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亲路上(4)--寻找北京市房山籍烈士(04月19日)
- 喜栽扶贫树苗(二)(04月17日)
- 六十甲子经历(2)(04月17日)
- 六十甲子经历(1)(04月13日)
- 不 灭(04月13日)
- 盼望早日修复《晋绥日报》旧址(04月10日)
- 晋绥老前辈樊建德、叶行子女向烈士陵园捐赠松柏(04月05日)
- 喜载扶贫果树苗(一)(04月01日)
- 李先念之女李小林在兴县调研考察慰问(04月01日)
- 父亲骨子里有桑植人的侠肝义胆(03月30日)
汾阳地秧歌
发布日期:2016-03-08 11:43 来源:太原日报
汾阳地秧歌是流传在我省汾阳一带的民间艺术,是一种广场性民间歌舞艺术,因相邻的孝义市也有部分地区遗存,民间统称为“汾孝地秧歌”或 “汾孝秧歌”,是当地社火、集会、迎送、庆祝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表演形式。
●形式
清康熙《汾阳县志》载:“立春先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里人行户装渔樵耕读,伶人为抵角诸戏剧,充十二行,各执事前导。结彩为楼,城关乡镇老幼男女皆聚观焉。至立春日,官吏各执彩杖,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意,造小春牛送缙绅家,谓送春。”据老艺人讲,初时的地秧歌,人们只是围成圆圈敲打锣鼓,当时叫“捣秧歌”。
汾阳地秧歌不仅在街头、广场和舞台演出,还走村串户为住户演出。主要形式有:告庙祭神、排街、掏场子、过街板。告庙祭神的主要内容是祈祷神灵保佑,在寺庙院中进行首场演出。排街主要是秧歌手走街串户给村中德高望众之户、缙绅之家、对村里有贡献的人家拜年贺喜等。表演时不管走到谁家门口,都要停下来唱上几段秧歌。各家各户为讨吉利,都要准备烟茶糖酒酬谢唱秧歌者,当地人称“排街”。掏场子指秧歌队在平整场地表演各种套路。
汾阳地秧歌表演套路非常丰富,有“一条龙单引”、“两条龙双引”等70多种套路。过街板有专门的唱手,在各种套路表演的间隙即兴演唱。清末民初时,地秧歌中融进了说唱艺术,由歌手即兴编唱喜庆吉利的“四六句子”,敲打与念唱交替进行。又有好事者为了逗乐助兴,将主唱者扮成丑男丑女(男扮),扮相为头上插朵花或反穿羊皮袄,称他们为“蠢厮儿”。
●分类
汾阳地秧歌分为以舞蹈为主的 “武场地秧歌”和以诵唱为主的“文场地秧歌”。一般在演出时,先出场的是武场地秧歌,在他们的套路走完以后,围成一圈由专门的演员演唱,这属于文场地秧歌。唱毕,再回归原队列形式,整个队伍再向前行进,开始下一轮的演出。
武场地秧歌有许多翻身、踢腿、旋子、下叉的武术动作,需要有扎实的功底。除了场内打小锣的女角之外,参加武场地秧歌表演者大多都会几招拳脚功夫。过去,花棒和打鼓手都是从娃娃时开始学起,能在十里八村叫得响的秧歌艺人本身就是拳棒好手。由于民间武术教师的门派不同,所以武场地秧歌中不同队伍、不同艺人的动作、风格各不相同。
文场地秧歌的歌手以表演唱为主,不参加舞蹈与伴奏。文场地秧歌就是现在的“汾阳磕板秧歌”,它不用丝竹管弦来伴奏,没有曲牌,也没有起板和过门,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全由演唱者自行掌握。只要同台演唱的人能统一到一个调上即可,演唱者纯粹使用地方土语。行里人称男演员叫“瓜壳”、女演员叫“脑塔儿”。
●传承
汾阳地秧歌的传承为松散型,绝大多数人是因爱好在业余时间参加活动,以自娱为目的,传承的季节大多在冬季农闲季节,一般为三四个月,学艺之人可同时拜多人为师,也有无师自通的,因而地秧歌的师承关系也就少有纯粹的“一脉相承”。汾阳地秧歌的代表性传人冯丕基,13岁从师于当地著名地秧歌艺人王永彪,打腰鼓功底扎实,舞技娴熟,以刚劲有力、热情奔放、标准健美的舞姿引人注目。
而今,老艺人急剧减少,70岁以上的秧歌老艺人仅存三人,60岁以上的秧歌艺人也屈指可数。汾阳原来200多个村庄有秧歌队,而现在能组织起秧歌队的村庄不超过15个。
(本站编辑:左丽)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