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这么一批《晋绥日报》的传承人(07月10日)
- 浇开中朝友谊之花(07月09日)
- 有一种记忆叫怀念……(07月08日)
- 有份爱心来自大唐(07月04日)
- 播撒慈善的种子(06月28日)
-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大力弘扬吕梁精神(06月21日)
- 悼念王军大哥(06月11日)
- “土窑泥坯”到军博(05月28日)
- 晋绥情怀和“智慧乡村”(05月23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二)(05月14日)
《晋绥日报》与林枫的新闻文教思想
发布日期:2019-07-16 13:19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杜超
编者按:《抗战日报》(《晋绥日报》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的党委机关报。林枫同志作为晋绥抗日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并担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代理书记,后任书记。十分重视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尤其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从报纸创刊伊始,林枫同志就非常关心报纸的新闻采编事务,并多次要求边区干部身体力行,亲自参与写稿工作。
1940年林枫在兴县冯家屯留影。
1942年10月1日,中央晋绥分局作出的《关于〈抗战日报〉工作的决定》指出:“《抗战日报》是晋绥边区六百万人民的报纸,是根据地党政军的喉舌,是体现党和政府一切政策的有力工具,是反映人民生活和要求的镜子,是对敌斗争的锐利武器。凡我晋绥边区每个党员都有爱护它、研究它、为它写稿、为它传播的责任”。
1944年12月20日,毛主席在延安同林枫同志谈话中,对如何办好《抗战日报》作了重要指示。回到晋绥边区后,林枫同志及时向分局和报社传达了毛主席的重要指示,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斗志,推动了《抗战日报》工作的全面发展。
本篇论文是吕梁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杜超同学撰写,文章较为细致地梳理了晋绥抗战时期林枫同志文化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及他对《抗战日报》的极大关注。尽管在语言表述上,尚需历练,但对于历史资料的梳理和发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同时也传承了晋绥新闻人实事求是,踏实严谨的工作精神。特此编发,以飨读者。
(红色晋绥网)
摘要:《晋绥日报》(前身为《抗战日报》)与林枫的新闻文教思想是晋绥时期重要的精神财富,对于现在的文化建设和新闻文教工作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年,以林枫为首的许多先进文教工作者来到晋绥根据地,用他们的文化知识与革命热情,创建了《晋绥日报》等新闻刊物,也增强了当地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政治觉悟,提高了军民的新闻思想与文化水平,对于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林枫在晋绥根据地的革命工作中,其独特的新闻文教思想得到了丰满和充实,也对于《晋绥日报》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本论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晋绥地区当时的历史背景,这是林枫新闻文教思想发端以及《晋绥日报》创建的前提。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林枫的新闻文教思想对于《晋绥日报》在创建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和指导作用,《晋绥日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和让林枫对自己的文教思想进行了反思和改进。第三部分着重论述林枫在晋绥地区形成的独特的新闻文教思想对于当代的积极作用。
林枫为《抗战日报》创刊号题词,“抗战日报应该是领导人民抗战到底,团结到底的报纸”。
引言
《晋绥日报》是中国十四年抗战生涯中最辉煌的产物,它是那段闪闪发光的峥嵘岁月的见证者之一。在战乱频仍的时代,中国的新闻事业跌跌撞撞地起步和成长。林枫先生作为晋绥边区的党委书记,是我国早期涌现的杰出文教工作者之一,他对新闻工作的领导与关注,支撑着《晋绥日报》的创办及其初期发展,《晋绥日报》和林枫先生一起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是整个抗战时代中国新闻文教事业发展的缩影。
