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亲路上(4)--寻找北京市房山籍烈士(04月19日)
- 喜栽扶贫树苗(二)(04月17日)
- 六十甲子经历(2)(04月17日)
- 六十甲子经历(1)(04月13日)
- 不 灭(04月13日)
- 盼望早日修复《晋绥日报》旧址(04月10日)
- 晋绥老前辈樊建德、叶行子女向烈士陵园捐赠松柏(04月05日)
- 喜载扶贫果树苗(一)(04月01日)
- 李先念之女李小林在兴县调研考察慰问(04月01日)
- 父亲骨子里有桑植人的侠肝义胆(03月30日)
翼城琴书
发布日期:2016-03-11 10:48 来源:太原道
一种民间曲艺。流行于以山西翼城为中心的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界地区。翼城琴书属一种民间曲艺。相传起源于元代末年,流行于以山西翼城为中心的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界地区。唱腔分为以小钹击节的“钹儿腔”和以八角鼓击节的“鼓儿腔”两类。二○一○年五月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概述
山西曲种。流行于以山西翼城为中心的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界地区。相传起源于元代末年的河南地区。早期是民间演唱的小曲,明、清之际,陆续增添三弦、小扬琴、四胡等伴奏乐器,曲调也有新的发展。清代,由于艺人流浪卖艺,流传渐广。其后形成了以张殿君和崔道安为代表的南路和北路两个流派。伴奏乐器又增加了板胡、笛子、八角鼓、小钹等,俗称为“本地书”。翼城琴书的唱腔结构属于板式变化体,但也有些曲牌成分。唱腔分为以小钹击节的“钹儿腔”和以八角鼓击节的“鼓儿腔”两类。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飞板和鼓儿腔等。唱腔高亢而又富于变化。近年来又吸收了当地的蒲剧、眉户和民间音乐的营养,唱腔音乐更加丰满。唱腔以句尾三个字的大滑音最具特色。演唱形式是乐队坐场,主唱者一人或两人手持八角鼓或小钹居中站立演唱。有影响的传统曲目为《梁山伯与祝英台》、《金镯玉环记》、《状元谱》等。
起源
发源于山西翼城县一带。流行于晋南广大农村和河南、陕西等部分地区。有二百多年历史。历代较著名的艺人有清代末年的小张氏、尉老八,以及近代的李朝林、张殿君、崔道安等。
特点
一人击八角鼓说唱,主要伴奏乐器有四胡、三弦、扬琴和小钹、木鱼等。器乐曲牌大部来自当地民歌,如《状元游街》、《茉莉花》、《掐谷穗》、《割韭菜》等。有的用于前奏,有的用于间奏,根据书目的不同内容选用。唱腔和当的语言音调密切配合,和当地的戏曲眉户、薄剧等在音调上十分相近。
结构属于板腔体。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飞板、鼓儿腔等。慢板由四句组成,是4/4节拍,多用于书目的开头,故变名开板。二八板由两句组成,根据速度和情绪不同,分为慢二八、紧二八、喜二八、哭二八以及对板、让板、垛字句和联字句等。除紧二八是1/4节拍外,其他均属于逐渐加快的2/4节拍。多用于大段的叙事唱段,是琴书的主要唱腔。飞板是散板,多用于书目的激烈紧张关头和慷慨激昂之处。鼓儿腔是由四句或两句组成,用近关系转调的方法使之在新的调性上出现,是琴书中别有风味的抒情唱段。翼城琴书分南路和北路两大流派。主要区别在于北路心当地音调为主,用徵调式;南路则吸收了河南的民间音调,用宫调式。
传统长篇书目
有《八宝传》、《巧姻合》、《状元谱》等三十多部;中、短篇书目有《二姐观灯》、《十个小和尚》、《货郎串乡》等一百多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编演了不少新的书目。
(本站编辑:左丽)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