说和民间传说,它以劳动人民朴素的思想感情歌颂了忠臣、良将、清官、义士和劳动人民的忠贞爱情,揭露和鞭笞了奸佞权贵和贪官污吏,剧目中寄托了人民的美好愿望。不用讳言,剧目中也夹杂着愚忠愚效、因果报应、荒诞迷信的成分。灵丘罗罗腔的传统剧目大多失传。今仅存有《邯郸会》、《水牛阵》、《伍子胥过江》、《淤泥河》、《苟家滩》、《罗通扫北》、《铁冠图》、《三山岭》、《描金柜》、《金铃记》、《三下阴》、《吊煤山》、《打鸟》、《小二姐做梦》等四十余个。其中《描金柜》和《小二姐做梦》最能代表本剧种特色。
灵丘罗罗腔《描金柜》演出剧照
    ■传承与现状   
    灵丘罗罗腔的演员中,以活动于清末民初的雷有旦最有名,他的唱腔优美,表演细腻,功底深厚,60岁时踩跷扮演《卖绒花》和《天飞闸》中的小旦,台步轻盈,不减当年。他的弟子孙德有,唱做并佳,1961年他凭记忆,口传下十多个传统剧目。
    建国后较著名的演员有张翠花(艺名小毛毛旦)、王彦云、王自谦等。张翠花艺术全面,以做功细腻著称。王彦云工小旦兼青衣,在《小二姐做梦》中,她分别表演八个性别、年龄、身份、性格不同的人物,时而男,时而女,时而老,时而少,各尽其妙。王自谦,工丑角,曾在现代戏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些人物形象,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孔明,《两块六》中的大爷,《赤叶河》中的王大富等。琴师张鸿绪和雷有旦是同代人,1960年灵丘罗罗腔剧团成立时,已年近八旬,双目失明,两耳皆聋,但仍克服了种种困难,把罗罗腔主奏乐器板胡的特殊演奏方法传给后辈。
    1958年,晋北地区举行群众文艺调演,灵丘县王庄公社以罗罗腔传统剧目《描金柜》参赛,引起了省、地、县各级领导的重视,灵丘县人民政府遂采取措施,抽调干部、邀集艺人、招收学员,筹建罗罗腔专业剧团。1959年,招收了第一批罗罗腔学员。1960年,正式成立了专业性罗罗腔演出团体———灵丘县罗罗腔剧团,并抽调戏曲工作者多人,对罗罗腔的传统唱腔和剧目进行了挖掘、整理,精排了《小二姐做梦》、《描金柜》、《打鸟》等大小不同的几个较优秀的传统剧目。鉴于罗罗腔的唱腔音乐明快、活泼,说唱性强,适于表现生活小戏和搬演现代剧目,因此,剧团从1963年开始,陆续排演了《夺印》、《赤叶河》、《小二黑结婚》、《两块六》、《塞上新图》等多部现代戏,多次参加了山西省戏剧调演,较好地保留了这一古老剧种。
    现今,大同市灵丘县的罗罗腔剧团是全国仅存的一个罗罗腔专业剧团,可算是“天下独一团”了。     
  链接:罗罗腔是个比较古老的剧种。清代初叶,是我国戏曲声腔复杂多变、各种地方戏蜂起的年代。据清朝康熙年间戏剧家刘廷玑著《在园杂志》中记载:“……近今且变弋阳腔为四平腔、京腔、卫腔,甚至等而下之为梆子腔、乱弹腔、巫娘腔、唢呐腔、罗罗腔矣,愈趋愈卑,新奇迭出……”可见,罗罗腔是由弋阳腔演变而来的,其形成年代应该是在康熙以前。
(本站编辑: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