在晋绥边区的工作生涯中,林枫对于文教工作尤其是新闻事业,进行不断的摸索和改进,晋绥根据地的革命事业稳步的发展,报刊负责把工农兵紧密地联合在一起。《晋绥日报》也栩栩如生的展示了在艰苦斗争的岁月当中,根据地群众挺身而出,捍卫家乡的事迹和经历。而《晋绥日报》的发起人林枫先生,依靠着在晋绥地区总结出来的新闻文教思想,在之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地臻于至善,对于我们当代仍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晋绥生涯与林枫新闻文教思想的发端
在林枫的晋绥生涯中,其文教思想随着环境和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作为晋绥边区党的领导人,其而文教思想对《晋绥日报》的新闻舆论工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独特新闻文教思想的开端和发源,离不开晋绥地区日益进步的显性条件的支持。
林枫发表《抗日民主根据地妇女运动的方向》。
(一)政治条件
1937年7月7日,日军肆意在北平挑起事端,史称为卢沟桥事变,也标志着中国的抗战全面爆发。为了捍卫祖国与人民的利益,很多战士与先进分子,积极的响应号召,加入了抗战事业。许多抗日根据地开始在全国范围之内相继建立,1937年9月份,八路军开始向晋西北一带挺进,于1938年12月成功建立起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这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八路军与抗日军民联合创办的第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为我国的抗日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也为战时以及战后的新闻传播和文教思想的发展和创建创造了条件。
林枫原名郑永孝,1906年9月30日,出生于黑龙江望奎县。东三省地区是抗战早期最先遭受日本侵略和战火肆虐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林枫,对于生活的感悟与认知要远远的超过常人,同时他也更早的认识到,提高中国人的思想水平势所必行。21岁那年,在中共南开中学党支部书记范文澜的介绍下,林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波澜壮阔的人生帷幕就此拉开。1938年,随着太原失守,山西地区的战争形势越发严峻,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撤销中共山西省委,组建中共晋西南区党委,由林枫担任区党委书记。因为党的政策对于抗战事业的大力支持,作为革命宣传工作的主要武器,文学和新闻也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且被赋予了充分的自主性。很多的新闻报刊和文学著作,在革命时期争相涌现,它们或是由当地的市县级政府成立,或是由民众自发组织。很多优秀的文教工作者和新闻编辑出版人员在这个时期涌现,大胆的抒发自己的意见和言论,使晋绥地区的文化发展和文教工作处于一个高度繁荣时期。而且当地军民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和目标,那就是宣传全民抗日,记录峥嵘岁月。晋绥时期新闻文化事业,慢慢的根植于林枫的脑海中,林枫的新闻文教思想也在逐渐的引导着《晋绥日报》的发展,二者产生了强大的化学反应。
(二)经济条件
新闻文教思想的形成和传播必须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下进行,晋绥边区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发展,也为林枫的新闻文教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抗日战争期间,晋绥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受黄土高原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人们能够种植的作物十分有限,在种植技术的限制下,每种作物每年只可以一熟。在抗战期间,军民的大力支持和号召之下,晋绥地区的农业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麻子、棉籽等油料经济作物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带来了超出以往的经济效益。
抗战时期摄于兴县。左起:陈希云、贺龙、周士第、林枫、彭真、关向应。
新政权成立之后,地方之间普遍实行集体领导制度,各级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不断的增强,农民的苛捐杂税被免除,改为征收爱国公粮。当地的百姓们积极的投身于缴纳爱国公粮的工作,这也成为了根据地发展于壮大的物质保障。
农业发展得到了保障和稳定之后,工业和金融贸易等行业也得以顺势而起。晋绥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和应运,纺织业和造纸行业也得以充分的发展和利用,这对于新闻文教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依托作用。1940年4月10日,各抗日根据地都接收到了党中央的指示“每一个大的根据地,都应开办一个完全的印刷厂,已有印刷的要力求完善与扩充。把每一个印刷厂的建设看的比建设一万几万军队还重要。”造纸厂和印刷厂的成立,使得多种形式的杂志、书籍与报刊等读物可以被印刷出来,在人们的手中传阅,新闻文教传播活动的范围和力度在此期间得到了发展与壮大。正是因为经济的大力发展,晋绥地区的资金逐渐的充裕,才可以买进传播工具,构建学堂和通讯社。此外,对于《晋绥日报》与林枫的新闻文教思想发端影响巨大的因素还包括造纸业在晋绥地区的兴起。
