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人物 » 林枫 »

林枫

发布日期:2015-04-16 10:49    来源:晋绥风云人物    作者:晋绥基金会
  
       1906年9月30日生,黑龙江省望奎县人。1924年入天津南开中学,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考入北平大学工学院。1932年起曾任河北省反帝大同盟党团书记、中共北平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中共天津市委书记等职。1936年 5月,任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北方局书记刘少奇的秘书。
  林枫是晋绥抗日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同贺龙、关向应一起,为党所领导的革命军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为推翻民党的统治积蓄重要力量,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七七事变后,他随中共北方局转至太原,9月起先后任中共山西工委(后改省委)副书记。太原失守后,他与省委书记张友清带领省委机关转驻临汾,领导晋西南地区的抗日工作,在恢复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发动抗日救亡运动、扩充八路军兵员、建立和发展人民抗日武装、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加强党对牺盟会和军队干部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1938年1月起,他先后任中共北方局组织部长、中共晋西南省委(后称晋西南区党委)书记兼八路军115师晋西支队政委,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全区建立县委26个,大多数县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和抗日政权、抗日武装、开辟根据地近3万平方公里,人口达300多万。他积极稳妥地建立秘密交通网,保证了延安经此通往各根据地秘密交通线的安全通常。在粉碎阎锡山策划的晋西事变斗争中,他临危不乱,沉着应对,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积极组织八路军晋西支队和新军各部自卫反击,并及时将党政机关、部队转移到安全地区,将各地党组织迅速转入地下,为党保存了有生力量。1940年2月,他任晋西区党委(由晋西南、晋西北两个区党委合并组成)书记、晋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参加组织领导扩兵、做军鞋、献金、献粮的“四大动员”,两个月完成了预定任务,保障了八路军兵员、给养和根据地建设急需的资金和物资。他还领导了“三三制”政权建设,着力推进抗日武装的发展壮大,为根据地的建设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秩序、提供了政治组织保证和武装力量支持。
  1941年11月,他兼任晋西北临时参议会筹委会副主任委员,并与1942年10月当选为晋西北临时参议会议长。1942年6月他兼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委。1942年8月至1945年9月,他先后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副书记、代理书记,并兼任晋绥军区副政委、政委。1942年冬,他积极贯彻毛泽东提出的 “把敌人挤出去”的方针,组织领导晋绥地区党、政、军、民齐行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统一部署,并分别从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中抽出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的兵力及320余名有斗争经验的军政干部组成武工队,深入游击区和敌占区,展开全面的“挤敌人”斗争。不断扩大晋绥根据地,使之成为延安坚实的屏障。他领导晋绥边区广大农村,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减租减息和军民大生产运动。他深入兴县、临县等地的指导、推动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帮助解决问题。1944 年,他总结推广了宁武县民兵分队长张初元首创的劳武结合、变工互助之组织形式,在他领导和号召下,晋绥边区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全力支援延安的财政经济。
  他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把原来的党员训练班办成正规的党校,并自兼校长;相继创建了抗大第七分校、鲁艺晋西北分院等干校,训练了大批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干部;恢复和新办各类学校及多种社会教育组织;同时领导创办了《抗战日报》、大众剧社等报刊杂志和文艺团体。
  1945年9月22日,他奉命率中央干部团1900余人挺进东北解放战场。1945年9月,他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后兼任东北局组织部长。1948年 5月任东北局常委。1946年初,他担任中共吉辽省委(即东满分局)书记、吉辽军区政委。同年8月,他主持召开了东北各省代表联席会议,通过《东北各省市(特别市)民主政府共同施政纲领》和《东北各省市(特别市)行政联合办事处组织大纲》,并当选为东北行政委员会第一任主席。1949年8月,他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副书记、东北局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东北军区副政委、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国务院第二办公室主任、国务院业余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文教小组成员、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校长、校委书记、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朝友好协会会长等职。1977年9月2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