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亲路上(4)--寻找北京市房山籍烈士(04月19日)
- 喜栽扶贫树苗(二)(04月17日)
- 六十甲子经历(2)(04月17日)
- 六十甲子经历(1)(04月13日)
- 不 灭(04月13日)
- 盼望早日修复《晋绥日报》旧址(04月10日)
- 晋绥老前辈樊建德、叶行子女向烈士陵园捐赠松柏(04月05日)
- 喜载扶贫果树苗(一)(04月01日)
- 李先念之女李小林在兴县调研考察慰问(04月01日)
- 父亲骨子里有桑植人的侠肝义胆(03月30日)
赛戏(朔州市)
发布日期:2016-03-09 14:20 来源:太原日报
晋北赛戏是曾经流布于我省晋北的阳高、朔县等地的古老民间艺术形式。“赛”是古代的祭祀活动,意在酬神、祈求平安。赛戏是祭祀活动的组成部分,它把戏剧活动和祭祀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所以又被叫做“赛”、“赛赛”或“神赛”。
《汉书·郊祀志》中的祭祀活动就叫做“塞”,六朝以后称“赛”。历史上的晋北地区十年九旱,因此祈求风调雨顺、驱鬼逐疫、追斩旱魃的赛祀活动很多。在举行赛祀活动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赛戏,这种特殊的戏剧表演活动与赛祀活动混称为“赛”。所以,民间也把它叫做“神赛戏”。清代中叶,地方戏蓬勃兴起,赛戏受到冲击,但因其演出与赛祀活动合为一体,故未被其他剧种所取代,有些台口若请其他剧种,也需赛戏开台后方能演出。赛戏由地方乐户专业演出,他们以家庭为单位,各自组成赛戏的专业班社。乐户家的女儿不能和普通人家通婚,也不能从事其他职业,因此便登台演赛戏,使该剧种成为晋北最早有女角登台演出的剧种。晋北窗花里的旦角人物,民间不叫戏女,而叫“赛女”。
晚清到民国年间,赛戏衰落。家庭班社纷纷解体,有的改唱北路梆子或其他地方剧种。
晋北赛戏
赛戏的演出有特殊规定。它的演出有三个固定,即固定的台口、固定的赛日、固定的剧目。固定的台口一般是指赛台,是专演赛戏的台,也叫赛坛,这些赛台是专供赛戏演出的,一般剧种不在此台演出。固定的赛日,即各地举赛的日期,这种日期多年不变。晋北各地的赛日不尽相同,大致在农历四月至七月之间。赛戏班于农历四月初八开赛出台,在各地巡回演出,赛日从不更改。固定的剧目是指赛戏每一台口必演的祭祀性剧目,实际上,必演剧目如 《调鬼》、《斩旱魃》等不能缺少、不可更换,这是与其他剧种酬神演出的最大区别。
赛戏伴奏只有大鼓、大锣等打击乐而无弦乐,音乐体制为吟诵体朗诵调。赛戏的舞台美术很简单,通常仅备一桌二椅、一挂大幔、两幅门帘,有时也将赛祀所用的旗伞执事、鬼脸面具等置于台上搭成 “神棚”点缀。赛戏特有剧目《调鬼》演出时,演员戴鬼祟面具。
赛戏的砌末里,有一把系了红绸子的竹扫帚,是赛戏剧种的一个标志。在演出《调鬼》和举赛前“刮街”时就成了 “法器”,意在扫除一切妖魔鬼怪,因此,老百姓把它看作是一件驱鬼逐疫的法宝。赛戏封箱时竹帚不能随意使用。赛戏演出习俗中的“抓集”也是当地纯朴民风民俗的具体表现之一。所谓“抓集”就是演出赛戏固定剧目《斩旱魃》时旱魃被四大天神从舞台上追杀到舞台之下,旱魃手端一碗羊血挥洒开路,在人群的呐喊声中夺路而逃,四大天神与台下观众尾随追拿旱魃,旱魃则满场乱跑,跑到卖吃食的摊位前可以随便抓取摊位上的食品,并抛向追赶他的观众,形成表演者与观众的互动。久而久之,这种演出习俗,就成为当时该地区的一种民俗。每当有赛祀活动时,卖小食品的摊主们事先都把较好的东西放在摊位的前端,专等旱魃来抓取抛撒,以图吉利。摊主们认为,谁的摊位被旱魃抓过集,便会一年生意兴隆。旱魃所拿的食品,不是自己吃,也不是拿给台上的演员用,而是抛向观众。旱魃抓拿摊位的东西,摊主不但不恼,还十分乐意,这种纯朴的风俗习惯是十分少见的。赛戏剧本叫做总纲,大部分已经散佚。总纲世代相传,不向外人展示。平日与面具置于一箱,供于高阁。后人抄录,咸循祖上所遗,不敢擅改一字。
新中国成立后,赛戏一度重登舞台。1960年,在晋北地区文艺汇演中,朔县赛戏班演出了 《孟良盗骨》,之后赛戏绝迹于舞台。2007年,朔州大秧歌剧团曾做尝试性恢复演出并录像。
(本站编辑:左丽)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