经济发展与新闻文教事业发展紧密结合,相互影响,对《晋绥日报》和林枫新闻文教思想的建立和生产起到了促进和催生的作用,
(三)文化条件
文化教育与新闻传播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新闻传播是文教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新闻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新闻事业的传播和扩大,又有效的宣传了文教事业,所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林枫在晋绥地区新闻文教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文化条件的支持。
1.教育政策的支撑和改变
晋绥地区的军民长期处在一个封闭落后的环境中,导致人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整体的文化教育水平也相对落后。在依照抗日而展开的一系列文化生产建设活动中,由于文化程度低而展现出来的弊端与日俱增。我党也逐渐的意识到了提高当地人们受教育程度的必要性。
儿童观摩会全体代表慰问林枫同志
1942年9月,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建立,关向应为书记,林枫任副书记并代理书记,在晋绥分局统一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继续贯彻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和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在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和整风、生产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得到加强。在此之前,共产党统治的范围长期处在一种零星分散的局面。统一的管辖和领导,使得晋绥地区的文化建设稳步发展。第一次晋西北教育会议时,曾经提出明确的教育发展方针“健全教育发展机构,加强领导”“整理教育基金,准备义务教育”。正是因为党中央对于教育方面的重视和引导,才加快了晋绥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2.小学校的创办和增设
教育机构是文教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晋绥地区长期贫乏的文化环境和条件,使得教育机构出现了不稳定状态,在激烈的交锋和战火的侵袭中,晋绥教育机构和文化建设在风雨飘摇中成长和发展起来。
抗日战争初期,晋绥地区的很多小学校,在日军的轮番轰炸和侵略之下,被迫倒闭或者终止教学。新政权成立之后,恢复和增设小学校,创办训练班,提高人民群众的平均文化成为了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抗日民主地区国民教育》的指示,小学校的恢复和建设事业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旨在达到每一个村起码必须建有一个初级小学,每一个乡最少铺设一个中心或者模范小学。
随着接受教育的人口越来越多,在教材和书本的供应方面开始出现困难,再者就是抗战时期的特殊岁月,旧期的书本显然已经不合适。所以对于晋绥地区文教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同时文教工作者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上升。把时事环境与教育任务相结合,是林枫在内的文教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对于林枫新闻文教思想的产生也奠定了基础。
3.文教统一战线的形成
为了能够使得日益发展的文化教育和文化建设者的物资需求得到平衡,文教工作者的膳食保障和服装以及文教费用等支出由公家承担,由此减轻了晋绥地区文教发展的压力,也吸引了更多的先进文化份子前来工作、从事新闻与文化教育工作。
党中央政策的支持,使得晋绥地区成立了很多的社科文组织和团体。1940年3月1日,成立了晋西文联筹备会,由张稼夫、赵林、杜心源和常芝青等同志共同发起,负责晋西地区的文化建设活动。同年成立了晋西戏剧协会,因为战争而被影响的民间曲艺和传统,开始再次受到党的重视,走入更多人民的生活当中,不断地被发扬光大。乡村中间民革室、民教馆的成立,更是让通俗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只要是对文艺工作存有兴趣的兵民,都可以参加。这些组织和团体,在党的方针和政策的领导下,在晋绥这片热土上创造出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以及文艺作品,为后世留下了灿烂的瑰宝。
