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亲路上(4)--寻找北京市房山籍烈士(04月19日)
- 喜栽扶贫树苗(二)(04月17日)
- 六十甲子经历(2)(04月17日)
- 六十甲子经历(1)(04月13日)
- 不 灭(04月13日)
- 盼望早日修复《晋绥日报》旧址(04月10日)
- 晋绥老前辈樊建德、叶行子女向烈士陵园捐赠松柏(04月05日)
- 喜载扶贫果树苗(一)(04月01日)
- 李先念之女李小林在兴县调研考察慰问(04月01日)
- 父亲骨子里有桑植人的侠肝义胆(03月30日)
晋北鼓吹
发布日期:2016-03-08 10:21 来源:太原日报
山西的鼓吹乐,班社林立,遍布全省,是流布最广的一个乐种。晋北鼓吹主要分布于我省忻州、阳高、五台等地,是以唢呐、笙、管等吹奏乐器和锣、鼓、铙、镲等打击乐器共同组合而成的一种民乐合奏形式。
发展
晋北鼓吹起始于秦末汉初,初为仪仗壮威之乐,后被引入军中,继为宫廷大典与娱乐之用,也用于帝王将相丧葬与宗庙祭祀。晋北鼓吹的乐器组成经过了三个阶段:在秦汉至魏晋时期,基本上是胡笳、短箫、横吹;南北朝至唐宋,胡笳被淘汰,箫笛有了改进,特别是有了笙的加入,在音域、音质、音色、表现力等方面有了丰富和发展。金元至明清,唢呐加入并在民间流行,成为了主奏乐器。在吹奏过程中,善于模拟人的语言、声调和笑哭声及戏曲人物的唱腔等,并善于在合奏中以各种不同的调门和吹管乐器相配合,发挥各自的特长,形成各声部间在音色、音区、节奏等方面的对比和结合,从而使不到10人的小型吹打乐队演奏得有声有色,形成八音和谐的音响效果。
演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唢呐的加入使晋北鼓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许多流传很广的优秀曲目都是由于唢呐的吹奏而来的。其主要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配以笙、管子、口哨、哑腔。演奏均以小集体出现,俗称班子,由6至8人组成,俗称“七紧八慢九消停”,艺人大多为一专多能,吹唢呐的不仅能吹管子,还能吹笙、掌鼓板。晋北鼓吹的吹打艺人多为世家,他们有着高超的技艺和过硬的功夫,如吹唢呐和管子,技艺在嘴上和手上,调性、音高、音色、强弱、快慢、节奏、情感,完全靠唇舌颚喉对气息的运用和指法技巧。
曲目
晋北鼓吹曲目丰富,既有大量多姿多彩的喜庆曲目和抒情曲目,又有不少深沉而悲苦的哀怨祭悼曲目。其曲目大致可分为四类:社火曲牌、戏曲唱腔、民间小调、庙堂乐曲。社火曲牌以《大得胜》为代表,这是一首古“军中乐”,描写军队出征得胜归来的情景,整个乐曲欢快明亮,令人振奋。戏曲唱腔以唱段为中心,根据剧情吹奏出各种角色。民间小调以当地的民间小曲和二人台为主。在晋北鼓吹中,最为著名的是《八大套》,它因有八首套曲而得名,包含了许多唐宋元明遗音,全曲共八套69个曲子,曲调来源主要是民间器乐曲,也有一部分来自五台山的庙堂音乐和当地的民间歌曲。
传承
就传承而言,和我省其他的民间器乐班社一样,晋北鼓吹的传承也是以祖传班社为主,以拜师学艺的师徒班社为辅。艺人从小搭班,在父辈或师傅的严格管教下,采用先易后难、“围着桌子转”的传统教学法,边实践、边锻炼,起早贪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日积月累地逐步磨练而成。由于演奏的艺人、班社不同,同一首曲牌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异,艺人口语称“死曲活吹”。村里的艺人们自由组成鼓吹班社,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吹打,主要服务于当地红白喜事、节日庆典。近年来这种班社发展很快,仅忻州就有几百家,成为谋生致富的一种方式。忻府区解原镇解原村村民卢补良,2006年获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远近闻名的优秀鼓吹艺人,经常带领自己的班社外出表演,还多次到北京汇报演出。他潜心挖掘、整理传统曲目《八大套》,不仅授徒30余人,而且被忻州师范学院聘为客座教授,通过教育机构传授民间音乐知识和技艺。
现在,晋北鼓吹演变成为一种民间吹打乐“八音会”,被广泛用于求神祈雨、祈福禳灾、庆丰收、庆开业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中,是和当地民俗活动结合得最紧密的一个乐类。
(本站编辑:左丽)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