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寻亲路上(4)--寻找北京市房山籍烈士(04月19日)
- 喜栽扶贫树苗(二)(04月17日)
- 六十甲子经历(2)(04月17日)
- 六十甲子经历(1)(04月13日)
- 不 灭(04月13日)
- 盼望早日修复《晋绥日报》旧址(04月10日)
- 晋绥老前辈樊建德、叶行子女向烈士陵园捐赠松柏(04月05日)
- 喜载扶贫果树苗(一)(04月01日)
- 李先念之女李小林在兴县调研考察慰问(04月01日)
- 父亲骨子里有桑植人的侠肝义胆(03月30日)
阳高杏脯
发布日期:2015-11-09 10:01 来源:好搜百科

王官屯原来不叫此名,而叫“王官人”屯,后来人们为了顺口,便会去了“人”字。相传。在300年前,这里出了家贫好学的王姓年轻人,乡里百姓有感于他人突有志,便纷纷资助他。他也越发刻苦攻读,终于中了举人,并在外地做了官。当他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时,人们尊称他为王官人。当他看到故乡还是那样贫困,满山遍野仍是黄土风沙,百姓仍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中度日时,心里十分难过,为了报答乡亲们,他认为家乡的出路就是广种杏树,于是便写下了《劝种杏树歌》:
众乡亲,听我说,
故里怎把穷皮剥?
采凉山,水如金,
种籽一斗收八升;
采凉山,气候寒,
辛勤躬,霜冻完;
采凉山,土地薄,
种满坡坡难吃上窝窝,
种满沟沟难喝碗糊糊。
播下汗水收泪珠,
莫若多栽摇钱树。
君不见,
谁家有杏林,不愁饿扁肚?
谁家多杏林,尽过好光景!
“王官人”除了宣传,还在几个村落设立了粥市,任凭穷人食粥,自己分文不取,只有一个要求:凡食粥者,须将几粒杏核种到指定地点。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王官人,就把他的故乡称为“王宫人屯”。老百姓也因种杏树而得到了实惠。可到了解放初期,这个杏乡,已是老树遍地,新树少有,年产杏仅10余万公斤。故里怎把穷皮剥?
采凉山,水如金,
种籽一斗收八升;
采凉山,气候寒,
辛勤躬,霜冻完;
采凉山,土地薄,
种满坡坡难吃上窝窝,
种满沟沟难喝碗糊糊。
播下汗水收泪珠,
莫若多栽摇钱树。
君不见,
谁家有杏林,不愁饿扁肚?
谁家多杏林,尽过好光景!
现在这里杏树种植得到了大力发展,年产量可达300多万公斤。王官乡的康窑、都司口、樊窑等村,杏果的收入占总收入的50%以上。如今出产的杏,果大个匀、肉厚味甜。无论鲜食还是加工的杏脯都是上乘原料,王官屯小果加工厂生产的杏脯有两种:一种是青杏脯,其色泽碧绿如宝石,令人赏心悦目,其肉质脆嫩,酸甜适口,带有青杏的清香。另一种是黄杏脯,色泽金黄透明,肉质柔软,酸甜可口,为果脯中之佳品。阳高杏脯块形整齐,肉厚纯净,色泽鲜艳,耐贮存,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日本等国。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