抗日根据地的士兵通过文教工作者的力量,将战争的信息与情报传播给民众,民众感受到抗战的热情和需要,纷纷投身于抗战事业。文教知识份子的大量到来,带动了群众的抗战热情和前线的新闻传播,整个晋绥地区的军民团结一心,使得文教工作和抗日战争实现了高度的统一。抗战信息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在人们中间传播,新闻信息在传播的同时也促进了抗战事业的发展。这样的热情和氛围,也深深的影响着林枫,战斗也成为了他新闻文教思想的主要源泉之一。
二、林枫文教思想对《晋绥日报》新闻文化的影响
(一)初期阶段
1.《晋绥日报》初步创刊
在成熟的条件支持之下,晋绥地区的报刊应运而生,《晋绥日报》就是在抗战时期创建的典型报刊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特色。《晋绥日报》于1940年9月18日创刊,创建初期叫做《抗战日报》,在1946年7月1日改名为《晋绥日报》,后来《晋绥日报》也成为了晋绥地区在战争时期创建的报纸中间地位最高也是影响力最大的报纸。
2.《晋绥日报》初建时期林枫的新闻文教思想
《抗战日报》着手创办和筹建时期,正值晋绥地区最动乱的岁月,当时的日本侵略者突然转移阵地,集结于华北地区,加大了对晋绥地区的攻击和侵略,对于抗日根据地实行反复的“扫荡”,当地的很多村庄、资源和军民遭到了烧光、抢光和杀光。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根据地的工作者们可谓是身兼数职。他们既是报纸的编辑人员,同时又负责记者职工的工作,必要的时候还是一个奔赴前线的战士。
初创时期的《抗战日报》成为了晋绥地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思想武器,同时也肩负着指挥生产的责任。当时《抗战日报》的口号就是“坚持抗战到底,坚持团结到底,坚持建设晋西北”,所以初期的《抗战日报》的重点环节就是战争和建设,以林枫为首的文教工作者们,在报刊上刊载的文章,也始终贯彻,重点宣传战争和建设两个方面。
晋绥地区的革命工作,对于林枫独特的文教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依托作用。对于在炮火中建立起来的晋绥根据地来说,战争是当时的主旋律,因为我军与日本军队在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使得晋绥一带采取的战争主要形式就是依靠着黄河和吕梁山脉的天然屏障,展开灵活的游击战。当时的抗日队伍分散,没有统一的主心骨,在新闻和文化传播方面也体现出了极高的自由性,林枫作为一个文教工作者,承担着宣传革命和凝聚力量的作用,林枫在1941年10月曾经指出“要在文化运动上开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反对不民主,反对妥协投降,反对黑暗压迫,使一切文化人都为抗日而服务。”所以团结与斗争是林枫早期文教思想中的关键词。
林枫创建《抗战日报》的初衷,就是将它作为一个晋绥地区党的机关报,利用报纸来宣传和指导的工作,对于有针对性的可以指导实际工作的文章,林枫必须亲自审阅加以修改。
临参议会郑重选举正副议长,林枫同志当选议长,刘少白牛荫冠为副议长。
晋西北临时参议会驻会议员合影,左三为副议长刘少白、左四为议长林枫。
(二)成长阶段
1.《晋绥日报》与林枫新闻文教思想出现矛盾
林枫在根据地的工作和建设当中,开始逐渐发现一个问题,晋绥地区的建设重点一直放在抗战方面,并且也开始注重文化教育,做出了整顿学校调整教学目标方面的措施,但是却始终忽略了文教工作的服务性和文艺性。报刊成立之初虽然是以抗战为中心,但是说到底这是一份为人民服务的报纸,报纸的本身却缺乏了愉悦人民身心的文艺和趣味,显得过于单调和刻板。林枫认为报纸的建设应该以服务人民为根本任务,在一份宣传抗战工作的报纸中增添更多的文艺性质,以此来扩大阅读的群体和读者的种类,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宣传革命。同时,报纸中种类和趣味的增添,可以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对于刻板的学校教学来说可以起到辅助作用。林枫主张将新闻与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始终坚定为人民服务和为革命服务相统一。所以《西北文艺》创刊的时候,引起了林枫的极大重视,并且亲自为它题词。
其实,林枫本身就是一个文艺爱好者,青年时代,他曾经有过学习文艺的计划。司马迁的《史记》是林枫平时最喜欢读的书之一,他既把它当史书,也当做文艺书来阅读。林枫曾经说过“从(文学)中吸取一些教训,增长见识,贯通古今,开阔眼界。文学可以改变人的素质,洗刷俗态”。他深深的知道雅俗共赏的文学对于军民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
1944年9月,林枫接受中外记者参观团美国记者爱波斯坦采访。
2.《晋绥日报》和林枫新闻文教思想的调整
1944年12月20日,毛泽东专门对如何发展与引导好《抗战日报》的工作,做出了重要的指示,这项指示明确了《抗战日报》的主要奋斗目标是服务大众和宣传革命。毛主席特别强调,地方性的报纸必须要为地方的人民和地方的工作服务。
毛主席指示的提出,使得《晋绥日报》中文章的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单调的抗战文章中开始陆续出现了一些具有娱乐休闲性质的文章,极大的丰富了当地人们的业余生活和精神世界,吸引了更多的人观看报纸,同时也促进了革命的宣传工作。
