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了老帅遗愿 安烈士忠魂

发布日期:2023-04-07 16:53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川
    2023年清明节公祭活动暨晋绥零散烈士墓集中迁葬活动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摄
  凤凰岭下,湫水河畔。
  当哀婉、悠远的《思念曲》奏响那一刻,似在召唤、迎接着“流落”在外80载的革命先烈英灵归来。
  3月31日,山西省吕梁市兴县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愈加庄严肃穆,在由毛泽东主席于1952年亲笔题名“晋绥解放区烈士塔”的这座烈士陵园内,一场“2023年清明节公祭活动暨晋绥零散烈士墓集中迁葬活动”举行。
  当装殓着43位先烈遗骸的棺椁从身前缓缓抬过时,第三代“晋绥儿女”段翔难以压抑内心的激动情绪,默念着“革命先辈们,欢迎回家”。
  对于吕梁这片红色热土,对于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的英烈,段翔心中饱含着崇敬。爷爷段云那一代人在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往事,晋绥先辈们在烽火岁月的传奇故事,深深印在他心里,也让他记住了“薪火相传吕梁精神、回馈晋绥革命老区”的嘱托。
  2014年10月,曾任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之女贺晓明、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林枫之子林炎志、中央晋绥分局调查研究室主任段云之子段晓飞等晋绥儿女与兴县人民政府联合发起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晋绥基金会”),希望“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晋绥精神。
  革命战争年代的晋绥革命根据地,以兴县为首府,巍然屹立在黄河东岸、吕梁山麓,成为阻敌西犯、屏障陕甘、拱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钢铁防线。
  仅在兴县,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率领着英勇无畏的120师将士与日本侵略者交锋血战,2200多位将士牺牲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
  囿于战争环境下的特殊情况,很多战士牺牲时无法集中收葬,只能散葬于吕梁山的荒野沟壑中。
  带先烈回“家”,成为贺龙、林枫、段云等革命先辈心中念念不忘的心愿,也告知给子女后代,去完成父辈的惦念。
  9年来,晋绥基金会联合吕梁军分区、吕梁市各区县党委政府,聘雇当地熟悉环境的志愿者踏遍吕梁山,去搜寻散葬于各处的先烈遗骸,一具具核验、装殓、保管。
  从那之后的每年清明节,随着寄托无限哀思的集结号声,都会有一批批先烈遗骸荣归、长眠于烈士陵园。
  7年前,作为青年志愿者,段翔开始参与到晋绥基金会的公益活动中,跟随父辈一次次前往吕梁,目睹一批批先烈归来。
  “从那时起,我开始理解祖辈、父辈、自己与这片红色热土的羁绊。战争年代,是晋绥革命根据地的乡亲们通过自己节衣缩食养活了战斗、生活在这片土地的部队将士,而今,我们要怀着感恩之心回馈老区人民。”段翔说,他早已将吕梁视为第二故乡。
  “在革命战争年代,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无数晋绥儿女不怕艰苦、不畏牺牲,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展现了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铸就了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伟大吕梁精神……”
  铿锵有力的祭文,是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悼念和无限敬仰。烽烟早已消散在历史长河中,但记忆不会随时光冲淡。
  将手中鲜花置于烈士墓前那一刻,吕梁学院思政系学生王炫想起从小学起每年前往烈士陵园扫墓的场景,“那时,我觉得高高的纪念碑有着说不出的巍峨和肃穆,一条红领巾献给烈士,默默拭去墓碑上的尘土,却拭不去年幼时心中的疑问”。
  是什么让无数革命先辈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前仆后继?长大后,王炫逐渐理解了信仰和理想的伟大和力量。
  在吕梁学院,她参加由学校组织的“红色讲堂”讲座、通过“三下乡”等实地参观革命旧址,了解吕梁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先辈故事,同时宣讲先辈的英勇事迹,让革命精神去感染身边每一个人。
  “先烈回‘家’,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让他们更好地安息。”吕梁学院团委副书记郝亚琼说道。
  活动中,来自兴县东会中心校段家湾小学的40名少先队员高唱起《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该校六年级学生李燕灵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们每个人都给烈士献上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白花,献上花的那一刻,她忍不住哭了出来。
  “吕梁苍苍,汾水洋洋。先烈伟绩,山高水长。”贺龙元帅缅怀先烈的题词镌刻在纪念塔上,讲述着可歌可泣的革命往事。
  贺晓明深情表示,“不忘毛主席当年题词的嘱托,烈士陵园是英雄的家。”
  林炎志说:“作为晋绥儿女,我们要不忘初心,踔厉奋发,缅怀英烈,继承革命先辈精神。”
  9年的努力,就是为了让更多英雄回“家”。段晓飞一次次前往兴县,在荒野间捡拾烈士遗骨、筹划扩建烈士墓区、维护整修烈士陵园,去完成父辈留下的夙愿。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父辈的很多战友牺牲在吕梁山上,迄今仍没有‘回家’,难觅踪迹,我们身上肩负着父辈的嘱托和心愿,必须将那些牺牲散葬的先烈找回来,哪怕是多收迁迎回一位,也是珍贵的胜利。”段晓飞说。
  如今,在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已收迁安葬革命先烈698位,其中无名烈士578位,同时在英烈墙上镌刻着1949位先烈的姓名、籍贯、部队番号和牺牲时间。
  岁月无声亦有声。一把小号奏起《思念曲》,从吕梁方山县、岚县等地收迁的43位先烈遗骸正式安葬,“流落”80载,先烈英魂终于归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