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红色旧址 »

高家村

发布日期:2015-12-02 13:18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晋绥基金会
   晋绥日报社旧址位于吕梁市兴县高家村镇高家村。
  1940年9月18日,中共晋西区党委决定创办《抗战日报》(1946年7月1改为《晋绥日报》)。《晋绥日报》是中共晋西区党委(后改称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的机关报,为周报,后改为周双刊、周三刊、隔日刊,1944年9月18日改为日报。贺龙曾为《报》创刊题词:“人民呼声。”报社先后由赵石宾、廖井丹、周文、郝德青、常芝青(常守廉)等担任社长和总编辑。报社从创刊到终刊,先后出版了2127期。该报1949年5月1 日停刊。
《抗战日报》社旧址
  《抗战日报》创刊后,在中共晋西区党委及之后成立的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的领导下,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方针,成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推动全国解放战争的重要宣传阵地。从晋绥边区开展的“四大动员”、“减租减息”、开荒种地、发展纺纱织布运动、组织反“扫荡”、反“蚕食”、开展“坚壁清野”、组织武工队、“挤”敌人,到开展变工互助、组织劳力和武力相结合以及宣传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南下北上支援全国解放战争、晋绥边区开展土地制度改革运动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晋绥边区革命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抗战日报》社旧址
  解放战争时期,《晋绥日报》编辑部在康生、陈怕达等人极“左”路线煽动下,曾搞过一段极“左”的宣传工作。1948年4月2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央机关进行战略转移,路居兴县蔡家崖在和《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时,指出:“过去一段时期,你们的缺点主要是把‘弓弦’拉得太紧了。拉得太紧,弓弦就会断,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现在‘弛’一下,同志们会清醒起来的。”

《抗战日报》社旧址
  《晋绥日报》编辑部根据毛泽东主席的这一指示,立即采取措施,纠正极“左”思潮,改变工作作风,正确把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导向,发动群众推翻封建剥削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从而使人民群众以更大的热情和人力、物力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抗战日报》社旧址
  报社成立初期,报社编辑部办公全部借用民房。1943年新建了9孔窑洞,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 该旧址窑洞一部分保护较好,有人居住,一部分破烂不堪。郝德青社长住的正窑较完好。报社小灶的两孔南窑已破损,报社印刷厂院正面排字部窑洞比较完好,南面机器部院落已损毁,油墨沟的两孔沙石窑只留窑洞口,无门窗。(资料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吕梁印刷厂旧址
 交通信息:从兴县出发沿城中路向西南行驶227米,右转进入忻黑线,沿忻黑线行驶13.4公里,右转沿道路向西238米到达高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