报纸的版面也发生了调整,《抗战日报》的第四版改为反映晋绥边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战斗的文艺副刊,强调地方性,走群众路线。《抗战日报》与林枫的新闻文教思想也开始出现契合,宗旨和目标也更加的明确,共同为这片土地奉献热忱。
虽然当地的文教工作者身负重任,工作十分的艰辛,但始终坚持“我们的报纸是在根据地出版的报纸,是人民的报纸,要为广大工农兵群众服务为首要”。
(三)成熟阶段
1.整风运动催熟《晋绥日报》和林枫新闻文教思想
中国共产党曾经在全党范围之内进行过三次整风运动,抗战地区的整风运动也是全党整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晋绥日报》和林枫的新闻文教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1942年的整风运动。整风是指整顿三风,也就是“学风”、“文风”和“党风”。不止是《抗战日报》,许多地方性的报纸在创办初期都存在一个重要的误区,因为地方缺乏办报的经验,所以对于城市报纸存在严重的模仿痕迹。《抗战日报》成立的初衷是为了指示和监督党的工作,指导群众的生产和革命工作,但是在报纸中间却没有得到完美的呈现。
报纸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报道国内和国际间的重大事件,虽然始终在强调面向大众,却忽略了群众的声音。一味的将目光放在远处,对于地方工作中出现的弊端和毛病视而不见,党的政策和方针也不能清晰完整向受众传达。在整风运动的影响之下,《抗战日报》做出了重大的调整和改变,将本地消息的报道增加至两版,对于地方性的党的工作和重大事件做了突出的报道,报纸的整体方向开始趋于地方性的报纸,内容也开始逐渐地贴合群众的工作和生活。语言方面开始摒弃了以往深奥、枯燥的风格,强调文字的通俗性和趣味性。内容丰富、言语尖锐、泼辣、鲜明成为了《抗战日报》的特点,并且之后的之后不断的改进中,这些特点也一直被保留下来。
整风运动对于林枫的新闻文教思想触动很大,在以后的新闻工作中间,他主动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为一张根据地的报纸应该加强它的地方性,密切的联系根据地的群众,为根据地的群众服务,加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论武装动员政策——组织强大的人民武装自卫队》林枫同志在晋西人民武装会议上报告的一段。
2.《晋绥日报》和林枫新闻文教思想趋于成熟
在几次整改和党的指导中,《晋绥日报》的运行逐渐迈上了正轨,林枫的新闻文教思想也在一次次的实践和碰撞中间趋于成熟,他认为,报纸要突出地方性、群众性和组织性,并且不止一次的跟《晋绥日报》的工作人员强调“编辑报纸要讲究策略。”在报纸的编辑和内容采写过程中,要勇敢的揭露矛盾和黑暗,发挥党报斗争性的作用。从日本人手中辛苦夺回的土地转而落到了国民党和阎锡山的手中,林枫认为,对于这样的事情,必须要在报纸上面大胆的揭露,让所有的群众意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和战斗的方向。
在林枫的引导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之下,《晋绥日报》贯彻落实新闻为政治服务的方针,对于党的政策和方针以及革命的主要事宜进行详细及时的报道,并且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重点突出其社会价值。《晋绥日报》受到了革命根据地群众的广泛欢迎,受众范围在不断地扩大,由三日刊不断地改进,成为间日刊,最后以日刊的方式发行。《晋绥日报》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期,成为了一份“敌人害怕,人民欢迎,增强斗志,夺取胜利的精神灯塔”,成为了晋绥革命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
三、晋绥时期林枫文教思想对当代的启示和意义
晋绥时期的工作生涯,造就了林枫独特的新闻文教思想,这些思想转化为宝贵的财富,在林枫日后的工作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林枫被调任东北之后,在清除日伪残余、建立革命政权、进行土地改革、发展生产、团结各阶层人士、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乃至于今天,仍然有很大的教育和启示意义。
(一)报刊是党的喉舌和民众的教科书
林枫在工作期间,始终奉行着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先,始终做到贯彻落实党提出的方针和政策,并且将党的使命通过新闻媒介,更好更快的传达给民众。林枫曾经在和妻子郭明秋谈话的时候说道“我现在能够做到这样,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学生时代就逐渐磨练出来的。我在1927年入党,入党前就经历过了各种思想斗争,所以我走共产主义这条路,是有思想基础的”。“一个共产党员,在敌人的威胁面前坚持信仰容易,受到同志的委屈和误伤坚持信仰不容易,被自己的组织错误的处理,不公平地对待之后仍然坚持信仰难上加难”但是不论条件多么艰难,对于爱党爱国的道路和信仰,林枫没有一刻犹豫过。
共和国建立之初,林枫、郭明秋与孩子们。前排左起:林双双、林耿耿、林梅梅,抱者为儿子林炎志。
