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晋绥名胜 »

霍州——霍州观音庙

发布日期:2015-06-08 11:40    来源:山西日报、天址网    作者:晋绥基金会

▲霍州观音庙
  在我国封建社会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宗教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首推当属佛教。佛教成为善良,慈悲,有求必应的化身。通观祖国大地,以观音为主题而建立起来的庙宇比比皆是,位于霍州市赵家庄东南侧的观音庙便是其中的一处典型代表。
  2006年5月被定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霍州观音庙是集儒、释、道为一体的典型的寺庙综合建筑。儒家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佛家讲明心见性,即心即佛;道家讲返本归真,清净无为。三者乃殊途同归,足见菩萨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此庙中土地殿规模虽小,但据历史记载始建于宋代,三圣殿、山门、观音殿、过街阁楼、文昌阁等均创建于元、明时期,后历代屡有修葺。又可证明早在中国的古代,这种信仰已然扎根于老百姓的心底。
  观音庙院坐北朝南,总体布局为两条平行轴线,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对称理念。其东轴线为一进院,轴线上分布有山门、三圣殿,东侧有厢房、廊屋、耳殿,东南角二层有文昌阁。西轴线为两进院,轴线上分布有过街阁楼、戏台、过殿、观音殿(分正殿和东西配殿),轴线西侧分布有廊屋。其三圣殿与观音殿之间建有土地殿。西北角留有便门,平时进庙多走此门,这是一座典型的正方形庙宇,其庄严肃穆可见一斑。庙院南北总长47米,东西宽43米,占地面积2021平方米。现存有宋、元、明、清不同时期大小殿八座,均为筒瓦硬山顶式建筑,琉璃瓦脊。西轴线正南元代过街阁楼原为“彘川镇河”神龛阁楼,坐北朝南,全木结构,底为柱廊式过街通道,上铺木板,设栅栏,神龛台基。楼顶为重檐歇山顶,琉璃剪边,灰瓦覆盖。顶部正吻题记“昊川雄镇”四字,阁楼梁架结构多为元代遗构。据大明嘉靖二十二年重修碑文记载:“……前楼一葺,形势壮观,东距霍山,西临汾水,北有高岗之倚,南有平川之望,乔木巍峨,阴木华盖,虽盛暑之时,凉风可以解吾心之愠,野景可娱吾目之欢,诚妥神之胜地,即郡庙之冠也。……”此阁楼确实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明初,阁楼北侧建起一坐南向北戏台,前为卷棚顶,用砖做基座。戏台与阁楼紧紧相依,浑为一体,组成戏台,名为“赛蜃楼”。此后,阁楼便作为观音庙戏台的后台而用。从元代以后为历代掌管水利部门占用,一直到解放初期,解放后为学校所占,用至1994年,1994年以来,由观音庙义务保护小组管理。可以说这座阁楼历尽世间沧桑,笑看人生百态,而始终屹立于庙宇中,似乎在等待,似乎在期盼。
  据村里老年人传说,很早以前,晋中某县一老者患病,久治不愈,忽一日一郎中模样的人上门求饮造访,并开方赐药。家人问其何处人士,郎中称霍州赵家庄村东南一大户人家。不几日,老者药到病除,到霍州寻找救命恩人,在村里多方查寻,很多人都说没有这一郎中。后来他到观音庙中一看,郎中同药师佛相貌几乎一模一样,老者顿悟,原来是药师佛显灵施治,随即敬香跪拜,感激神灵。另传,清代赵家庄有一位秀才名叫张三槐,多次应试不中,为专心攻读,就住到庙中,整日闭门读书修造。忽一日夜里,观音菩萨托梦于他说:“三槐啊,三槐,功夫不负有心人,你这样刻苦用功,定会金榜题名。”之后,他愈加用心苦读,第二年果然考中举人。为此,张三槐亲自书赠“处囊脱颖”匾额一块感恩菩萨,以表诚心。清末,赵家庄书法名家王忠宪题“赛蜃楼”三字匾立于戏台正额,画家高瑾行为殿堂梁柱彩画梅花、兰草等,为观音庙又增添了光彩。几百年来,庙中香火兴旺,相沿至今。
  解放初,庙内塑像被毁,直到1995年,由广大信众集资重塑观音菩萨、眼光菩萨、送子菩萨、药师佛、关圣帝君、玉皇大帝、利市仙宫、东海龙王、土地翁、婆、文昌帝君等塑像,1998年又雕刻汉白玉观音菩萨像一尊,立于过殿,使观音庙又恢复了往日的兴旺景象。改革开放以来,六月十九庙会改为村委会和庙管组织共同筹办,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政府部门还组织开展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服务活动,庙会期间,学习农科技术的,看病问药的,观景看戏的,敬香还愿的,经商做买卖的,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每年都有上万人之多,已成为霍州传统庙会、物资交流和“三下乡”活动相结合的一大景观。
  一座观音庙,寄托了多少人殷切的企望,多少人真诚的忏悔,多少人无限的遐想。它是一种依靠,一种信仰,潜移默化之中教人豁达大度,弃恶向善,助人为乐。