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亲路上(4)--寻找北京市房山籍烈士(04月19日)
- 喜栽扶贫树苗(二)(04月17日)
- 六十甲子经历(2)(04月17日)
- 六十甲子经历(1)(04月13日)
- 不 灭(04月13日)
- 盼望早日修复《晋绥日报》旧址(04月10日)
- 晋绥老前辈樊建德、叶行子女向烈士陵园捐赠松柏(04月05日)
- 喜载扶贫果树苗(一)(04月01日)
- 李先念之女李小林在兴县调研考察慰问(04月01日)
- 父亲骨子里有桑植人的侠肝义胆(03月30日)
襄垣鼓书
发布日期:2016-03-07 11:11 来源:太原日报
襄垣鼓书俗称“脚蹬梆”,主要流布于襄垣县及相邻的沁源、武乡、屯留等地,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在融汇了当地的“柳调”和“鼓儿词”的基础上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始称为“襄垣鼓书”。
襄垣县南丰沟村连氏宗祠的襄垣鼓书表演
发展过程
明末清初,襄垣农村出现了盲人占卜活动,常把卦词编成通俗易懂、合辙押韵的小段,并配以民间小调。乾隆年间,盲人开始用小平鼓伴奏,并把唱卦词的小调称为“鼓儿词”。道光年间,艺人史金星在说唱表演中吸收了当地道士的“化缘调”以及民间叫卖调,使鼓子词的唱腔更趋丰富。咸丰初年,鼓书艺人路永泉自编中、长篇书目,题材扩大为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了更好地表现书中的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他开始将地方戏曲上党梆子、上党落子、襄垣秧歌的元素糅入鼓书之中,形成了襄垣鼓书中夹唱其它剧种板腔的特点。之后,盲艺人苗喜来在原唱腔基础上创造了“悲板”和“抢班”。到清光绪年间,襄垣秧歌艺人田维把当时烟花柳歌女的歌调和民间小曲糅入,形成一种上下句反复说唱的唱法,手持一八角鼓在民间进行演出。由于其基本曲调来自烟花柳,此后人们便改称其为“莺歌柳”,俗称“柳调”,也称“八角鼓书”。其说唱内容多以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为主,逐步在上党地区流行开来。
民国初年,襄垣鼓书的板式得到进一步丰富,鼓书第五代传人段明在原有的紧、慢、悲、抢诸板的基础上创造出起板、二性、垛板、截板,还将抢板细分为慢抢、紧抢。与此同时,“柳调”的伴奏乐器由胡琴改为月琴,唱腔上出现了哭板、抢板、紧板,并与“鼓儿词”交流融汇,明眼艺人与盲艺人互相学习,逐步形成了今天的“襄垣鼓书”。
襄垣鼓书的大发展时期要数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襄垣县抗日政府组织5名盲艺人成立“盲人宣传小组”,同时组织明眼艺人成立了3个鼓书队。鼓书艺人们自编了几百个小段,开始了抗日救国宣传,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襄垣县南丰沟村连氏宗祠的襄垣鼓书表演
表演形式
襄垣鼓书是一种以唱为主的民间鼓书形式。襄垣鼓书通常为多人合作表演,其中作为演出掌板的鼓师手脚并用,一人可操作平板鼓、卦板、木鱼、脚梆、小锣、小镲、镗锣、脚打大锣等全套击乐。其余说唱者根据自身条件及内容情节,分行当进行说唱。或轮递说唱,或一领众和,或二人对唱,或众口齐唱;单人表演则表演者只操月琴自弹自演;两人表演则分持月琴和八角鼓自行伴奏说唱。襄垣鼓书的舞台动作方式通常以坐唱形式为主,也有站唱和走唱的形式。和其他同类鼓书相比,其表演方式尤其是演唱方式更为多样,几乎囊括了声乐中的各种唱法,不仅有独唱、对唱和轮唱,还有领唱、伴唱、齐唱、抢唱和帮腔等等,非常丰富。
襄垣鼓书传承人王俊川在表演
内容功能
襄垣鼓书的内容主要来自民间,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反映了当地丰富的民俗风情,如“愿书”、“神书”。凡当地有庙会、祝寿、满月、婚丧、暖房等等大事,襄垣鼓书都不可或缺。或助兴,或作仪式的重要环节。
襄垣鼓书不仅承载了当地人对于生活的认识、理想、愿望,而且大量蕴含着当地人的社会伦理与生活常识,所以,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方式,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民俗载体,起着教育村民、丰富他们精神生活的作用。
王俊川唯一的徒弟董海兰在表演
传承方式
襄垣鼓书艺术以师徒口口相传为主要传承方式,传授方式为单师传单徒,截至目前,共传9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襄垣鼓书艺人为保护和传承自身艺术,使用了一种称为“调诀”的独特行内“暗语”,俗称“调噱儿”。这是一种便于内部交流的特殊行话术语。
但是近些年来,襄垣鼓书面临着后继乏人、演出质量下降、演出活动减少的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使之更好地传承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章编辑:左丽)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