林枫在《抗战日报》的发行和宣传工作中间,对于晋绥根据地的群众起到了教育和鼓励的作用。报纸是党的喉舌,《抗战日报》宣传了我党的方针和政策,唤醒了底层人们群众的抗争意识,并且为他们的抗战道路指明了方向。对于抗战地区,条件严重受限的民众来说,报纸与刊物是他们的教科书,承担着教学课本的任务。抗战时期的群众们,通过报刊来汲取文化知识和时事信息,在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的同时,同时也鼓励和激发他们为根据地的文化建设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早期中国的报人和新闻工作者都是政治家兼传播者,在社会的形势发展中,逐渐演化为职业性的党化报人。而无产阶级报人则是以无产阶级党报作为其职业的理念,认为报纸是个革命斗争的利器,是党组织的喉舌,是“革命政策的和革命工作的宣传者和组织者”。林枫在晋绥根据地的新闻传播经验是十分成功的,始终贯彻党性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对于当代的新闻工作着来说,这些经验和思想仍然受用无穷,他在晋绥时期积累的大量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对于新时期的新闻媒介建设也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二)媒介宣传教育,教育促进传媒
林枫虽然出生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岁月当中,但是相比起同一时段的人们,林枫接受了比较详实而全面的文化教育,7岁时林枫便进入了自家的私塾读书,父亲搬迁之后,林枫接受了更为高级的教育。先后在望奎第一高等小学校、南开中学等学校读书。林枫在青年时代便深刻认知到了教育和传播的重要作用,22岁的林枫在得知日军在济南挑衅造成惨案时,就曾积极的组织同校的老师和学生下乡宣传抗日,虽没有明朗的新闻文教思想,但是在潜意识里林枫已经认识到教育和传媒应该是相互促进并且互相结合的。8年的晋绥生涯中,林枫的新闻文教思想基本构建完备,并将其用以指导晋绥地区的战斗和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类的文明和思想都呈现出了一种进步的姿态,但是在困境时期显露和凝结起来的智慧和思想却一直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林枫先生多年来一直注重新闻传媒与文化教育双重发展,新闻的传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通过新闻传播,人们的生活得以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在阅读中成长,对于信息的判断力和接受程度也在无形中上升。
《兴县六区区选大会致敬林枫同志函》
(三)新闻工作要坚持群众路线,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导向
国家的新闻事业从根本上来说是属于人民的,党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和最终目的。林枫先生在其工作生涯中,深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始终认为办报纸和发展新闻事业是一个双向的群众性的活动。所以在从事新闻工作的时候,要始终面向大众。报纸和刊物只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个载体,群众才是真正的目标。新闻传播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传播者在进行信息的过滤和筛选之后,选择合适当的方式和语言,传播给群众,让群众了解党的政策和方针以及关乎民生的重大事件和主要情况。
这与现代传播学中,强调受众作用的概念不谋而合。虽然当代的传播媒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坚持群众路线,秉持着以人为本的受众观在今天看来依然未曾改变。只有这样,信息传播才能更好的贴合受众,走进群众的生活。根据受众的需求来制定新闻传播的内容方式,会增添新闻活动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在受众看来,才更具有可读性。
结束语
《晋绥日报》的创建于发展离不开林枫文教思想的指导,多年的晋绥生涯也使得林枫的新闻文教思想逐渐的丰满。在独特的抗战背景下萌生的文教思想,鼓励着更多的军民和媒体机构,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的向着党,向着革命看齐。那一段在炮火中间记录着的光辉岁月,是林枫生命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晋绥日报》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林枫在晋绥地区发展起来的独特思想文化对于现在新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鼓励着更多新闻媒体人乃至每一个你我要始终遵循党的政策和纲领,走群众路线,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牢记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
本站编辑:杜瑞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